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课程”模式导入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探讨

2018-07-13宋艳

体育风尚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

宋艳

摘要:目的是为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途径做出理论性探索,如何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直接接轨,创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采用对目前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综合的方法,提出“融课程”理念对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的探索。

关键词:融合课程;体育院校;人才培养

毛振明在2011年曾指出“学校体育发展存在虚化趋势和教育管理部门监管懈怠等因素,造成体育教育功能弱化,限制毕业生就业”[1]。为打破就业难这一局面,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当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服务于社会的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体育类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

一、融合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体育教育界开始对体育融合课程的研究是许多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融合课程的实质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加以融合。许多课程教育专家都关注到课程融合产生聚变反应的这一问题,他们一直认为,现代学校中可以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但培养出能将百科融会贯通于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结构体系中的人才,是学校教育中面临的更为重要的问题[2]。本文所研究是属于狭义融合课程的范畴,狭义的融合课程意在把与体育院校中相关所开设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体育事业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模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这完全颠覆了“先学后用”的盲目性,以及“学会了”并不一定能够用得上的局面,要让学生们带着工作任务去学习所急需解决问题的知识,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

二、“融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融合课程教学模式就是以体育训练指导工作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执行运动训练指导工作任务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行自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困惑、讨论交流、总结经验等方法,实现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该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教学中心发生转变,由以往的“以体育教师理论知识讲述与运动动作技能演示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中心”;其次是学习的载体发生转变,由以往的以“体育院校的体育教材为载体”转变为以“学习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三是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协助,学生由被动接受专业知识变为自主学习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三、目前体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与用人市场需求脱轨

我国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在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课程设置模式,仅仅是停留在培养体育教师资方面,完成原来国家规定的培养体育教师所必修的课程培养目标。学科间缺乏联系和沟通,专业设置陈旧,知识面过窄,教学内容局限于竞技体育部分,教学模式远离社会用人市场岗位的需求。如今的用人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综合性的,除了要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能力等等。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文化课成绩一般,利用高二或高三的时间突击进行体育训练,最后考入体育教育专业。所以这部分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不高,专业思想不牢固,加之对体育运动的精华和体育项目之间内在联系了解不多,最后形成了体育专业学生单项专业技能不是很强,综合体育素质有很一般。甚至出现了有些项目不如普通院校的体育爱好者的现象[4]。

(二)中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大致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部分。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处在群众体育模式下,在中小学期间走的是业余训练的道路或者是部分学生为了实现升学的目的而“半路出家”考体育院校。这样他们与那些从小就进行专业训练的运动员相比,在专业技能和运动技能上有一定的差距。加之专业运动员在退役后,可以通过进修一个本科课程,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而体育专业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因此,在同等学历的基础上,用人单位更喜欢要专业技能强的人才,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减弱[5]。

四、融合课程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达到的效果

本研究讨论的是体育院校在实践过程教学,是融合运用过程教学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两种模式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通過实践应用探索和课题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过程教学模式。是以实践工作为导向,注重利用实践教学过程这也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中的过程要素、条件,基于实践过程开展教学引导和指导,启发帮助学习者发现和学习显性或隐性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实践过程教学开展新型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行为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一种模式方法。

融合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注重利用实习、实践的教学环境与过程开展教学,教学伴随着实习、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注重利用实习、实践的环境条件、过程要素为媒介,开展教学指导,引导学习者学习显性或隐性知识,使其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外,还在经验积累、品德素养、社会反应等方面得到更为全面、深入的发展进步。

五、小结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休闲运动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就业渠道更加宽广,但是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专业知识而且更要求专业以外的综合能力。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和对策来尽力化解就业难题。体育院校要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这一环节做出重大改革。我们就应当针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进行必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迎合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并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就业。体育院校的学生也必须培养创业精神,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活动来提升在校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付晓蒙,毛振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授问题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7):89-94.

[2]赵歌.构建“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北京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J].运动,2014(3):51-53.

[3]刘哲铭.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0,10:27-28.

[4]杨志.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过程教学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15(6):33-35.

[5]于振峰,王晨宇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13(3):67-69.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
体育院校特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