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意象里的美好
——读《摆渡人》有感
2018-07-13冯辉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46
⊙冯辉[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始出场的是一位十五岁的小女孩迪伦,她生活在单亲家庭,现实造就了她敏感而又自卑的个性,她对目前的生活感到迷茫又烦躁不安。在去看望父亲的旅途中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样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随处而见,好奇、怯懦却又时常茫然失措。正应验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物质富裕却精神困乏沉闷,每个人都似乎被困在了一个局里,什么都不缺,却又缺了些什么宝贵的东西,从而内心烦躁不安,不停地想寻找、想突破,像青春期的孩子们一样好奇、惶恐、茫然不知道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作者通过一段通往死亡的旅途,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一、故事简介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十五岁女孩迪伦,生活在一团糟的氛围中:家里母亲的冷漠絮叨、学校同学的嘲弄造就了迪伦孤独而又无助的性格。她怯懦没有自信,唯一谈得来的好友凯蒂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迪伦想找条出路,好不容易与父亲约好了见面时间,在她满怀期待地去见素未谋面的父亲的旅程中,列车意外脱轨,迪伦死了,她却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还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黑暗中没有一丝光亮,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眼前竟是一片荒原。那一刻,她看到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男孩,他在等她。这个男孩就是崔斯坦——迪伦灵魂的摆渡人。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应该是特意在此等候她。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他们似乎彼此认识,却又那么陌生。崔斯坦带着迪伦的灵魂,行走在荒原上,历经磨难最终又返回人类世界。故事里的主人公只有迪伦和崔斯坦,相伴行走在一段长达十几天的荒原之路。这本书表面上是描述一段灵魂之旅:或风景清丽,或烟障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有深不可测的深潭黑水……崔斯坦带着迪伦历经千辛万苦,实则是诠释每个人心灵深处投射出的一片荒原: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阴云密布,险象环生,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下的一片荒原里到底隐藏了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待,你都不一定会明白,那到底是什么。
摆渡人崔斯坦一路上带领迪伦的灵魂翻山越岭经历无数磨难,走向目的地。他回避迪伦的各种问题,不告诉她死亡的真相。迪伦跟随她的摆渡人穿越危机四伏的荒原,到达一个又一个安全屋。直到女孩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体的各种奇怪表现,逐渐明白并接受自己肉体已经死亡的事实。正处于青春期的迪伦情窦初开,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情真意切的关心与信赖,慢慢感化了崔斯坦,唤醒了他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然而,一旦摆渡人送女孩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将再也不会再见面。
二、死亡意象中的失落与期待
作为一个不断重复出现的命题,死亡在书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恶魔、工具、黑水、无边的荒原和安静的归宿等。书中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述使读者确信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关于死亡意象及其所折射出来的两重世界,我们首先转向审美世界。
作家的普遍做法是将审美观点渗透到其作品中去。克莱尔·麦克福尔也不例外,克莱尔的文笔细腻、唯美,颇具张力,她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将连接天堂和人间的荒原景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惊心动魄,情感真挚动人,让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饱含着真实的人生况味和隐喻。不断接近死亡意象是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几乎所有展示出来的都是运动意象,将作品情节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关注死亡时间段和死亡的接近。当我们必须直面生存和死亡、灵魂的毁灭与爱情的永生之艰难选择时,你将如何迈出自己的脚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后悔?
