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往事
2018-07-12许文舟
许文舟
一
公元 1639年初夏的腾冲,徐霞客一定走得漫不经心,腾冲有他想看的山水。当他翻过“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的高黎贡山,沿岭西古道而下的时候,天已近晚,加上雨水紧逼,他才决定在橄榄寨住了一晚。结果一呆就是 40多天,在惜墨如金的《徐霞客游记》里,送给了腾冲三万多字。
这一年徐霞客刚满 54岁,与我现在的岁数相差不多,在中国的农村,已经是守着火塘喝茶的年龄了,儿孙绕膝,闲话桑麻,别说走万里路,就是出村,也只是很偶尔为之的事情。徐霞客老人家并没有停下来,四月十二日到五月二十一日期间,他对火山、地热、山川、物产、民情、风俗等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后,他就离开了腾冲来到凤庆。
从腾冲到凤庆,老先生走了近四个月,只到八月初六,他才从昌宁来到凤庆。如果按现在的规矩,徐霞客的到来至少也该有旅游局接待吧,如果领导了解他的身份,还会以酒会的形式接风洗尘。那时只有寺庙按时升起炊烟,因此,他就找到了香火较旺的龙泉寺。住持烧开一壶龙泉水给他烹煎太平寺茶,显然也是一个茶痴,一杯未尽兴吧,再取出藏在里屋的“凤山雀舌”冲泡,而月亮就在两人的头顶逡巡。徐霞客在凤庆几日,差不多日日有好茶伺候,东山寺住持以东山名茶招待,就要离开凤庆的时候,他还喝到了后来写进游记让他念念不忘的太华茶。如果从茶文化的角度理一下,这些就是凤庆茶文化的根基,白纸黑字,不用刻意杜撰。
我第一次去腾冲,恰好也是初夏。因此,如果时光逆转,或许我与徐老会相遇于凤庆到腾冲的某一处古驿站吧。他带着书童,我背着行囊,在山野客栈的枯灯下,他会给我看餐风露宿的辛苦记录,我也会把学写的游记呈上给他,请他赐教。酒囊早已喝干,好在还有茶,我带的是滇红经典五八,这款茶解渴功效不是很理想,解决寂寞却很有功效。喝到兴致浓时,我会告诉他,我父亲就是茶人,虽然不识几个大字,却能把一罐茶泡得香破脑壳。那一晚河流因为暴雨而愤怒,心神不宁的枯灯,像谁悄然出窍的灵魂。除了喝茶,我们还会讨论过一条顺甸河能送走多少乡愁。我应该有踅返的想法,陪旅行家顺着一条河流去拜谒习谦古驿的寒梅该有多好!
从凤庆去腾冲,就有无数饭局在途中等着,粒米未进,先干三杯,我这等酒量,别说三杯,就是一滴也会头晕目眩,所以从凤庆到腾冲的无数次,差不多都是饿着肚子。除了准备挨饿受醉,还得备些应酬的话,或虚或实,有时候真起过疑心,对方是不是存心不让你吃饭。后来,想想先干三杯的结果,很多时候只能绕道而行了。不用搭上时空穿梭机,往后退几步,就能与从腾冲到凤庆做官的张问德遇上,我带着比秦始皇年长 1000岁的一片茶叶,也该来个简单的茶席吧,然后目送他沿着蜿蜒于元明清的茶马古道离去。
第一次去腾冲我还年轻,被人称为青年诗人,那时文学青年总是被人热捧与追逐。我怀揣一些诗稿,仿佛不是去参加笔会,而是被缪斯召见,在慢腾腾的客车上,总是忍不住与窗外的群山打着招呼。这时我会看见一些背着行装的老乡,他们将去参加滇缅公路的修筑,这是另一场抗日战争,不要以为他们的武器只是锄头,危险并没有对他们停止觊觎。当然,我得回到 1940年夏天,才能与凤庆 28911名被征招的农民兄弟相遇。
