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三昧
2018-07-13李玉麟太原工人文化宫职工书画院太原030001
⊙李玉麟[太原工人文化宫职工书画院,太原 030001]
在众多书体中,行书由于变化丰富,书写便捷,实用性强,易识别,历来为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所钟爱。然而有的人多年习书,却进步不大,作品几十年一副面孔;有的点画纤弱,使转无度,满纸犯忌之笔,不堪入目;有的火气、野气、霸气、俗气杂出相生,毫无书诣可言。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窃以为方法不正确,是其中最主要的。书写者在学书开始,由于没有得到正确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违背正确行笔规律和技法,且把缺点视为优点不断重复和巩固的书写行为。其表现为:一是行笔无节奏,笔在纸上,一股劲地牵拉拖拽,线条无粗细变化,犹如死蛇挂树;二是不懂提按顿挫,行笔只按不提,转折不会用腕,无轻重缓急之分,点画呆滞;三是行笔太快,笔画不到位,线质纤细羸弱;四是行笔时有意颤抖或故意顿挫,使笔画多呈波浪形或瘤状;五是东倒西歪,故作姿态,随意拆解汉字结构,笔画伸胳膊蹬腿,长短失度。
一、不正确方法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的延续书法艺术,虽有毕其一生精力亦难成大器的高难深奥,却也有无论饱学之士还是山野村夫均可操之的群众性和广泛性。加之其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具有不能量化和无明显视觉判断尺度的评审标准的特殊性,所以,行书成熟的两千多年来,在深受人们喜爱的背后,严重地存在着书写技法训练良莠不齐的弊端。在实用为第一性的书法历史中,学生入学,首先要从学写字开始。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如果老师书写技法正确,学生就有幸得到正确的指导;若老师书写方法不正确,学生肯定不会掌握正确先进的技法。长此以往,这些不正确的书写方法就会相传。再则,旧时由于印刷和信息技术落后,人们要得到一幅名帖非常不易,所以,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一方面有着严格的技法“要求”,一方面因指导的不正确和难以得到先进的指导,而使错误得以延续。
(二)身体机能差异的缘故书法由于其实用性,人人都能且都敢涉猎。但是,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一开始临帖,就有“三分像”,而有的人却用很长时间也达不到“三分像”,这些都是由于身体机能差异造成的。不同的身体机能本能地要寻找、探索适合自己的握笔姿势和运笔及方法。有的既达到自己身体挥运的最佳点,也符合书法用笔技法的要求;而有的则自己感觉“良好”,却不符合书法(客观)的技法要求。假如一味地凭自己的“良好”感觉,势必背离正确的书写规律。再则,如果盲目地效仿这些“良好”感觉,只能收到背道而驰的效果。
(三)认识的浅陋和欣赏的偏激有些人非常喜爱书法,但把书法艺术看得太简单。不但没有面壁十年的恒心,而且从来不临帖,认为法帖上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的笔画是信笔为体、随心所欲、任意涂抹而成的。还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故意将几千年书法艺术公认的如蜂腰、钉头、鼠尾、柴担等病笔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孤陋寡闻为能事,并冠名为“丑书”。认识上的无知、欣赏中的偏激,必然导致“行为”上的错误。
(四)跟风走,觅捷径近年来,书坛浮躁风盛行,今天出一个现象,明天立一个派别,后天刮一种书风。一些人或凭在书坛的一时影响,或凭出国几年之“资本”,或借老师之名声就自立炉灶,啸聚山林,自称大王。其实严格地讲,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踏进书法艺术殿堂的门槛。还有些人,不是从基本功上下功夫,而是在肢解、拼凑上做文章。于是乎,伸胳膊蹬腿,残躯断肢的书体出现了。这些不会画美人,只会画鬼的“艺术家”给书写带来的危害不可轻视。
(五)硬笔书写方法产生的不良影响硬笔(主要指钢笔)传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在这百年历史中,由于硬笔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所以硬笔已形成了独特的书写技法。然而,硬笔与毛笔由于材质的不同,在书写技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是毛笔书写要求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硬笔不但做不到,而且因字形小,连行笔中锋、侧锋也区别不出来。二是毛笔书写转折时强调回腕调整行笔方向,而硬笔转折全由指力使然。三是毛笔行笔时特别讲究提按、顿挫、缓急的节奏感,而硬笔书写因提按、顿挫、缓急不明显,节奏感与毛笔是不可比拟的。当前,活跃在书坛上的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大多数是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从学字到工作都以使用硬笔为主。这就不可以避免地将硬笔书写的方法及习惯运用到毛笔中来,形成了当今点画欠变化、行笔无节奏、起止少法度的“时尚”书写特征。
二、认真克服不正确的书写方法
