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乎!骖乎?
——“参乎”非呼曾子辨

2018-07-13

大众文艺 2018年17期
关键词:辞源缰绳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南武城人,孔子著名弟子之一。《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谓“参”音“所金反。”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二谓:“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3将“参”解释为曾参的名字。《中华大字典》4、《辞源》5等释“乎”为表示呼声、呼告,例证都是“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显然也是将“参”视为曾参之名。笔者在阅读《论语》文本的过程中,觉得这样解释值得商榷,若将“参”释为“骖”似乎更合乎实际。

其一,《论语》中孔子多次直呼弟子之名,但除此之外都不用“乎”作为语气词,表示呼告时往往用语气词“也”。

《论语》一书中,孔子在谈话中提及颜回12次,其中2次用第二人称代词,8次直呼颜回的名字,其余则使用语气词“也”、“与”,但从来不使用语气词“乎”。如: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不愚。”(《为政》)

子曰:“贤哉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回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子曰:“回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称呼其他人也是如此,如: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阳货》)

由此可见,孔子在称呼其弟子,乃至其他人时,并不习惯于使用语气词“乎”,或者说根本不使用该词。而且后人总结语气词“乎”的用法时,指出其有表示呼告的作用,但所举例证也仅限于《论语》中此一例。如《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皆是如此。

其二,整部《论语》当中共使用“乎”158次,在除此之外的157次中只有一次是用在人名之后。即《八佾》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但显然在这里“林放乎”并不是呼林放,而是表示反问语气。在这157次当中也没有一例是表示呼告的。

其三,参作为骖的通假,在上古时代广泛使用,后人多无异议。在《论语》中孔子也曾使用。如: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

并且,孔子常常使用“执御”等行为来进行比喻说理,如: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

其四,对“参乎”一章文本的解释。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启发式教育,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在这里也贯彻了着一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驾过车吧!我的道就像驾车一样‘一以贯之’,只要掌握住缰绳,就可以随心所欲了。”然而众弟子中只有曾参反应过来了,明白老师的意思。等到孔子出去后,大家纷纷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对大家说:“老师的道的核心不过是‘忠’和‘恕’而已。”“忠”和“恕”不就像车的缰绳吗,握住了缰绳何往而不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参乎”当训为“骖乎”。

注释:

1.《论语》.〔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第2471页.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24《论语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356页.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第72页.

4.《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年10月缩印本,第14页.

5.《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版,第53页.

猜你喜欢

辞源缰绳曾子
哪吒失手
曾子杀猪
马和骑师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曾子杀人
残忍的爱护
残忍的爱护
《辞海》和《辞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