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间维度到空间维度的转向
——论文学地理学的兴起

2018-07-13李欣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文学史维度观念

⊙李欣[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时间维度下的时间观与文学研究

自有时间纪元开始,用时间来记录世界的发展就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古今中外的各类史书,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地记载了人物生平以及各类事件。时间观念主导之下的文学研究,也渐渐形成了以文学史为主的研究传统与现状。而对于空间的记载,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寥寥数笔带过。

1.宗教启影响下的时间观念

西方的时间观念是依附于西方宗教观念而存在的。公元元年,是上帝之子耶稣诞生的时间。在宗教的时间观念里,人存在的意义是不断地救赎,洗刷自己的罪恶直到最终进入天堂。后来犹太教所提出的弥赛亚主义,弥赛亚复活的时候,“日头不再做你白昼的光,月亮也不再发光照耀你;耶和华却要做你永远的光……你的日头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缩,因为耶和华必做你永远的光,你悲哀的日子也完毕了,你的居民都成为义人。永远得地为业”。在《旧约》中,人们所向往的时间是静止的,时间被终结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再循环。弥赛亚主义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线矢量的时间观念就是其典型代表。随着物理学、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世界、对于地球和宇宙的运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对于宇宙的不断探索,都让人们的时间观念不断更新。现代时间观念指的是无尽头匀速流动的直线矢量时间,宗教之下的静止的时间观念,在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冲击之下,已经不能给人们带来平静。宗教时间之后的时间观念,是人们对于自身意义追寻的无限可能,也是无限的空虚的开始。

2.时间维度下的文学研究

直线矢量的时间观必然要求一个进步主义的历史观。以线性时间观为代表的时间纬度,在文学领域的表现首先就是对于文学史的重视。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其述说体系基本上都是以朝代为单位。在以时间维度为核心的文学史的书写过程中,忽略了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于文学家的影响。风格愈是明显的作家对于环境的变化就愈敏感,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如杜甫、苏轼、李清照等,自然环境中非常细微的变化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但显然,时间的变迁,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杜甫这种诗风的变化。可以看出,除非文学家在创作中有意点名地点,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正是时间范畴支配之下的一种文学史的书写方式,秦腔、京剧、昆曲、河南梆子等则是在空间范畴支配之下的艺术书写方式和表现方式,然而这种以空间为中心的述说方式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随着全球视野的兴起,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时间所承载的文学研究已经显得较为狭窄,也难以承载文学研究在今天所要求的巨大的承载力。对于文学的研究和书写,亟待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打破僵局,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变

1.空间的转向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最为显著和发展最为迅速的直接后果是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科技和历史的所谓“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历史究竟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应运而生,他们提出“存在主义”,提出“诗意地栖居”,这些思考都是对于之前专注于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反思。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关注自身的“此在”,赋予人的存在一个更加合理的意义。在此之前,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空间虽然有有限和无限之分,但是两人都一致认为空间是永恒静止的存在,这个观念也一直被后来的哲学家继承。到19世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给“历史决定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自然应该注重历史,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朵见证历史的浪花。西方历史决定论的主导地位,使得空间简简单单地变成了一张贴在墙上的地图。一直到20世纪后期的战后反思的一代,空间性才得到注意,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实体。当代西方学术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空间”的皈依,对漠视空间的古老传统是一次极大的反叛和挑战。作为存在主义的典型代表,海德格尔以及海德格尔所提倡的“此在”以及“在世界中存在”,正是要建立起人和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是天、地、神、人之间和谐的游戏与统一和人本身“存在”的体现。在时间之外,空间对于人的存在的巨大意义得到重视。

2.全球视野的兴起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以文学研究为例,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就是一种全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空间既包含事物,又包含着事物间的一系列关系。空间生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生产上,也体现在空间所包含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上。用时间范畴去书写文学史,忽略了空间对文学造成的影响以及细节,而用空间范畴书写文学史却可能会把时间范畴造成的影响包含进来。一些地理研究者把关于地区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地理的文学资料,这些文学作品的作用和价值也就随之增加,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资料。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心理经验及文化语言都已经让空间的范畴而非时间的范畴支配着。我们每个人对于故乡都有着永远无法抹去的情愫,我们对于“一个人,一座城”的迷恋与执着,对于地区特色无尽的好奇,其实都是空间范畴对于我们更深层次的影响的证据。往往这些影响是浑然不觉的,却也是无可替代的。全球视野的兴起,最为显著的特性就是对于区域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区域特色的尊重。近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大多都将地域特色和文学完美地融合起来,书写了拉美困境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书写了中国魔幻主义的莫言,他们能够获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地域特色的确切把握和书写,与空间转向的时代精神不谋而合。时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空间对于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当个体身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对于环境做出最直接的反应。在时间上的冲击还未到达之时,空间上的冲击已经直击人心。全球视野的兴起,一方面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冲击。近代哲学和美学的发展与变化,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三、文学地理学的兴起

空间理论将空间扩充到文学研究之中,丰富了文学批评理论,增加了我们看待问题的丰富性。空间转向影响巨大,渗透到了许多学科和领域之中,于文学研究而言,即文学地理学的兴起。全球化进程与理论大转型的文化背景撬动了许多原先稳固的知识理念。在文学研究领域,以文学史为代表的时间维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研究需求。对于空间的持续性忽略,使得中国文学史在面临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了无法忽略的不足。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就提出了“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其中需要考定的不仅仅是时间先后,还有空间离合。而文学地理学正是这样一门学科,从一个崭新的文学视角即空间角度,重新审视文学现象,研究其中的规律。文学向空间的转向,首先是从地理学学科和文学学科之间的融合开始的。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感性的学科,于地理学而言,增加了些许温情,于文学而言,则增加了不少理性。文学赋予地理景观的意义远远地超出了对于地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曾大兴先生说,我们要建立的是文学史和文学地理学双峰并立的文学研究。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客观地理进行深情的描写,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广泛展示了各类地理景观:情趣景观、阅历景观、知识景观。文学地理学作为文学学科和地理学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学科,作为一种新的认识和研究文学的方法,其目标又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实现和文学史双峰并立。文学地理学的兴起,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补充文学史书写过程中遗漏的部分,文学地理学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文学地理学的兴起是一个现代人文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的催生,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从线性时间到空间思维的转变,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方式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现代学科建设,是一个多元共享的时代。用新方法、新理论、新视角去研究文学,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创新,才是文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的动力,文学地理学的兴起,将会为文学展开新的一页历史。

猜你喜欢

文学史维度观念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坚持系统观念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