腾冲容得下商贾的肆意发财,也容得下诗人们的纵情歌唱。就在玉器一条街的某幢宾馆里,诗人们视玉石为粪土,是诗歌将诗人间的交流推波助澜。好像也没设主席台吧,请来的大诗人也不给某位女青年开小灶,诗歌面前,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绝对不会允许一首劣作让掌管着刊物大权的编辑私自带走。按时下的笔会,一定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但那次最散淡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而且据我所知,那个下午,有的诗人去了国殇墓园,有的诗人去了农民作家段培东家,前者带回了让人震惊的沉默,英雄已经活成了尊尊石头;后者带回了沉思,一个年近六旬的农民,居然在一盏煤油灯下,写出了反映滇西抗日的三部长篇小说。
笔会结束了,我没有急着离开腾冲,我又来到腾冲坝子东端坝尾山脚的油灯庄段培东家,我没有准备采访提纲,也没打算深究什么。我只喝了他亲手烧开的茶,又去他写作的山洞里深深鞠了一躬。那时他已经是 60多岁的人了,52岁开始写作,用小学五年级底子打下了三部长篇的江山,还在《保山日报》副刊开起了专栏。记得当时我向老段提出了来凤庆走走的要求,他当时答应过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没有下文了。我想请这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作家到凤庆走走,给包括我在内的文学青年上一堂课。生活怎样能成为老师,苦难如何才能历炼作品。那时的凤庆同样有农民身份的写作者,洛党乡白云村的李春芳,刚刚实现了农转非的杨茂芳,他们的生活是浸满了苦汁,但在段培东面前都不算什么。
段培东当过兵,后又因反对集体食堂、人民公社,坐过 8年监狱。期间试图越狱,一堵高墙面前,他恨自己少了翅膀。狱中,妻子送来离婚书,那些平时好看的文字,此刻却面目可憎。外界传说他眼睛瞎了,整日靠一根拐棍当伴;传说他肋骨断了三根,一个大男人,度日如年地喘着细气;传说因为越狱,将被关到老死。妻子一时绝望就跳了河,后被一个男人救起,一番开导让她羞愧难当,她无以回报,只能以身相许。
8年的牢狱生活,让段培东彻底摒弃了好强的心性,也渐渐熄掉了报复的烈火。他原谅了伤害他的人,这其中包括离他而去的妻子。他终是懂了,人生除了壮烈,还有沉默。
二
第二次去腾冲,是 2014年末。我车祸出院,朋友把我驾上车,说到腾冲江东村看看银叶树,或许伤口疗愈更会快一些。
江东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北部,是腾北固东镇的一个自然村落。全村的活宝是 3000余株有著四川湖南籍贯的银杏树,五百多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占了很大比例。有些树实在老了,斜靠在某间老屋的墙头,但它坚决不向命运提请退休。有的树实在活得憋屈,人生不满白,但它们有活到千岁的劲头。被尊称为银杏王的就在村头的小广场边,享受着村人祭祀与爱戴,每年总是它第一个披上金黄,又是最后一个落尽枯叶。根杏王有江东村活着的见证,它肯定知道最初的炊烟是从哪户人家升起,也肯定知道这个村子的多舛命运。事实上,它就是这个村子的源头,仰观一片叶子,就能看到一个村子来龙与去脉。
一个不大的广场好像是这几年才铺上的火山石,细雨一淋,泛起丝丝缕缕二氧化硫的味道。村子里的人都舍不得闲着,银杏叶黄了,他们每家都会出来一人或两人,在广场摆摊设点,卖火山石切割成的烧烤板,银杏果,就是一片银杏叶子,也被闲不住的老人家串成花环,售给那些娇滴滴的“公主”。而喜欢贪享舌尖美味的食客,则钟情银杏果炖鸡,银杏果泡酒。银杏叶黄了的时候,似是进入了娑婆世界,仿佛能听见呦呦鹿鸣,沉积的阳光锻打出银杏叶别致的纹理。