故事里有一句经典语录:仓促奔向死亡导致恐惧,内部心灵战胜死亡,因而战胜现实。书中不断出现险象环生的场景:他们突围,他们挣脱恶魔的追逐,一直奔跑。每一次突围成功后的如释重负,又每一次在恶魔追逐后的绝望和对“活着”的挣扎渴望,每一次失散再相聚的惊喜,死亡就在身边,死亡在迪伦和崔斯坦十几天的旅途中形影相随。他们一起躲避恶魔的利爪,携手艰难地走过泥泞的沼泽地,渡过危险的湖区,在安全屋里烤火休息。慢慢地,迪伦不再恐惧,她不断积聚力量和追寻的勇气。当迪伦和崔斯坦分开后,迪伦一个人穿过荒原,摆脱那些一路纠缠她的恶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她的生命不再受到威胁了——她“回家”了,这是摆渡人的终极目标,然而她爱上了她的摆渡人,走过分界线她便再也见不到她的摆渡人,她不愿过着那样没有希望的生活,她选择了再次回到荒原——那个曾经令她无比害怕却无比甜蜜的地方。于是,她找到崔斯坦引领过的一个灵魂,他带她去见了一个很老却见识广博的女人,老人告诉迪伦返回荒原很简单,随便一个门,她都可打开重返荒原,但没有一个灵魂可以生还。迪伦深爱着崔斯坦,她不想在没有他的世界里孤独永生,哪怕她魂飞魄散,她也要找到崔斯坦,她想逆天而行,她要带崔斯坦返回人间,一生相守。
这一次,迪伦一个人凭着记忆回归旅途,她不知道是否一定会找到她的摆渡人,但内心充满了渴望和激情。对于死过一次的她来说,爱情的召唤胜过一切,最可怕的结果就是死亡,这对于她来说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她毅然打开了返回荒原的门,独自面对恶魔们的袭击追赶,为了爱,她固守信念,变得坚强勇敢,她按原路返回寻找崔斯坦走过的路,死亡依旧无处不在。
在山路上行走,她摒弃一切杂念,克服本能的恐惧,低头前行,她必须这样做,不能看那些恶魔,一旦看了,就会被吞噬。恶魔轮番偷袭,不断扰乱着她的意志力。每次迪伦内心中稍有恐惧和动摇,恶魔便得到可乘之机,一齐向她袭来,就在她惊慌失措的时候,崔斯坦的面容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迪伦变得充满斗志。而崔斯坦呢?送走了迪伦,他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完成任务后恢复宁静,尽管表面上看,他依然是那个温和、单纯、忠诚、尽职的灵魂摆渡人,可他的心却早已追随迪伦而去。顺利完成任务的崔斯坦此时并没有如释重负,内心备受煎熬。爱情的滋生是他始料未及的意外,令他充满矛盾与自责,他困惑又心动。迪伦的灵魂不同于任何崔斯坦曾保护过的一个:即使迪伦身处险境,她依然对世界和他人充满好奇,富有同情心,还有少女的娇羞与悸动,充满诱惑。尽管这份感情让他心动不已,但他没有勇气走出荒野,更不敢越界踏入天堂一步,他只能将对爱的渴望强压在心底,把所有与迪伦有关的美好往事都封存在记忆之中,继续自己漫长的余生。
三、死亡意象里的美好和爱
摆渡人的样貌是为了引导不同的灵魂而变化的,眼前的荒原是每个灵魂自己内心情感的映射。如果人生被抹成一片灰暗,为什么不能给它涂上生动绚烂的色彩?
从列车出了意外的那一刻,迪伦的世界沉入一片黑暗和死寂。而她那不断寻找的灵魂,也被迫脱离了自己支离破碎的肉体,飘荡在漫无边际的荒原。上帝是温柔的,为了帮助孤苦无依的灵魂,在旅途中为每个灵魂安排了一个摆渡人:和死亡者年龄相仿,陪伴他们走过一段艰辛的路途。每个行走在荒原中的人,都将天堂视为自己灵魂的终点,他们拼尽全力地向着自己的理想与幸福奔跑,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人性的回归,可以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可以让人战胜恐惧。曾经自卑、怯懦的小女孩因为情窦初开的爱恋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勇敢、坚定,她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而那个看尽人间生离死别的崔斯坦也慢慢被来自人世的温情唤醒,从麻木中渐渐苏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开始憧憬向往未来的美好,开始满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迪伦与崔斯坦勇敢地做出了选择——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起。他们又历经艰辛回到了迪伦肉体死亡的车祸现场,然而,奇迹却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最终如愿以偿地生活在一起。
对于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而阴雨密布,波涛汹涌;你欢笑,身边就是繁华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什么。在荒原,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他陪伴迪伦度过了刚刚死亡时的疑惑不安和恐惧,直到迪伦接受了现实。崔斯坦历经万难顺利完成了他的“工作”;内心却感觉到了渴望和热情的苏醒,他不再冷漠,他变得温情有热度。曾经“理性”地摆渡了这么多人,在遇到迪伦后,崔斯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这份“工作”,从冷漠到刻意回避,再由顽强直白的迪伦用爱来点燃他坚硬的心房,“摆渡人”温婉而自然地进行了转换,迪伦此时又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她伸出手指,牵起他的手,开始坚定不移地指引崔斯坦进入她的世界。没有人尝试过,更没有人知道他们会不会成功。她用灵魂摆渡她的摆渡人。崔斯坦的笑容可以让人内心宁静,却又孤傲得有些神秘莫测。最重要的是,他让迪伦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了渴望许久的安全感: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陪伴在她的身边,不离不弃。
