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华戏曲》看1986年以来戏曲研究的轨辙

2018-07-13

大众文艺 2018年17期
关键词:刊文戏曲中华

一、引言

中国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却只有短短百年。王国维、青木正儿、周贻白是最早一批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略》和《中国剧场史》都是20世纪前期出现的。从这之后,研究渐增,论著迭出。这些前辈们的研究,为戏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贻白认为王国维虽然阐述了戏曲的源流,偶尔也会有戏曲舞台的内容出现,但更多的还是偏向剧本文学的方面。“他倾向剧本文章的所谓意境,却把如何才能表达这种意境的舞台扮演置之不论。”1同时他指出,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起于明初,终于清末,是续写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但因为他是日本人,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多来自于书本,无法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周贻白认为:戏剧这门艺术,不是单论文章,或者考究故事来源,就可以囊括的。剧本文学应该要联系舞台表演来谈。2

王国维研究戏剧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主张:二重证据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今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使得为之。”3文献资料只能记录历史的一部分,并包含了主观臆想。只有通过地下发现的新材料,用以证明,才能准确判断事实。

真正对戏曲文物的深入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黄竹三为首的一批山西师范大学的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加之文献资料,为戏曲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戏曲文物。《中华戏曲》就是由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主要探讨各地的戏曲文物、文献,兼顾戏曲理论与当代戏曲问题,对戏曲文物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办刊史略及刊文分类统计

关于《中华戏曲》的创刊,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从外部因素考虑,地理条件优越。山西临汾,旧称平阳,在我国戏曲史上有过突出的地位。《录鬼簿》收录元代前期曲家,除大都外,以平阳曲家为最多。王国维认为元初除大都外,平阳是文化最盛的地区,集中了较多的杂剧作家。王季思说:“山西师大地处临汾,如能利用当地丰富的戏曲文物,结合宋元以来著名的戏曲作家孔三传、石君宝、郑德辉等的史料、作品来研究,我想是可以把《中华戏曲》办成一个富有地区特色的刊物的。”4

其次,从内部因素来说,山西师范大学拥有一批好的研究戏曲文物的学者。1984年冬天,周华斌、黄竹三、窦楷、张守中、杨太康等人,因为共同的兴起爱好聚在一起,想建立一个戏曲文物研究所,甚至想创办一本刊物,将戏曲文物等相关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师范大学的陶本一校长组建了研究所的队伍。

《中华戏曲》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创办的。1986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中华戏曲》,从1987被定为中国戏曲学会会刊。截至2015年,共出版50辑,发表学术论文总字数近千万,刊发的珍贵文物文献等图片近600幅,是戏剧戏曲学核心辑刊之一,为戏曲文物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戏曲》自1986年创刊以来,截至2015年,共刊文1149篇,图片349种。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戏曲文化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史研究。从刊物创刊三十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华戏曲》的研究重点一直没变,重中之重一直是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对于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三、时代变化特征

从刊文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中华戏曲》的研究重点为戏曲文物文献、戏曲文化、戏曲作家作品、戏曲理论、戏曲史等五个大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窥探刊文兴趣变化。

首先,就戏曲文物、文献而言,三十年的刊文数据占据研究的四分之一江山,从中体现的是对《中华戏曲》刊物对戏曲文物、文献研究的重视。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价值无需多言,建国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见于《国剧画报》。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考古不断发现新的资料。另一方面,研究戏曲的学者越来越重视田野调查,悉心搜集资料。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戏曲文物研究的重要性,戏曲文物的研究已步入正轨,逐渐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戏曲文物学。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前期的戏曲文物、文献研究多集中于宋元明时期,戏曲文物研究基本围绕山西展开,多见戏台、碑刻研究。而最近十年来,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此时的戏曲文物研究不再局限于山西,地域范围扩大到了河南、浙江、福建、江苏、陕西等地区,研究对象也从戏台、碑刻研究到会馆、寺庙、剧本、文物图像、壁画、砖雕等遍地开花。戏曲文物、文献的研究愈来愈热。

从戏曲作家、作品研究可以看出,经典的作家作品经久不衰,汤显祖、孔尚任、冯梦龙一直是研究热点。而作品方面,《桃花扇》、《琵琶记》等耳熟能详的剧目热度依旧不减。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刊文选取,都是各个时期著名的戏曲人物、剧目,注重传统的作家作品分析及戏曲文本考证。而后期随着专家学者对戏曲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更多的作家作品,为戏曲艺术的发展铸桥铺路。

对比不同时期戏曲史研究的刊文发现,早期戏曲史的研究多集中在宋金元杂剧、南戏等方面,而后面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新增了唐代与明清戏曲研究等。戏曲文献对戏曲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也更为明显。20世纪戏曲研究史,也是一部各类戏曲文献的发现史,其戏曲文献的发现、整理和刊布与整个戏曲史的研究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依存关系。5

四、盲点建议

在众多的戏曲文物研究队伍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少有的专门研究戏曲文物的学术机构,而且它的建立与发展展示了我国戏曲文物研究进展的历程。

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国戏曲文物志》两套书,推动了戏曲文物学的发展与深入。当然,该所研究人员的探讨并不局限于戏曲文物,而是把学术目光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

但就目前而言,刊物在中外戏曲比较、少数民族戏曲以及地方戏等方向研究力度还存在欠缺。三十年间,共刊登38篇中外戏剧比较方面的文章,且大都研究中日戏剧,缺少其他国家的戏剧研究。关于少数民族戏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且几乎都是藏戏研究。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戏曲发展,少数民族戏曲独特的属性,应该成为研究课题,为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发挥作用。

地方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主体,有其独特、擅长的剧目题材、表现手法和表演形式。除了遵循戏曲共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属性外,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剧种风格是其本质所在。而《中华戏曲》关于地方戏的研究也甚少,涉及的剧种主要有昆曲、梆子戏、河南曲剧等。地方戏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地方戏都争芳竞秀,戏剧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所以应该大力弘扬地方戏研究,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戏曲研究注重文本,较少关注戏曲音韵、声腔研究和演员、角色与舞台表演的研究,导致此类型的刊文也只见寥寥数篇。戏曲研究除了重视文本,还要联系舞台表演来谈。而音韵、曲律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舞台表演,几者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体来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1986年创办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华戏曲》,探讨各地的戏曲文物、文献,兼顾戏曲理论与当代戏曲问题,对戏曲文物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周贻白.《编写<中国戏剧史>的管见》.《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2页.

2.周贻白:《编写<中国戏剧史>的管见》,《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2页.

3.《古史新证·总论》,北京来薰阁手稿本1935年版。

4.王季思著.王季思全集 第2卷 古典戏曲论文集 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5.苗怀明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06月第1版,第329页.

猜你喜欢

刊文戏曲中华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科学家发现太阳内部分为几层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超级推销员”:一年带回1400亿美元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