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与我国古代远程教育
2018-07-13张小永支艳莉
张小永 支艳莉
[摘 要]纸出现之前,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这样的发展历程,每一种传播媒介,都对我国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汉后,随着纸的出现,对传播媒介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革命,它以巨大的优势,逐步替代了其他传播媒介,一枝独秀。纸的出现,尤其给教育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大量便携的纸质文本教材的出现,支持了自主阅读学习的需要,推动了我国古代远程教育长足发展。
[关键词]造纸术;纸;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8)03-0005-04
The Invention of Paper and the Ancient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ong, Zhi Yanli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Xi'an Gaoxin No.1 High School ,Xian 710075)
Abstract:The paper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e spread through the Oracle, bronze, and bamboo silk such development, each kind of media,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fte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ith the emergence of paper, the communication media is undoubtedly a great revolution. With great advantages, it gradually replaced other media. The emergence of paper especially brings great impetus to education.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ortable text materials supports the need of independent reading and learning, and promo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Key word:Papermaking ;Paper ;Distance education
造紙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给世界文明作出的辉煌贡献之一。造纸术出现后,直接导致了人类书写革命的到来,使人类由过去的简牍、羊皮卷时代,步入纸质文本时代,人类的文明得以快速、大范围传播,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当然纸质文本的出现最直接的受益者当属教育,尤其是古代远程教育,正是在纸质文本出现后才得以长足发展。本文拟以纸的发明前后为分界,探讨纸的发明对我国古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影响,以求证于方家。
一、纸前时代的信息媒介
纸发明之前,人类文明已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和传播文明的媒介几经变化。就我国而言,现公认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为甲骨文。所谓甲骨文是指古人刻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以商王出征、狩猎等重大活动为记录内容,用于事前占卜吉凶祸福,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至商代青铜器物已相当普遍,商人尝试将简短的铭文铸刻于青铜器物之上,是为金文。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不仅青铜器皿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多样,且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青铜器皿雄浑高大,体现了盛世气象,相应的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篇幅也不断增加,记载的信息量也与日俱增,例如非常著名的青铜器毛公鼎,铸刻的文字共32行,计499字,以歌功颂德的笔调记载了当时的王治理国家的丰功伟绩,已属篇幅不短,信息量较大的铭文。
但金属器物作为书写材料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金属器物制作过程需要提前制作铸模,庞大的铸模上还需要刻画铭文文字,工作非常繁复,因此制作一个带有大量铭文的青铜器实非易事。加之,当时铸刻铭文的金属器物大都为较为笨重的鼎和尊,搬动非常不易,能观瞻者实在有限。这样急需要一种更为方便制作,便于携带的书写材料,简牍的应用就被提上了日程。