江东村,说什么都算得上是大将王骥的他乡,明正统年间的那场规模很大的远征,来来回回的折腾,虽然将外夷驅逐,王骥也老得差不多了,告老还乡的念头一天天浓烈,然而最终让他决定留守腾越,不是圣旨而是爱情。腾越姑娘爱情的千丝,让王骥挥剑难斩,圣上也就将计就计,反正也需要有人把守边关,就做了个一石二鸟的决定。这样,大将带着的部队也就成了银杏村的第一代族人。随着战争的远去,大将放宽了将士们探亲政策,在公元 1465-1475年的十年间,这些将士多次回原籍四川、湖南探亲,返回时他们把银杏树苗带到了江东。想不到的是,银杏树很快适应了江东尘积的火山灰土壤,这样,寄托思乡之情的银杏树,便成为这些将士回望故土的消息树,长成城垣与护堤,长成一个村庄吉祥的样子,长成一群人,想家的根系。
将士们扔下剑戟,学习稼种耕播,他们爱上了稻菽低头,春阳拂面。他们在江东群山怀抱的息壤里,收获葱蒜,给众神请安。剑术精湛的老兵学会酿酒,过起有火烟味道的日子。运筹帷幄的大将则当起了生产队长,向布谷鸟学习节令,与泥土真诚相处,考虑起一个村子的生计来。现在看到的那些围垒在村子里的石墙,就是当年将士们用于防范偷袭、暗箭、梭镖的掩体,现在却是导游讲解词里最精彩的章节,很容易让游客想象拉锯般的攻守。很多年过去了,江东村并没有发生战事,每天最重要的任务是伺候庄稼,播种儿女,治疗乡思。想象得到的是,阳光从窗棂漫射,女人烹煎银杏果教孩子读书识字,男人打铁锻造农具的情形。
在陈安培的农家乐里入住,我看准的不是他家的招牌霓虹闪烁,而是两棵沧桑的银杏树就杵在院子里。一场小雨始终以十足的耐心,揩去了一个下午的百无聊赖,同时把该落不该落的银杏叶打到地上。勤劳惯了的人家连小孩也不会让其闲着,放学了就去捡拾银杏叶,可以做枕头,还可以串起来当花环,做成没有成本的旅游纪念品。我看见一个小女孩,不过是四岁左右的小女孩,跟在一片被风吹着的银杏叶后面跑,看上去她比一片银杏叶重不了多少,我想知道是谁家爱情枝头的叶子。那片银杏叶应该停下来等一等,等那双稚嫩的小手,那串蹒跚的脚印,那双纯净的眼睛。晚上停电,我婉谢了陈安培送来的蜡烛,在黑暗里一直等到一束月光投身入屋。这时竟想起诗人白连春,想起他在北京想他父亲的诗歌。“没有人能把秋风中颤动的坟墓,还原为春光里劳作的父亲和母亲,把父亲还原为咳嗽,把母亲还原为炊烟。”这些诗肯定要陪我,只有诗歌,能忠于我的内心。临睡前,月光还是没有落下,倒是银杏叶落得更多,它们先落到瓦当,再闪身到院里走道。按时服药是妻子硬加的行李,心痛,她给我购买了足额的丹参片,胸痹,我备下了进口的血塞通。可在银杏村,所有的药都是多余的行李,所有的毛病都看在我时间紧迫的份上,一致同意先不缠我。
在江东银杏村,我遇上的都是大将王骥的子孙,他们除了农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接待旅客上。500多户人家,百分之八十都有经商的本事,他们等着一年一度的银杏叶黄,他们仰仗银杏树的恩宠,前后一个多月就可以赚够一年的基本开支。我想会遇见某人,刚刚写完《答田岛书》,把笔一掷,径自往菜地里走去,他给芹菜许诺过写诗,给南瓜答应过赋体。就是到了菜地,我想他的怒容并不会轻易云开雾散。我想会遇见那些在松山与侵略者肉搏的凤庆老乡,那位还没有谈过恋爱的小战士,一眨眼就离开了人世。更多的老乡,永远在从凤庆到腾冲的路上,是一块石头,早已碾成了战争的辙印。抗战胜利后,做过凤庆县长的张问德就甩手不干了,他欠着山水的约稿,这其中一定有他新构思的作品,抓获劫匪龚太久的当天晚上,审完案子,他起了一首诗的题目,就接到了回腾冲的通知。
