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下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评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18-07-13马淑君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22
⊙马淑君[济南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22]
徐坤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文坛后,便受到了中国众多评论者和读者的关注。她从开始写作时,就选择了一条自己的女性写作之路。90年代后,时代剧变,徐坤敏锐地注意到了知识分子们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中所面对的各种矛盾。因而她笔下的女性多是成功的知识分子或职业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承担中有着不可摆脱的烦恼。徐坤在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经历写了她第一部半自传性质小说。她通过描述主人公毛榛十年的感情经历,一步步揭示了都市生活中男女两性关系的问题与隐痛。
一、对爱情消失的追问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的题记写道:“总有一个酒吧里汇聚着人,总有一个单身女人家里半敞着门,我们的爱情哪里去了?”①小说中毛榛与陈米松作为一对彼此相爱的情侣,在经历过无数的坎坷、曲折、艰辛后终于在北京安了家,赚了钱。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彼此相伴相知。但是夫妻双方却在共同拼搏、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愈行愈远,曾经相依相恋的爱情如今却被生活小事所消磨殆尽。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的丈夫突然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张纸条,而在这之前两人既无冷战也没吵架,丝毫没有感情破裂的征兆。陈米松就这么突然地走了,毫无准备的毛榛难以接受这个事实,陷入了惊恐无助、胡思乱想、悲痛欲绝的困境,她甚至想到了自杀。陈米松的离家出走使他们的婚姻关系突然中止,整个爱情看起来消失得莫名其妙。他们的爱情去哪儿了?没有外遇的婚姻为什么就这样突如其来地瓦解了?毛榛在书中发出疑问,而徐坤也在真实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在这部小说中,她讲述了自己伤痛的婚变经历。徐坤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里面有我真实生活的影子和切入肌肤的痛,所以字字句句都是用心血写成的……书中很多细节就是我那段日子的记录,连陈米松出走时的信都是一字不落地敲上去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是徐坤婚变的疗伤之作,真实地记载了作者的惨痛经历。然而,正因为徐坤这段惨痛的经历,她才能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去探索爱情逝去以及婚姻结束的原因。
陈米松说他想要离婚的原因是:“婚姻就像是鞋子,这鞋子穿在自己的脚上,舒不舒服也只有自己的脚趾头才知道。”毛榛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却在自己的老公“鞋子”穿着不舒服的时候被抛弃了。在这部小说中,独立的知识女性成了独立的“娜拉”,而自己的丈夫却出走了。徐坤在描述这场婚变时,也竭力从中找出爱情、婚姻消失的原因。90年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机制使得人们的忧患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忙碌,却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甚至居于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小说中的毛榛和陈米松就是这样。都市男女为了自己的事业各自拼搏,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徐坤对此发出了疑问:时代发生了变化,在女性走向独立的过程中,男性能否适应这种变更?当男女双方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而奋斗时,他们彼此能否适应这种模式及身份?徐坤对爱情消失做出追问的同时,更是对当下的两性关系做出了思考。
二、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徐坤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展现了她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思考。她从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知识女性的生活境遇和生存体验进行了书写。当下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剧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都使得女性越来越独立。她们走向职场,和男性一样,为了事业拼搏和奋斗,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条件和平等的家庭地位。但是传统的男性并未适应这种改变,这种变化悄无声息地瓦解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及婚姻。徐坤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以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毛榛的痛苦和悲哀。