两人在荒原中相伴行走的故事是整本书中最温暖的一段:他们从彼此陌生走向相知相恋,像一对小情侣一样聊天、心动、争吵、拥抱……这一切在危险的荒原之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仿若时光静止,所有的情愫都凝固在美好的瞬间,死亡也屏住了呼吸。
“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你的需要。”得知真相后,迪伦并没有像其他灵魂一样抱怨或者哀求,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已经习惯死亡,她也在慢慢长大,她学会了接受和坚强,并在旅途中逐步让原本冷漠甚至麻木的崔斯坦爱上了她,而她也爱上了崔斯坦。在到达了应该到的地方,迪伦无法忍受离别,经人指点后不顾危险重回荒原,而在这之前几乎没有灵魂敢这么做。迪伦打开了天堂的门,返回荒原,去找崔斯坦,没有崔斯坦,她也能战胜魔鬼。迪伦和崔斯坦终于来到那个发生事故的隧道口,迪伦灵魂附体,回到了人间,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坐在隧道出口的左侧,手放在膝盖上,注视着她。从这个距离望过去,只能辨认出他是个男孩,大概十几岁的样子,山风吹乱了他浅茶色的头发,拍打着他的脸。
“崔斯坦。”她低声说,轻松和喜悦一下子充盈在胸中。她看着他出现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如痴如醉。
静谧的湖水,一叶小舟漂流,头顶是滚滚的乌云,金色的阳光从乌云中射下,湖水被金色阳光映衬着,闪着温暖的光芒,而阳光的尽头是乌黑翻滚的水波。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这个封面似乎象征了主人公迪伦的灵魂深处,身处黑暗,却总有一片光明在牵引着她不断前行,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爱而生的倔强信念。无论如何黑暗,有爱,一切都会好的。而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恐惧与担忧。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和爱时,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美好的彼岸。而真正的救赎,应该来自于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迪伦和崔斯坦,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摆渡人?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崔斯坦?还是充满好奇的迪伦?她的每一个念头听起来都那么幼稚,那么疯狂,却莫名地吸引着崔斯坦——如果他们之间的分离与怀念注定要永无止境,如果十五岁的迪伦可以为爱勇敢放弃手中的一切,那么他又有什么理由不陪着她,和她一起经历涅槃后的浴火重生?
死亡的旅途中迪伦的变化令人欣喜,初到荒原的她也曾经是被保护的弱者,没有安全感,在得知自己的死亡真相时悲伤不已,在面对恶魔的攻击时恐惧无力。是爱情的力量让她迅速成长,从对生死一无所知,到充满了勇气并学会冷静地凭借智慧逃离天堂,一个人战胜遇到的恶魔,内心恐惧却满是相守的信念,最终清除所有横亘在他们之间的羁绊。对爱的坚持,迪伦为自己推开了一扇幸福之门,也将崔斯坦引渡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书中的章节不长,情节紧凑简单。阅读时好像自己和迪伦、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恶魔追杀,一起到达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伦的表白,彼此的坦诚,却因现实而不得不分开,本以为故事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当迪伦因为爱重新踏上恐怖至极的返回之路寻找崔斯坦时,我感动得满含眼泪安静地等待,不敢说话,心中激动地追随者迪伦奔跑。每当迪伦到达一个安全小屋,我都希望她停下,就在这里等待崔斯坦吧,她太弱小,我怕她在风雨里飘摇,我怕她无法挣脱魔鬼的追逐。前面太危险了,崔斯坦肯定会到来的,可是迪伦每次都无畏地赶路,继续去找寻崔斯坦,我既害怕又特别期望崔斯坦赶紧出现,惊喜于迪伦和崔斯坦的相遇,他们一起冲破了所有障碍,返回人间。当看到最后,“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时的那种感动与幸福,那种经历了所有的幸与不幸,依然双手紧握,不曾松开,还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处,这已足够。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