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中《文心雕龙》的重要性

2018-07-13王朝朝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理论文论

⊙王朝朝[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我国文学理论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专门研究文学的学问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诗论”,在西方则被称为“诗学”。显然,都是以对诗歌这一种体裁的研究来代替对整个文学的研究,这当然是不够全面的。这种提法持续到了20世纪,随着各学科的发展,文学研究也顺时而变,形成了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此时,“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独立分支得以成立”。中国的文学理论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其学科的命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民国时期,称研究文学的学问为“文学概论”,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影响,因为中国最早的一本文学理论译著就是日本学人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第二,共和国前期,这一学科命名为“文艺学”,这样的命名是受苏联的影响。文艺学在俄文中原意为文学之学,直译为“文学学”,很别扭,所以,中国翻译为“文艺学”。第三,改革开放后,又叫作“文学理论”。因为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伊格尔顿的《当代文学理论引论》、卡勒的《文学理论》等著作在我国的出版,英语世界的“文学理论”在我国兴起并起到了示范作用,所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在此时无疑成为最权威的、最新颖的代表。

二、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的隔膜

(一)“文学”观念之中西对比

中西文学产生于各自的文学实践之中,文学观念有着各自的生成机理和发生机制。尽管不乏相似之处,但精神内核却大相径庭。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是形而上与实用并存的。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就一直存在着“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等说法。“文”和“道”经常结合在一起。首先看“文”,在古代,“文”的意义极为广泛,比如在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文”具有多义性,如“图案”“文化”“文学”;“道”也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是非道德化的自然之道,也可以是儒家或者佛家中具体道德含义的道。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的文学观,到西汉董仲舒的“礼乐为道之器”的文学观、扬雄“圣人之道”,再到中唐韩愈、柳宗元“文以贯道”,最后到宋周敦颐“文以载道”,可以说“文”总是 “道”的附庸,强调其工具性,而否定其独立性。直到今天,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非常紧密。西方从古希腊至今的两千多年中,其文学观念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各种名目花样繁多。为了进行总体的把握,美国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做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判断。他在《镜与灯》中对艺术作品构成的四种成分——世界、听众、作品、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总结成为四种理论:摹仿论(作品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用论(作品和听众之间)、表现论(作品和艺术家之间)、客体论,实为“文本论”(作品本身)。这四种理论囊括了西方两千多年的文学观念。这种理论以作品为中心,强调了文学本身的独立性。尽管中西方文学不乏相通之处,但生成机理和发生机制不同,文学观念自然就有天然的区别。中国的文学观念可以看作是“积淀式”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大致就是“文”与“道”关系的协调过程;西方的文学观念则可以看作是“革命式”的,新旧文学观念总是势不两立。所以文学观念不同,文学实践也就会不同。

(二)中国文学需要中国的文学理论

既然不同的文学观念会造就不同的文学作品,而文学理论又是对于文学的总结,所以,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同处于一个文化母体中时,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才会全面、客观。实际情况却是,大家在做文学研究的时候,热衷于使用西方文学理论,习惯于用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原型批评、心理分析、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尽管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要用这种种主义去分析。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这种种“主义”的发明者、推动者是洋人。这种种“主义”是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学的规律总结。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中国古代文论呢?难道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无邪”说、“兴观群怨”说、“文质”说、“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 “虚静”和“物化”说、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讽谏”说、“诗六义”说、 “神思”说、 “性情”说、“滋味”论、“韵味”说、“妙悟”说等就不能被运用在文学研究中吗?

当然,中国古代的文论不能直接照搬,在运用的过程需要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性转化,使其成为适应时代的新的文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大概有着两种思路。其一,以今人的文学观为基点,寻找符合今人文学观念早期证据,用古代例证说明了今人的观念,这样却无法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推动当下文学的发展。其二,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中国早期文学观念的各种信息,从古代文学观念生成的动态过程中,去探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丰富内涵。研究结论必须能够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生成机理和发生机制,所揭示的文化内涵可以放到当时的语境中接受检验。第一种方法,以今人的观点观古人思想,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和把握古人的思想,更何谈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显然,第二种思路和方法更为科学。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一)“用民族的形式表现民族的内容”

想要把上至先秦,下至民国的古代文论完成现代性转换,使其体系化,就必须找一个体系范本可以容纳诸多的概念与范畴。同时,为了使得这个体系本身具有本土性、民族性,就必须找到我们传统中本身就存在的理论范本。也就是说“用民族的形式表现民族的内容”。从以上构想来看,《文心雕龙》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从形式上而言,《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论“文之枢纽”,为总论;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为文体论;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以上四个方面共四十九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的《序志》,共五十篇。从形式上来说可以说是“体大而虑周”,这样就为我们的理论现代化在形式上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范本,使得我们在历史中找到了“民族的形式”。

从内容上而言,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文心雕龙》不仅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而且提出了刘勰自己的诸多理论成果,更为后世的理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成果与设想

对《文心雕龙》纲领的订立和体系的建立已经有过许多尝试。比如:王礼卿的《文心雕龙系统图》,内容就为枢纽、文笔、文术、文事几大类;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文心雕龙》与文学概论结合的典型成果;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就是以《文心雕龙》为基础的“概论新编”;还有胡候楚的《刘彦和的文学通论》。除此之外,黄维樑先生在其文章《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中,强调“中国文学理论体系”,这不仅仅是注意到了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化,更加注意到了民族的特色;同时也融合了中西文论的思想精髓,显示其理论设想具有包容性。这不仅是《文心雕龙》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如果可以引起广大龙学专家以及学者的注意,并朝此方向共同努力,那么中国本土的文学理论将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文论
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追忆黄药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