毛榛和陈米松在来到北京后都饱含热情,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努力拼搏。陈米松成了年轻的处级干部,毛榛也在文学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买了房,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在“物化”的时代,在欲望的驱赶下,他们只能不断地为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不停奔跑。“这北京啊,无边无沿、无洲无际,日益全球化了的北京,让人生长的欲望太多了!让人能奔的目标太高远了!”毛榛决定考博,陈米松则要写一本完整的海峡对岸出版史。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各自努力着,高压的环境、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们疲于应付生活上的琐事。终于在各自的拼搏中,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陈米松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张纸条。当毛榛在离婚两年后,终于有勇气面对一切时,她理智地说出了两人婚变的原因:这场婚姻之所以失败,就因为我们“各忙各的”,为了各自的事业太少顾及对方的感受;彼此之间少了沟通和交流,也许当时他需要的只是一次外出度假。事实上,当代社会中的许多男女在刚毕业努力奋斗时,可以坚强地走在一起。但却会在生活安定后,无法调解彼此之间的矛盾,最终只能像书中的毛榛与陈米松一样,以离婚的形式来结束感情。
徐坤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思考。在21世纪,女性主义面临的不仅仅是追求男女平等,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好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妇女解放给妇女们带来了好处,使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更多的权利,女性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徐坤认为:“男性与女性应该同时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光是男性一人的世界,不光有男性粗粝、坚硬、喉结上下窜动翻滚的声音,这个世界是男女共存的世界,还有女性那纤柔、细腻、充满弹性与质感的声音于无声处坚忍不拔地响着。”②徐坤在以“女性身份”进行小说创作时,向男权社会发出了反对男权中心的话语,要求女性发出自己的呐喊。当下社会中,有些女性在步入社会后,成功地做出了事业,但也有一部分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双重压力下,婚姻不堪重负。她们渴望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却也希望能拥有一个完美而温暖的家庭。因此,徐坤期望女性能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拥有和谐的两性关系以及婚姻生活。
三、对两性和谐相处的探寻
徐坤渴望男女两性的和谐共处,她说:“就个人而言,对于爱情、婚姻、家庭,我还是有着保守主义倾向和宗教情绪,从不认为它可以轻侮或轻慢。”③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这部小说中,毛榛在和陈米松离婚后,遇见了庞大固埃,并和他同居了。但正如书中所说“她把同居当药……把庞大固埃当药,医治陈米松留下的创伤”。毛榛在与庞大固埃交往时,更多的是为了用同居的方式治疗前夫给她造成的伤痛。这段感情,也在毛榛发现她只是庞大固埃众多情人中的一个时画上了句号。后来毛榛遇见出版商汪新荃,而汪新荃更是将毛榛作为拯救孤独的“药”。二人住在了一起,却“把责、权、利分得清清楚楚的,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谁都不会把全部真心呈现给对方,怕自己再度受到伤害”。这种两性关系,很显然是畸形、不和谐的。毛榛在经历了三段以失败告终的感情后,仍然在追求爱情,探索男女之间该如何相处。她终于知道,没有爱情的同居是无法救治都市中的孤独患者的。小说的最后,毛榛在旋转餐厅遇见了前夫陈米松。她看见陈米松的背驼了,腰也有点弯了,鬓角似乎还泛出丝丝银色。才一年不到,他就苍老了这么多。她没有痛苦,没有愤怒,而是满含泪水,在心里低低呼唤:爱人啊,不要不告别就走啊!衷心祝福你有个好的前程……毛榛原谅了她的前夫,同时也回忆起二人曾经的美好时光,展示了她对陈米松仍然存留着爱意,也展示了她的成熟与宽容。
徐坤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通过毛榛表达了她自己的情感体验。她对婚姻和爱情做出了思考,探寻着两性之间和谐相处的方法。徐坤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设计一个“出走的娜拉”形象,而是通过男性的“出走”来反思当下都市中的两性关系。当代的女性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取得经济独立之后,却依然渴望着爱情和婚姻。在婚姻破裂后,毛榛又经历了两段感情,也以失败告终。徐坤在中国的女性作家群中始终对女性主义保持着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她勇敢正视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关注当下知识女性的精神及生活困境,并为此努力寻找一条两性和谐的道路。她在对待两性关系中,渴望男女之间能够拥有和谐的两性关系,渴望女性能在两性关系中平衡处理职业和婚姻的关系。而种种现实表明,当下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自我解放,只能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前行。
四、结语
徐坤是一名学者型的女作家,她在面对当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时能够进行理智的思考。她在作品中始终探寻着两性和谐相处的方法,通过描述男女之间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两性关系中女性的美好愿望。虽然对于“男女两性如何和谐相处”这个问题,她也不能明确做出回答,但她对都市女性生存和感情状况的关怀及反思,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① 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题记。
②徐坤:《因为沉默太久》,《中华读书报》1996年1月10日。
③ 徐坤:《谈性正浓·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