其实简牍是两种不同材质的书写材料。古人将竹子制作成狭长的竹片,用于文字书写,这就是“简”。而将木材制作成狭长的薄片,用于文字书写,就是“牍”。简和牍形制非常相似,合称“简牍”,也专指当时的书籍。在简牍发明之初,由于当时的人们对金文的惯有重视观念,加之制作简牍工具的限制,简牍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相关学者研究认为,此时的简牍可能只局限于朝廷官府,用于记录重要的公文和政令,并非用于对经典文本的复制传播。春秋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质工具不断推广与普及,制作简牍的铁质工具得以推广,简牍的加工效率明显改善,简牍的产量也得到极大提高,此时在满足朝廷官府的同时,还可以用于复制经典文本供人阅览,这也是春秋晚期的孔子能够阅读简牍书籍,“韦编三绝”的原因。正是因为简牍的推广,书籍的不断复制并流落民间,春秋时期出现了私学,结束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此后,简牍就替代了青铜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虽然简牍比之前的青铜器有较大的优势,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简牍的加工工序还是较为繁琐、专业,只能由专门的机构和工匠才能制作,因此,其数量相对于需求还是显得不足,且简牍是狭长的竹木片,一片简牍书写文字量毕竟非常有限,即使用绳子串起简牍形成册,其书写文字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用简牍抄写的书籍只能局限于《春秋》、《论语》等经典经传文字。但对学习者而言,对这些经典经传的理解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篇幅巨大的经传阐释解说文字却无法通过简牍呈现出来。要想学习这些经典经传,只能拜在经学老师的门下,聆听他们对这些经典的阐释讲解,因此在简牍流行的时代学习方式一般采用口说传业的方式,由教师面对面口授,学生听讲,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课堂面授学习。
当然在简牍流行的时代,同时出现的书写材质还有缣帛,就是利用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古人将其称为帛书。缣帛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剪裁,因此书写不会受到限制,且缣帛作为丝织品非常轻柔,便于携带传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书写材料。但在古代丝织品为奢侈品,它是区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标志之一,富人也大都用丝织品制作服饰等生活必须品,如果要用其作为书写材料,非大富大贵之家不能做到。因此,帛书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离普遍推广的程度还相差甚远。
二、纸张使用时代的信息媒介
其实,造纸技术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据考古发掘,在西北地区出土了不少西汉时期的纸,其中最著名的是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区出土了一批麻团,经复原发现是古代的麻纸,这批纸被称为“灞桥纸”,经考古人员鉴定,这批纸生产的年代应不晚于汉武帝时期。除此之外,在陕西太白县、甘肃天水的放马滩等地都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经考古工作者鉴定这些纸均为麻纸,且构成纸的纤维比较粗糙。说明西汉时期的纸张以麻为原料,而麻是当时普通百姓服装的主要原料,造纸工艺水平也相当低下。正是由于当时造纸技术水平较低,对原料要求较高,造纸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纸张数量非常有限,并未对简牍这种书写材料造成冲击。但,当时的纸也开始得到应用,据潘吉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记载,在西北地区曾出土王莽时期配有文字的纸质地图。直至,东汉初期,纸的应用较之前有所改善,应邵在《风俗通议》中记载:“光武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车。”说明东汉初期已出现纸本书籍,只不过数量尚少,排在帛书、简牍书籍之后。
直至东汉时期的公元105年,宦官蔡伦通过反复研究,改进了造纸技术。改进后的造纸术可以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等寻常材料来造纸。原料的扩充使造纸的产量大幅提高,造纸的成本相应降低,为纸作为重要书写材料并逐步取代简牍创造了条件。但是,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逐步推广普及并取代简牍,需要一个过程。在封建的特权社会中,许多物品为宫廷专用品,被贴上了特权的标签,纸张发明之初亦是如此。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破解了纸推广的技术难题。但这项技术最初掌握在宫廷宦官的手中,造出来的纸张也只是作为珍贵物品赠送给皇亲国戚及达官贵人,他们仅将紙作为新鲜事物把玩,绝少用于书写。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逐步打破特权的限制,但当时人受“重简帛轻纸张”观念的影响,认为简帛比纸张更加正式,纸张并未被充分重视和利用。据记载,东汉时期皇家图书馆仍以帛书为主,纸书并不多。而《后汉书.周磐传》也记载周磐于建光元年(121),在蔡伦改进造纸术10余年后仍感叹:“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云不忘圣道。”直至东汉末年的汉灵帝时期,当时的官府仍然流行简册,《三国志·张既传》记载:“张既,世单家富,为人有仪容,少小工书疏,为郡门下小吏,而家富。自惟门寒,念无以自达,乃常畜好刀笔及版,奏伺诸大吏,有乏者辄给与,以是见识焉。”可见,至东汉末年当时官府书写的工具仍然为“刀笔及版”,版即为简牍。
因此,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有一个缓慢推广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纸简共用时期,直至300年之后的东晋兴元三年(404),废掉东晋安帝的桓玄为表明气象更新发布诏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要求自诏令发布之日,停止用简书写文字,而代之以纸,这便以最高政令的形式确定了纸在书写界的地位,此后纸就作为书写主角替代了简牍。
三、纸张的使用、普及对教育及远程教育的影响
纸代替简牍对文化复制及传播而言意义非常重大,这也引起了古代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的重大变化。
1.适合自主学习阅读的书籍大量出现。
