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体育教学的探索
2018-07-13杨福军
杨福军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担负着培育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帮助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解党情、国情和民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高校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则更多地肩负着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把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态势带进课堂的任务。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之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互结合、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共鸣。“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课程改革领域出现的热点词汇。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体育课程也在不断探索和革新。我们深切认识到,高校的德育教育在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授技术动作,也要肩负起育人功能。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1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笔者对此的解读就是高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入体育教学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探索,更是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可是说,“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当代教育理念,是坚持思政课堂显性教育、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理念;是实现“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化的创造性理念;是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协作配合的统筹理念。这种大胆创新的尝试理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标”。
1.2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是在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着力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笔者近30年教学经历的领悟,所谓时代新人要符合成人与成才2方面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体育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强身健体方式的最佳途径,更是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健体育魂正是体育学科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所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挖思政元素,教学与育人并行,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体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所以把“课程思政”的理念渗透和融入体育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众所周知,体育学科本身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挖掘与教育,对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又恰恰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一方面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在活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及个性,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把握如何参与、努力,以致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关心他人,充分考虑别人的处境,学会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再如,人类天性就对真善美有着无限的向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体育运动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觉到体育中各种美(力量美、肌肉美、线条美、速度美、毅力美等)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以美为纽带,确立起以美启真、以美扬善的价值体系。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它由体育运动所孕育,但又超出了运动本身,其中体现的友谊、团结,公正、公平,关爱、尊重等精神内涵,对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体育人文精神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我们不能把体育教学变成单调枯燥的运动训练,忽视体育的真正内涵,而应该让体育教学成为落实新时代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体育人文精神的不断挖掘,努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滋养心灵,涵育品行。
3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体育教学来说具有检验、诊断、反馈、导向及调控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许多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技能的传授与教学,对学生体育思想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兴趣习惯教育、体育学习态度的教育等,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样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相应的也不是很理想,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被大幅度地弱化。然而,“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的育人根本,所以在把“课程思政”理念引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运动项目和动作技术的学习、掌握, 同时还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有价值的分析、评价,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3.2 从大思政角度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设计
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堂课,把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融入教育教学,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身。学校必须构建全员全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既有力保证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核心课程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责任田价值。
体育课是高校思政教改中的隐性课程,要想“润物无声”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 就必须从大思政角度对体育课进行整体的科学设计。过去那种重活动轻理论,重技术轻文化,重速度、标准、力量轻团结、合作、竞争的意识必须摒弃。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身心特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宏观设计是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另外,不同的体育专项给学生带来的感觉也不尽相同,那么,思政教育目的同样也存在区别。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体育教学还包括校内外竞赛、早操、课外活动等等其他诸多形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活动内容,对相关素材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既把项目的特点显示出来,又将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3.3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我们知道,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除了同学接触最多的应该说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不知不觉中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定期的培训与指导,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理论灌输,以此来实现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升。
3.4 保障学校各部门各学科的有效融合有效沟通
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属于一项既系统又全面、既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学校应注重“课程思政”改革经验的总结与凝练,大力宣扬“课程思政”的成效,全面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积极实践。各部门需形成协同效应,形态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充分发挥各方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强化实施保障。”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走上“课程思政”的大舞台,推动学校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共同“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4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途径
“课程思政”是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体育教学要深入发掘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德育和体育的深度融合,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优秀体育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传承创新精神等加深了解,不断加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把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体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体育教学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性与集体主义并重,成就与挫折并重,竞争与协作并重等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让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创新教学载体,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润物无声”的提升育人效果。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 把“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健康的体魄,还能获得健全的人格。这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