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8-07-13罗源凯廖志文

体育风尚 2018年7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高校策略

罗源凯 廖志文

摘要:随着“全民运动”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对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进行选择,但仍有少数学生没有做到坚持运动,没有体会到体育锻炼的真实意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只是个人健康的需要,更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民对文明生活追求的需要。本文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

全民健身计划将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做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每天参加1h的体育锻炼活动,并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方针,重视体育工作,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和技能。据有效数据显示,在校生普遍达到了体育锻炼要求,其中有20%的学生已经达到优秀标准。我们以养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提高其体育锻炼意识和技能。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据相关文献数据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当代大学生人数占27%,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比女生高,这个数据说明,每天至少1h锻炼时间的要求远远没有达到。从而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缺乏的现状。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造成直接性的影响。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影响男生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基本相同,学习压力大、无体育特产、没有锻炼同伴等原因都制约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兴趣、动机、态度等原因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发生、进行和保持。

(二)外部因素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包括体育教学理念、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师是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习惯、技能的直接传授者和引导者。虽然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能够将体育精神和锻炼技能对其进行指导,但也不乏一些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忽略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和自己的要求、考试结果是否达标,无疑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尽自己所能,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既体育场地设施是否完备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乐趣。有些高校的体育场地受限,体育设施不足,除了田径场就是篮球场网球场了。有些场内设施场地有限且需要收费。长此以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会被打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社会环境。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区域,主要沟通对象是同学。所以,体育锻炼方面的观念较易受同学的影响,也较易被接受和认可。但社会上的体育锻炼偶像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学生青春期时较易有崇拜的对象。所以,学校对社会体育锻炼的赛事和信息通过广播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现在一些电视台经常转播体育赛事,一些精彩的竞赛会让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直接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

4.家庭环境。家长的支持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之一,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会直接对学生产生表率作用。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间,家长给予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越多越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反之,则妨碍了学生体育鍛炼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

(一)树立体育锻炼观

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动性,改变体育锻炼观念和意识淡薄的状态,使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保持,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学中,对精神方面不够重视,往往只重视身体方面,这使得学生较难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感,长久下去,就会对其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运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了解人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也有所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观。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灌输给学生,并注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合到体育教学中,进而使学生的运动乐趣得以保持,从而做到学生自主锻炼的目的。要将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将运动技能和科学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其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保持[3]。

(三)完善体育设施

受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体育场地受到限制,体育设施也不是很完善,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有些体育场地只在规定时间内开放,限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有些如篮球场般的场地,设备也没有及时的维修和更新,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四)丰富课外活动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会随着课外体育活动的丰富而增强,所以,要建立课内外一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加强体育俱乐部和健身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专题讲座、课外指导的形式,通过校园网的支持,多方面的宣传倡导。

(五)培养终身体育观

终身体育是人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并终身受益的观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只有这样,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坚持体育锻炼并终生受益。

四、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成绩,顺利拿到学分,也能通过体力上的消耗让自己释放自身压力,并能在锻炼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面对各种挑战,更能让自己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滢铖.大学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J].体育时空,2013,(15):69,71.

[2]杨伟.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科技,2013,29(19):90-91.

[3]莫冬丽.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新西部(中旬刊),2014(10):152.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高校策略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