浅析声乐教学中的内听觉与科学发声
2018-07-13徐靖怡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5级基地班350117
徐靖怡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5级基地班 350117)
在许多声乐学习中,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用哼鸣高位置演唱,这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音色比平时演唱大不相同,变得略闷且不够洪亮,因而无法理解老师的用意,又再不断的加大音量,使之变成喊叫最后失去共鸣,这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在歌唱时不能建立起一个对自己科学发声的系统认识,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质疑和抵触使教师教学困难,学生吸收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对自己声音的认识和别人的认识大不相同,想要学习好声乐不但要有科学的方法,还要建立起良好的耳朵,这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录音的方式,借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辨别外耳听觉与自己内耳听觉的差异,从而认识和重视内听觉在科学发声中的作用。
一、 容易被忽视的内听觉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通过眼睛、耳朵、皮肤、舌和鼻等五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信息,它们分别接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的信息。他们又可分为内、外两部分,人的大脑会使用内视觉(Visual)、内听觉(Auditory)和内感觉(Kinesthetic)等这三种内感官信息资料加以运用和处理。
在音乐的专业学习中,听觉这一概念又至关重要。听觉又分外听觉和内听觉。外听觉: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听觉区组成),主要靠空气传导。属外部空间感觉,为简单、直观的初级感觉。内听觉:骨骼(由肌肉、骨骼、神经、经络、听觉区组成),主要靠骨骼传导。属内部本体感觉,为复杂、真切的深度感知。通常,外听觉系统最为常用。但实践证明,内听觉系统更能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主导作用,只是得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外听觉与内听觉的紧密结合,才是人体听觉感受的最高层次。无论是在说话还是在声乐的学习中都不能忽视内听觉的重要作用,在许多职业中都存在着需要长时间演讲与说话,人们往往因此嗓子感到疲劳不适,这是由于许多人在说话时忽视了内听觉,习惯了自己长期的大白嗓发音,而忽视了其实别人通常听到的是自己听见的声音的两倍音量,人们在说话时可以采用往内吸的方式,哼鸣在前动嘴在后,让意识带上哼鸣,哼鸣带上嘴巴,让嘴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感受自己处于一种自言自语的状态,这样可以避免长时期的用嗓过度,同时可以保护你的嗓子和耳朵避免长期处于和习惯吵杂的状态,从而使耳朵与嗓子永保青春。在声乐中也要掌握内听觉的运用,内听觉容易使初学者感受到自己的音色较闷,不够明亮甚至觉得自己的发声位置也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通过内听觉的运用,发声不再是单纯的通过嘴巴,更多的是通过共头腔,胸腔与鼻腔的共鸣发音。对声乐者来说身体就是你的音响,只有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内听觉后才能更加优秀的进行声乐学习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歌唱事业。
二、内听觉与科学发声息息相关
在实际运用中内听觉与科学发声是合二为一。只有很好的形成自己的内听觉系统才能更好的做到科学发声。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曾经每演一场话剧《李白》都要到医院看嗓子,因为在台词的表达中需要他大量用声。而如今他通过对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掌握,使表演不再受嗓音困扰。科学发声不仅仅是针对话剧演员,还针对许许多多其他平时工作主要使用嗓音者。虽然针对嗓子的保健有很多种,不论是积极保健还是消极保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都是尤为重要的。如若不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式,人们大多容易通过喊着说话,说白话,或者是采用挤压的方式去获得要想的嗓音质量。一旦长期的采用不科学的发声方式,发声器官将会承受在所难免的巨大压力与损伤,容易使声带边缘不整,闭合欠佳,甚至是形成声带小结等病变。长期以来耳鼻喉科医生对于嗓音疾病的诊疗都是就病论病,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处于发病→治疗→复发→再治疗→再复发这一恶性循环中,嗓音病情也日益加重,最后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而且手术后也存 在有复发的可能,由此可见科学发声是至关重要的。
掌握了科学发声还需要与良好的内听觉相互对立统一,众所周知要学习好声乐不单单是需要一副良好的嗓音,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副优秀的耳朵。学习声乐者是无法将耳朵从嗓音上分离出来的。只有拥有良好的内听觉从而建立与培养共鸣在发声中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做到科学发声。在声乐学习中,声乐与语言的有效结合是十分关键的。声乐是建立在说话上的,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将歌曲如同说话般的演唱出来,随着歌者情绪的起伏才能更好的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首先要把哼鸣带入字中,通过将歌词有感情的带入哼鸣,高位置的朗诵出来,这时便会树立起一个自己对在未唱出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之前, 就能够预先知道了所要唱出的声音的发音位置,元音的音型、音色、声音力度的强弱等等。这种种心理的超前意识, 正是内听觉对于科学发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后可通过夸张的“微笑唱法”打开声乐,充分的获得高位置的集中共鸣,最后带上歌者对歌曲包含的激情,生动形象的将歌曲要表达的意思演绎出来。由此可见内听觉与科学发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的掌握了内听觉才能更好的做到科学发声。
三、 内听觉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训练
在声乐学习中,很多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内听觉与外听觉的差异,学生在歌唱时常常耐不寂寞,错误的把自己认为是优美、明亮、饱满、宏大的歌声留给观众,而忽视了“闷”、“暗”、“远”、“小”、“细”、“柔”这些自己认为“不好听”的声音相反的在观众心里才是优美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学会准确地发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还要运用内听觉去感知观众听到的优美、洪亮的声音,最终练就一副内、外耳听觉统一和谐的耳朵。
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先要让学生在站立时将整个的的中心落在后一脚,挺胸收腹,感觉头上有一个挂钩把你钩起,将整个人拔高。先让学生带上哼鸣只动口不说话的练习,慢慢的再把字加上到把字讲清楚,话一半哼鸣一半。让学生体验内听觉在语言上的运用。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太注重去听去寻找自己声音的亮度与力度,要知道自己越是听不见声音越是传的远。不要把声音放在嘴上,而要放入头腔,此时的内听觉会让你感受到像是有人在背后听你的声音,从而使你不再盯着自己的音色不放,并且使喉咙一直处于一个放松的方式。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畅通的管道,将气息带入字中流畅的把它说通唱通。在高音演唱时感觉自己是腰部在用力,低音演唱时感觉是自己的腹部在用力,感受发力点在下半身,声乐在上空悠扬的飘出,从而使自己的声乐优美悦耳。其实只要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听觉系统,无论是名族,美声还是流行唱法,彼此都是相通的。
在学习中也可辅助以多媒体录音的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内听觉的关键点。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媒体录音的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己演唱时的内心听觉与播放录音中听到的外耳听觉相对比,让学生主动的意识到自己的声音的真实面貌,以录音媒体为声音的“镜子”,让学生知道, 自己平时所唱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种声音到底漂亮不漂亮,通不通畅。只有学生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声音, 才能从中找出不足, 并加以改进。从被动的接受概念到主动的去探索内听觉与声乐联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内外听觉观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和享受的过程,只有加强内听觉的训练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声乐艺术的以声感人、以情育人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在声乐教学中又要以学生为主体,及时与学生沟通,加强学生的内听觉训练,从而带动哼鸣与共鸣的协调运用。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中,内听觉的运用都是无处不在的,只有更加系统地掌握内听觉,才能使我们的嗓子更加健康。歌唱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歌唱技能,从而优化声乐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