如前所述,简牍时代,由于限于简牍形制加之简牍较为笨重,因此当时复制的书籍往往是语言精练的经典经传,而对经传的阐释解读由于篇幅较大,鲜有复制本。这一时代,学生想要学习经传,除有书籍在手外,还必须当面聆听老师对经传的讲解。但纸张出现以后,这种局面得以根本性的改变。纸张不但轻便且成本低廉,广大教师再也不用考虑书写材料造成的复制困难问题,他们可以将自己对经书的理解按一定的体例注释出来,学生可以借阅复制教师的经传讲稿,不但可以在讲堂上使用,亦可以课后根据讲义进行自主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有许多没有条件入学接受教师面授的学子,也可以通过借抄讲义,在家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远程学习形式。
2.纸张的应用及普及使书信体文学步入繁荣期,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在纸发明和使用前,书信体文学已然出现,据研究早在商代就有了用以传递军事情报的书信,在《殷墟书契菁华》中就记载有当时刻于马大胛骨上的书信。到了战国时期,书信的数量便相当可观了,如《告赵宣子书》、《献秦昭王书》等。西汉时期书信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刘向的《戒子钦书》等。但我们可以看到,纸应用和普及之前的书信大都为奏疏性质的书信,私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书信却为数不多,其原因前文已经论及,由于简牍的珍贵且笨重,既不能随心所欲书写,又不便于递送。纸的应用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据学者研究认为:纸发明后,经历了一个纸简共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人们“重简帛轻纸张”观念的影响,认为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写出来的文本为非正式文本,因此这一时期纸往往被用于私人间信件的书写。当时文人对这种新书写材料带来的通信方便非常惊喜,《后汉书·窦章传》记载:“融集与窦伯向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于见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正因为如此,此时书信体文学迎来了春天。
不论是三国时期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的数量与前朝相比,有大的飞跃,如三国曹氏三父子的书信数量已非常可观,而西晋时期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中就收录了他给同一人所写的35封信。此时不但书信数量多,而且书信所写的内容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探讨国家军国大事的;有谈论生活琐事的;有谈论文学艺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还有谈论佛教经典的。这一时期书信繁荣还体现在家书的繁荣上,此时的名人诸如郑玄、蔡邕、王修、刘备、诸葛亮等都给子女写有家书,这在纸应用及普及之前是没有的现象。这些家书往往有他们对子女或弟子学习上的指导。因此,纸张的应用及普及直接促进了书信体文学的繁荣,也促进了古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古代记录和传播文明的媒介几经变化,就书写材料而言,最早为人所熟知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和兽骨,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书写材料而得名,被称为甲骨文。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与甲骨文同时期出现了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也因书写材料而得名,被称为金文。不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由于书写材料的坚硬,给书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狭长的竹片和木片来记录文字,是为简牍。简牍较之龟甲兽骨及青铜器,材料易得,用毛笔书写也较为容易,因此它逐渐替代了甲骨文、金文,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直至西汉时期,人们从帛书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用麻丝制成麻纸,这样一种更轻便的书写材料出现了。但发明之初的纸由于其所需原料麻丝为当时人服装的主要原料,较为缺乏,加之造纸技术不成熟,致使紙的产量低,质量较差,不能触动简牍的地位。直至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的原料变成非常容易得到的树皮、破布、麻头、破渔网等,且造纸的技术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破解了纸在产量和质量方面的难题。此后,纸得到不断应用和普及。纸的应用和普及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纸张成本低廉,产量较高,可以复制更多的纸本书籍。再加上纸张质轻便携,易于流传,因此学习者人数剧增,使受教育对象扩大。纸张出现也改变了书籍的种类,在简牍时代,能够复制的仅仅为经典经传,而纸本时代,出现了对经传阐释的书籍,更适合学习者自主阅读的需要。纸张出现促进了文学作品长足发展,特别是书信体文学步入繁荣期,私人书信特别是家书大量出现,书信中大量出现教育内容。因此,纸张的出现及普及,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伦信.简牍的普遍应用与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转型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2).
[2] 王伦信.纸本替代简牍过程中的教育文本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2).
[3] 王伦信.从纸的发明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查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 [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5]李晓岑.早期古纸的初步考察与分析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