(一)选择正确的艺路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纵观几千年的名家,无一不是艺路正确,信念执着,如痴如醉,视书法艺术为生命,才得以成功。先贤们为我们不仅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墨迹,而且总结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技法经验。继承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克服不良的书写习惯,首先,要摒弃速成思想。历史证明,书法艺术既不是“青春”饭,也不是三年两载能成功的杂耍,而是一辈子的事业。既然选择了书法艺术,就必须有坚持一辈子的决心。现在很多年轻书法爱好者,在浮躁时风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诱惑下,把神圣的书法艺术看得简单容易,认为书法可以速成。他们不仅不认真锤炼技法和基本功,反而刚能涂鸦几笔,就要登报出书,称家称师。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十分可笑。书法是由技入道的,技不精则道难显。可以断言,无论是谁,只要产生了速成思想,肯定不会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其次,要摒弃所谓的“吃亏”思想。有些书法爱好者的书写弊端积习多年,现在虽然觉察了,但有顾虑,认为自己学书多年,有了一定“功夫”,现在改掉从头来,有些可惜。其实,这个“功夫”不是功夫,错误的东西现在改比以后改好,早改比迟改好,丝毫不可惜。如果认为可惜,只能使不良习气不断加以巩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再次,要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现在有很多存在严重不良书写习惯的行书爱好者,基本功尚未掌握,就张口创新,闭口风格,不谈技法,只讲性情。诚然,任何艺术的生命都在于创新,但是创新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创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任何艺术,基本功和技法都是第一性的,只有在技法过硬、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创新这一境界。
(二)认真临习名帖临帖是学书的不二法门,也是学书的最佳方法。第一,要选好帖,最好是汉魏晋唐的法帖。汉魏以降是多种字体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有很多名帖。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代尚韵书法,达到了书法史上的巅峰。之后各代行书名家,无一不从他们留下的如《兰亭序》《圣教序》《中秋帖》等法帖中吸取营养。唐朝是书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出现了虞世南、冯承素、颜真卿等一大批书法名家。虽风格各异,但法度森严,形成了“尚法”的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选好法帖,犹如选择老师,要从这些老师的“书海”中汲取教益。临帖前必须细致入微地读帖,观察法帖中每一个字、每一点画的起止、行笔、使转、顿挫等细节。临帖时下笔要准,要稳,尽量达到与法帖相似。
(三)求良师,多交流,学理论当今,一些热衷于研究、苦于探索的书家,临池不辍,达到技法精湛、理论深邃的境界,无疑是择师的最佳人选。名师目光犀利,洞察力强,犹如名医断病。让老师指出自己的错误及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互相交流,是取长补短的有效方法。任何艺术,都存在着每个人各有短长的实际情况。时下,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书社、书馆等小型社团不计其数,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好形式和好方法。有不良书写习惯的人参加小型书社非常必要。几个人在一起,有目的地对一个问题、一些技法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因为一群人不会同时犯同一个错误,所以这非常有利于扬长避短,养成正确的书写方法。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很多,为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另外,现在有些书法爱好者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书写上,却忽视了理论的学习,这是十分错误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任何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终究不会成为大家;同理,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学习书法理论,最终也难进入书法艺术的神圣殿堂。历史上的王羲之、孙过庭、赵孟頫、阮元等不但是书法大家,而且是理论大家。当代郭沫若、沙孟海、启功等书法泰斗无一不是理论大家,这说明理论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学习理论,不是为了当大师、大家,但作为书法爱好者,应当对一些基础的书法理论有所了解,懂得一些技法知识,从而达到拓宽视野、提高审美和书写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