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评员参与网络舆情导体制研究

2018-07-12丁庆航李嘉楠张甜袁康宇陶辉

法制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疏导研判治理

丁庆航 李嘉楠 张甜 袁康宇 陶辉

摘 要: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时尚,在各大领域中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客体也变得更为多元与迅速,从而网络舆情的疏导难度加大。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与时效性,使信息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传播,同时也使人们的观点与想法得到表达,从而将其传播到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同时要分析与比较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研究出解决机制。文章以此为研究点,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发展趋势,国内外比较以及治理对策为出发点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研判;疏导;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14-0242-02

作者简介:丁庆航(199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本科在校生,法学专业;李嘉楠(1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本科在校生,法学专业;张甜(1997-),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本科在校生,法学专业;袁康宇(1998-),男,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本科在校生,法学专业;陶辉(1998-),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本科在校生,法学专业。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判定方法多是通过参考王来华《网络舆情的变动周期和热点表现》一文,该文对舆情,网络舆情概念的判定思路和组成要素,将其放在高校这一语境中解释,从而获得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该文中所定义的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发展和改变,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这种定义富有探索性,这不仅肯定了王老师对舆情概念的首创贡献,他的思路和构成要素,为后人提供的方向,并且缩小了舆情定义的外延,将民众意愿限定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刘老师进一步的完善了王老师的舆情定义,提出了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只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刘老师不仅扩大了舆情定义的延伸,将民众意愿丰富为公众的多种感情,意向,态度和表现交错的总和,将客体设定为社会公共事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就是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感情,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其介体就是互联网。刘老师对于舆情,网络舆情的定义为后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学者认可,引用和改良。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也呈现出结构清晰化,内容具体化两大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结构清晰,主要由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要素构成,而且还是先主,再介,最后客的顺序。并且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较为明确,呈现出词语的概括形式和,如感情,意愿,态度,意见等。高校网络舆情定义具体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为因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群体,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准确的,相较于主体为高校学生,还有主体为高校师生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仅是对高校学生生产舆情数量贡献的肯定,还肯定了除高校学生以外的社会人在高校语境中的对网络的评论发表看法的权力。高校网络舆情的介体应为互联网,但是有些学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介体应为校园网,可是互联网相较于校园网这个局域网是广域网,并且广域网的范围很大,其中也就包含了校园网,因为互联网的覆盖面积就比校园网更广,使用广域网的公众更多。所以说高校网络舆情一定要使用互联网发布,而不一定是使用校园网。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应为高校内存在的现象,问题,还包括校外的社会公共事务,这不仅表现出高校师生对出校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观点和态度,表现出社会主人公意识,还加强了高校与校外社会公共事务的联系,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应指关于高校校内校外的公共事务。综合上述观点,网络高校舆情的定义是指以高校学生为主的社会人在互联网上表达对关于高校校内校外的公共事务的感情,意愿以及态度意见。

二、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与不足

(一)国内如何应对高校网络舆情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逐步迈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也便捷方便了许多。从当初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书信传递到现在的微信、QQ等多种社交软件,看出现在的网络世界有多么的发达。

最近几年来,学界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日渐关注,并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方面了解。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去调查,发现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不小的比例,占到25.1%。從年龄段上发现10-19,20-29这两个年龄段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比较高,从网络上查找也发现学生群体占到了很高的比例。由此可见,高校网络在国内所引起的轰动,引得各类学家对此关注。

网络的发达不仅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有时候一个善意的举动经过网络水军的发酵,会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在网络上也涉及了法律,这些非法信息、诽谤信息都将受到监控,若触犯法律,他们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2012年开始,我国在逐渐征求群众的意见,让群众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效果十分显著。

(二)国外如何应对高校网络舆情

发达国家是法制发展较完善的国家。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关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发现美国是互联网发展最早的国家,此国家在网络管理上比较宽松,但若谈及到民众的利益、国家核心等,美国对此管理的相对比较严格。德国是第一个对网络实施法律监控的国家,德国专门为网络舆情实施了立法,由此可见德国是一个对网络舆情十分重视的国家,但德国在言论自由方面管理的较为松弛。法国相比其他西方国家算起步晚的国家,法国1993年才颁布《互联网宪法》。英国是个比较传统的国家,英国在96年颁布了《3R互联网安全规则》,从英国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对民主的重视。从这四个国家可以发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有长处有短处,各有千秋。

(三)国内外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之区别

通过对以上国内国外高校网络舆情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自身的优点。我国可以学习美国是如何将国家的核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学习德国如何完善他们的立法的,学习英国是怎样把民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好处,也要了解他们的缺点,以史为鉴。

我国可以向国外学习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政策,了解自身的不足,取鉴他们的优点,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一)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

高校是网络使用最频繁的地方,是人才汇聚的地方。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平台。大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言论自由,又饿带着情绪进行恶意评论,不够理想给社会网络发展带来了很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高校舆论监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高校的网络舆监管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校应该及时了解舆论的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高校网络舆论机制。高校对网络信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重视高校舆论治理,从学生立场出发,建设一个健康的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更好的在网络学习提供服务。

(二)掌握舆情发展路径,完善危机预防化解机制

如果要成功地防止出现舆论危机,我们就要事先掌握舆论发展的方向。每当有突发事件时,高校舆论管理者就应该密切关注师生对突发事件的看法,从师生的反映强度、观点讨论,掌握舆论的演化方向。根据舆情的演化方向找准关键点、阐明事实,遏制谣言,从而使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关注点”、“转折点”、“峰值点”这三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预防和化解不仅要在线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线下做好相对应的工作,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座谈会,引导舆论走向。

(三)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高校收集情报要求迅速、准确、深刻。要求学校做到能迅速收集到有利于学校决策者的信息;能准确反映信息;能深刻反映大学生的想法。那高校舆情工作者分析数据从而了解网络舆情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此同时校方尽可能扩大校园网络的覆盖面,网络的内容不仅要从思想、知识性出发,还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是多样化,构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是准确引导大学生的良好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交流思想、展现才华的平台。

(四)明确分工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责任分工

目前高校并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管理的主体也不够明确,因此很容易导致舆论失控,影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责任分工就是加强管理主体的建设。那高校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保安部门。想要更好的明确他们的分工,就要各自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学生处分析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从而进行网络舆情给管理。网络管理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学生使用的恶性网站进行管理,同时保护好线上的学生。保安部门确保高校网络的有序进行,阻止恶意破坏网络线路等行为,明确责任分工。

[ 参 考 文 献 ]

[1]王来华.网络舆情的变动周期和热点表现[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社会学版),2009(06).

[2]何阳,叶柯柯.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高晔.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19.

[5]叶磊.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高教研究,2012(10):20-21.

[6]钟科.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及引导[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6-32.

[7]朱孔军,董零,戴怡平.研究生舆情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研究生德育,2012,4(04):77-79.

[8]李齐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认识与思考[J].传媒,2014(6).

[9]赵芸,姚鲲鹏.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监控与危机管理[J].教育探索,2013(12).

[10]杨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4(07).

[11]刘清生,张强,张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03).

[12]颜倩.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13]李朝晖,赵彦莉.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形成与引导研究[J].教育评论,2014(02).

[14]朱慧梅.新媒体条件下内蒙古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25.

[15]常銳.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108.

[16]张静.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引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17.

猜你喜欢

疏导研判治理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