相对茶一盏,满山黄叶飞。用这话总结腾冲银杏村的一天,够全面了。陈安倍家的茶不是红茶不是绿茶也不是黑茶,而是一种叫苦藜粑的叶子,我们老家那边用来治疗拉肚子的药。苦藜粑采叶,晒干,装入袋子,泡饮时取出几片,就是江东人的茶了。陈安倍下午不是很忙,我在村子里转悠,他在家门口晒太阳,其实他家里是很忙的,得益于他媳妇的能干,三下两下就把几桌客人打发得服服帖帖。同样,我家也很忙,我就是凤庆版的陈安倍,家里的忙似乎与我没有关系。与来自香港的朋友坐在陈安倍泡出的一壶茶面前,说的还是满山飞的黄叶。其实,喝什么并不重要,心里充满宁静,一杯水也能照见坦诚的彼此。腾冲银杏村的秋天像在燃烧,所以不是我把秋天拍得很暖,而是腾冲本身就有一种明亮。陈安倍是我第二次去腾冲认识的老朋友,说老是因为我们一见如故。他话不多,内心的热情堪比黄叶,总有一种光焰,给人以安全放心的感觉。
三
张问德先生,与我对面穿过。他一袭粗布衣裳,骑着马从腾冲出发,将按时到凤庆高就。时间有点仓促,省上一直在催,之前的县长因为破案不力引咎辞职。想来,那个时代的县长差不多事必躬亲了,青龙桥几个抢劫的土匪,也会让一县之长抛官丢爵。
如果时间往前推,我们应该有诗意的遇见。或许他会亲临我们的文学社,指点或批评,我也会不失时机与他索要联系方式与办刊必要的银子,他绝对成全。如果有时间,他一定参加我们作协的采风,因为他既是县长也是诗人。然而作为县长,写诗不是他的主要任务,造福一方百姓才是他的工作,因此,上任不到一个月,他就带兵去找龚太久算账了。就是这个心狠手辣的龚太久,化妆成国民党兵,到青龙桥头抢劫从昆明来,准备到凤庆收购茶叶的“宝元通”商号一行数人,抢了 5000万元金券,9匹骡马,还伤及人。张问德先让人化妆成商人行走在立木爬到琼英的路上,龚太久行劫时被抓个现行。现行,不论那个朝代,都应该是最好的罪证,不用考虑零口供,以及接下来的查实取证。
那年凤庆茶价大跌,老百姓生活维艰,可以想象茶在凤庆的地位与作用了。张问德从禁种大烟开始,抓社会风气改善,把更多精力用在茶叶生产上。凤庆茶叶的发展,与一个名叫琦璘满洲人分不开,同样来凤庆做官,同样爱民如子,同样倡导种茶,以至很多年后的滇红集团,茶叶种植公司就是以琦璘的名字命名。
现在我越来越该感谢的是他修的县志,那是凤庆 1942至 1944年间的真实。那幢修志的小楼连石脚都难觅其踪,但那些志书却还放在我书房的重要位置,闲时就把它当凤庆旧时的风俗画翻阅,凤庆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恰恰是那些农事或风俗引领着我,看见了祖父耕读传家的艰辛。
1942年 5月初,日寇占領腾冲,腾冲县长邱天培等一批地方官闻风而逃,张问德临危受命,同样不是他带兵治乱,而是一篇“答田岛书”,让他留下千古美名。1943年 8月 31日,张问德收到腾冲日军占领军行政首领田岛寿嗣来信,借口要就腾冲人民的生活进行“坦诚的商谈”。有来不往非礼也,张问德需要答复回礼,然而提笔,这位年事已高的顺宁老县长,立马觉察到他面前的白纸仿佛壁立千韧,任何笔划都可以使自己万劫不复。面对诱降,张问德毅然挥笔写下《答田岛书》,并在麻栗园召开了军民大会,当众宣读,痛斥日寇,号召大家团结一心,抗战到底。由然而生的敬意,自然让我又想到张问德离开凤庆时的万民相送的场景,一把伞落着万人签名,其实是希望天佑好人,保他一生平安。事实上,张问德在凤庆的政绩有口皆碑,那时虽然没有这考核那指标的,也不会为拆迁动用武装,单凭不为地方黑恶势力左右,能清者自清就已经不错了,何况他还做了一些有益于当地安宁的事,褒扬英雄,埋汰庸人,远离小人。这应当就是做官人的心境啊!
