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三个“不再犹豫”定乾坤
2018-07-13邱晨辉
邱晨辉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建成,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当年10月24日,邓小平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视察,庆祝这一工程的重大成就,其间即席发表了那番著名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七上七下”的挫折中诞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有了建造对撞机的计划。1958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已经设计出20亿电子伏电子同步加速器。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一设计因“保守落后”被否决。
后来,20亿电子伏的方案被改为建造15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加速器,却又受到苏联专家“冷遇”,他们认为中国只能在苏联原有的70亿电子伏加速器技术上加以修补。这一方案遭到了我方设计人员的抵制。
在20多年里,计划上马,再下马,一共反复七次。除了政治环境影响,当年围绕计划上与不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源分配问题,说白了就是“有没有钱”。
在广泛听取国内外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在热心于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李政道教授的强烈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在1981年12月22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报告。邓小平当日就在报告上批示:“这项工程已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宜中断,他们所提方针,比较切实可行,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
25日中午,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的李昌和副总理姚依林等人也在场。邓小平对李昌说:“要坚持,下决心,不要再犹豫了。”在谈到工程进度和经费时,他对姚依林说:“五年为期,经费要放宽一些,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这个益处是很大的。”
小平同志的三个“不再犹豫”,定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的乾坤。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计划。同年12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确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称为“8312工程”。
走在世界前列或是粉身碎骨
上世纪80年代,对撞机是加速器发展的主流,这比传统的打静止靶的加速器性能要好,但技术难度也大。按照国际发展惯例,都是先建打静止靶加速器,后建对撞机。
“当时就有人提出,中国连打静止靶加速器都没有做过,一步就要造对撞机,相当于‘一步登顶’,风险太大!”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方守贤说。
国际上甚至有科学家指出,想要跳过建设固定靶加速器的经验积累,直接建设电子对撞机就“好比站在月台上,想跳上一列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跳上了,从此走在世界前列,否则将粉身碎骨”。
即便是在中科院高能所自己的队伍中,也有这样的担心。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论证和调研,谢家麟、朱洪元组织国内科学家反复对比权衡,最终还是确定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方案。
带来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有位欧洲科学家问邓小平:“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邓小平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他接着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
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说过这样一番话:“有人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继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之后,我国取得的又一伟大成就,依我看,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过分。”
最能引发共鸣的一个例子,是人们如今触手可及的互联网。1986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信线路,并向国外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1993年建成第一根国际互联网专线,一年后,建立中国第一个万维网(WWW)网站——这一切,都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