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接影响因素研究
2018-07-13马妮
马 妮
(山西运城学院体育部,山西 运城 044000)
中小学体育教师属于基础体育教育师资,主要是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输送。近几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和变化,如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条件下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是否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也应主动改革并且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到的新课标下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输出的人才对接中存在脱节情况,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对接不仅对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接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内容以及研究需要,通过访问中国知网的优秀论文、期刊,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主要针对现阶段中小学所需体育教师师资、新课标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现状和课程设置来进行简单的访谈交流,进一步了解二者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素
2.1.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 全国人才培养目标从1980年开始,时至2015年已经进行了5次重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2012年改革中就提到体育教学需要复合型的体育人才目标。现阶段很多高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体育来说,身体技能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很多人才培养多注重室外实践课身体技术的培养,培养目标明确应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所对应。
2.1.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手段,通过课程的设置、更新来不断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高等院校的体育系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教育实践,各科又包括学科、术科、限选课、任选课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力度逐渐加大,学生学习和选择的课程机会增加,但是新课标强调运动实践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有较好的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这也就说明课程中运动技能及示范方面的教学技能课程比例应该较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为中小学体育教育输送人才,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是基本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加入新课程标准的讲解与实践,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要求以及自身应该掌握的身体与运动技能、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与安排要紧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1.3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人次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对其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认知,更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并努力锻炼培养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体育教师。目前,教育实践的长短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习的效果。
在实习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以便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角色。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的中小学领导、教师有效的沟通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师角色及认清自身欠缺的知识,对自身在学校中所获得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及教学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有很好的认识。而实习也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育了解的直接途径,更是反映高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2.2 社会需求因素
2.2.1 就业形式状况分析 目前,体育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正不断研究、改革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体育人才。从近3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到,虽然体育行业就业率有所稳定,但相应的就业单位类别也在增加,就业人数整体趋势还是有所下降,考研人数和自主创业人数增加,学生就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发展会及时调整就业。因此,高校也应及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变化 ,积极适应时代的需求。
2.2.2 基础教育需求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最重要的输送方式,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现阶段基础教育需求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断和当地中小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并随着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逐渐改革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人才输送适应社会需求。《新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后,现代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就是新课程标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课程等需要不断更新,这也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些举措相适应,这一系列目标也只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现阶段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运动知识、技能、技术,但是新课标要求具备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表明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正不断研究、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其理解越来越深刻,也表明了现代社会对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知识、能力,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先进教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3 结论与建议
高校承载着为中小学体育师资输送的重要任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应随着中小学的改革不断变化更新。在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随时关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及课程安排,多增加一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讲解和实践,并让学生相互进行实践教学。在实习方面,高校多注重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沟通,以便随时做好调整,为实习生做好总结及经验教训。建议学校应分段进行实习,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回到学校进行交流并学习实习中缺乏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然后再回到实习学校跟随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课程教学中多增加新课标的讲解实践,毕竟他们最终的走向多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而新课标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等,还需要对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对新课标有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