丙戌秋深他去了盘陀石,写下了长诗一首,面对奇而怪的盘陀,老先生发出了“寻仙何必普陀山”的感叹。短短一年时间,他是两度去盘陀石了,“昨来首夏今秋末”,但相隔不长的时间段里,小小的盘陀石却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季节变化,表相上的葱茏落叶纷飞,还有他内心深处的无尽孤独,初来乍到他满腔热忱,结果还是遇上了不少困难,好在他心底无私,自然,那些磕磕绊绊的事情终究离他远去。每当这个时候,他会登高,就像他《春仲登署中何宁楼即事》中写的那样:“一楼雄镇势尊崇,爽气迎来四面风。山对叠层奔眼翠,桃开深浅映窗红。春浓睡美贪迟起,事冗吏忙早到公。情绪近来殊不恶,替人日日作书佣。”彼时他不会发文件,号召人们向某某学习,树所谓的榜样,但从他《阅顺宁旧志吊袁慎夫先生七古》,《香池祀孔追念圣功五律一首》等诗中,自然不难了解他内心世界扬善除恶的鲜明立场。
2015年清明,张问德的墓在腾冲来凤山重修落成,我去给这个做过凤庆父母官的人献花是一年之后。新落成的墓碑旁刻有一副挽联,上书“近古稀扬横眉雄篇答辞贯长虹,临危命振虎臂剑扫烽烟净环宇”。不知道是谁的笔墨,应该说已经很干净彻底地总结了张问德的一生。我眼前的张问德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那时他已经是 60多岁的老人了,翻越高黎贡山时,吃的是干粮有时甚至断炊,但抗战的意志从未消减。抗战胜利后,张问德就辞职不干了,有人不解,有人挽留,有充分的理由,却无法留下一个人的去意。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我认为,没必要细知。任何人经历了起伏,必然会找一处僻所歇歇,白云苍狗,张问德选择了弃官从文。官袍犹如戏服,帷幕闭合之后便毫无意义。可能是这个原因的理解,张问德便辞职不干了,他欠着自己的文债很多,上峰不用看他的申请,就心照不宣地应允了他。
四
想不到就在我生活的小城,生活着参加过腾冲抗日的一位叫彭建军的老兵。如果不是前来采访彭建军的人是我的朋友,我还真不知道英雄就在身边,就在离我生活的小城只有 16公里的洛党。
到彭建军家,我内怯得很,我不想与抗日老兵这般相见。隔着的时间段,并不是尴尬的原因,毕竟我们站在半个世纪的一头一尾。问题的关键是英雄就在我身边,向这个学向那个学,最终与英难错过了,这不是我去腾冲徐霞客来凤庆错过那么简单,幸好老兵还健康地活着,才有并不刻意安排的遇见。
我把彭建军老人的手紧紧握在手里,我知道就是这双手抽出腰刀,反手一刀就把已经紧紧将他按倒在地的日本鬼子扎得学鬼叫;也就是这双手,抓了把故乡的泥土,就搂抱住了一场接一场的战争。那是拉响手榴弹的手指,那是扣动扳机的手指,现在全用它来弹奏回忆的琴键。
普通的四合小院,不因满院的卉穗显出拥挤。彭建军老人得知要来采访,起得一定很早吧,此刻坐在一张竹椅上,他有点困顿。但一见到来自湖南的老乡,他马上激动起来,忙着安排小儿子杀鸡煮肉,接着他就开始讲他的那些有点不堪回忆的传奇故事。老人家不忌讳说真话,说拼刺刀时先开枪的是中国军人,死一个日本兵,中国这边得陪上三至五个。说他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说“我只打死过日本人”的话救了他。说到战友,他两眼含泪,无法抑制。
彭建军今年 94岁了,精力过人,眼不花耳不背,讲起腾冲抗战,声音甚至提高了几个度。因为日本人的残暴,他的父亲、两个叔叔,大哥、小弟,全家都参加国军抗战,19岁那年他离开了湖南湘乡老家,进入昆明,经过简单训练后就参加了抗战。这个年龄段的我,正投身一场单相思,酣饮着自己给自己酿造的苦酒。而彭建军早已强渡怒江,参加着攻打高黎贡山战役。后来随部队起义投诚,辗转进入临沧市凤庆县,落户安家。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不敢留下战时获得的东西及相关文书,到现在也拿不出参加抗战的相关证明文件,后来经过凤庆县统战部的努力,他获得了承认,在 2010年,开始享受相关的补助。
就在彭建军家里,阳光一抹就平了早间的微寒,老人特意戴上了几枚军功章,显然,很多与他事迹有关的奖牌已经随历史的玩笑丢掉了。那天早上,战局从高黎贡山开始,他的叹息引燃了战火,直到讲完,他才轻轻抹掉了那些早已候在眼眶的泪水。
战争结束后,彭建军的部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努力下,起义投诚,他没有回去湖南老家,而是在凤庆县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说到下关部队投城后的生活,彭建军只字不提,对于痛苦的往昔,再提就会有翻江倒海的不适,但我相信,他之所以生活得很好,恐怕离不开爱情。看着彭建军餐桌上一个劲地给妻子夹菜,我突然之间确定了答案。是的,除了爱情,又会有谁跟着他戴那顶国民党兵的灰色帽子这么多年呢?
那一年,彭建军终得以光明正大地来到腾冲,来到他为国家战斗过的山水,在国殇墓园,他喊了无数个战友的名字,只有松涛回话。
责任编辑 张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