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知识、风险态度对借贷行为的影响

2018-07-12赵青

金融发展研究 2018年4期

赵青

摘 要:金融知识是消费者负责任金融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区分主观金融知识和客观金融知识,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知识通过风险态度改变借贷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CHFS抽样数据的结果表明,客观金融知识和主观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且通过风险态度与之间接的影响关系也显著成立。这些发现揭示了金融知识以及心理特征如风险态度在解释金融行为差异方面的重要性,为消费者金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主观金融知识;客观金融知识;风险态度;借贷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8)04-0055-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8.04.008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对金融市场参与的深入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暴露。为了寻求居民金融行为的合理和有效,学者们开始研究个人金融行为的决定因素。良好的金融行为与高水平的金融知识正相关(Edmiston和Gillett-Fisher,2006),金融教育和经验积极影响金融知识和行为(Lyons等,2006)。另一方面,心理学家也强调了考虑心理原因来解释金融行为的重要性(Van Raaij,2014;Brown和Taylor,2014)。然而,现有的研究仅限于金融知识和金融行为之间的关联,心理变量并未纳入研究模型,从而阻碍了研究的普适性(Yurchisin和Johnson,2004)。

本文通过调查风险态度和金融知识作为金融行为的前因变量,将金融知识区分为主观金融知识与客观金融知识,着重研讨主客观金融知识是否对居民风险态度产生影响,进而风险态度能否影响借贷行为,以及金融知识和风险态度二者对借贷行为的联合影响。通过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所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金融知识和风险态度的角度进行居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期为消费者借贷提供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金融知识具有二维性质:即个人实际知道什么(客观金融知识)和他相信他知道什么(主观金融知识)。Asaad(2015)和Parker等人(2012)的研究证明金融知识的两个维度,即客观的和主观的金融知识在影响个人金融行为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相同客观金融知识水平的两个人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可能有不同的主观评价,这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Guiso等(2009)认为仅仅通过询问受访者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来度量金融知识(即主观金融知识)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金融知识,但是消极的投资者会低估自己的金融知识。

Hilgert等(2003)研究发现人们某一特定领域的金融知识与该领域的金融实践正相关。Bernheim和Garrett(2003)指出金融知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做金融决策。然而,另有研究发现改进的客观金融知识不会自动产生良好的行为(Parker等,2012),即客观的金融知识是产生良好的金融行为的重要但不充分的因素(Johnson和Sherraden,2007)。

主观金融知识是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该活动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估,这种预先的估计对后续的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与个人金融行为结果密切相关。Brucks(1985)发现主观知识会依赖于个人的客观金融知识而有差异,从而会影响对个人的金融行为。Campbell(2012)在研究中提到,金融管理活动是有关于目标设定和目标实现的,具有较高的主观金融知识的个人易于实现更多的目标,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目标追求行为,表现出对目标达成更大的满足感。在某些情况下,主观金融知识在确定金融行为方面比客观金融知识更有影响力(Allgood和Walstad,2013;Hadar等,2013)。在面临具有挑战性的金融环境时,人们往往还需要持久性和应对能力。主观金融知识水平高的人在面对困难的任务或失敗等挫折时具有较强的忍耐性。而且主观金融知识水平也体现为个人的自信水平,高度的自信心对于某人开始艰难的金融管理过程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主观金融知识水平越高,表明自信水平越高,则借贷的可能性越高。

Davidson(2002)认为借贷者的金融知识水平与信贷质量密切相关,提高借贷者的金融知识水平不仅可以提升其还贷能力,还能增加其信贷需求量,降低其信贷约束的可能性。金融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家庭借贷行为,如过度负债或借款成本较高等。Sevim等(2012)研究发现拥有不同层次金融知识消费者的信贷行为存在差异,拥有更高层次金融知识的消费者不会表现出过度借贷行为;试图增加消费者金融知识对预防过度借贷具有重要意义。Lusardi和Tufano(2008)认为,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个人更加理解正规信贷流程、利率等等方面的借贷信息,这会使其有更强的正规借贷意愿和需求;另一方面,金融知识作为一种人力资本(Lusardi等,2013)可以彰显个人能力和信用水平等,因而也更加有可能通过金融机构对贷款者的资质审查,进而获得贷款。

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知识密切相关,个体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受他对该对象所获得的知识的影响。Dohmen(2010)研究发现金融知识越多的人可能越偏好风险,而风险态度与人们的金融决策密切相关。同时客观金融知识充足的消费者往往更加自信,这些人更有可能参与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即金融知识与风险态度可能正相关。Guiso(2009)认为居民的风险态度差异也影响着他们的股市参与决策,厌恶风险的居民参与投资的可能性较低。尹志超等(2015)研究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增强个体的风险偏好,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将有利于改善风险态度。周弘(2015)研究发现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改变会影响个人及家庭的风险态度,进而影响到在股票等风险市场上的参与行为。

在金融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对于心理变量的关注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客观金融知识研究其与金融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忽视了主观金融知识的作用,缺乏研究调查主观与客观金融知识之间不匹配的决定因素。关于客观金融知识和主观金融知识如何通过风险态度间接地作用于金融行为的文献少之又少,而这一研究对于准确把握居民的借贷行为颇为重要。而且填补这个研究差距需要一个丰富的数据集,它应具有心理特征、金融知识、金融行为和其他社会经济控制变量的量度。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集,能够在模型中结合客观金融知识和主观金融知识,以检验它们与金融行为之间关系的强弱,此外,明确地区分客观和主观金融知识,也能够发现客观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主观金融知识和风险态度影响金融行为的间接效应。

(二)理论分析和影响机理

上述分析支持主观金融知识在金融决策中的作用,丰富的主观金融知识是个人金融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积极的心理情感资源,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客观金融知识,进而会影响个人的金融行为。而客观金融知识是金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不会自动产生负责任的金融行为。客观知识与个人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密切相关,而主观知识与产品相关经验和消费者对做出有效决策能力的信心更为密切。我们假设金融知识水平较高的个人,即使在控制了他们的客观金融知识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后,也更有可能参与金融实践,即主观的金融知识与金融行为间接相关。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改善风险态度,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了解的程度越深,其购买金融产品时所持有的风险态度也会越强,参与金融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也会越强,进而影响到在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行为。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影响机理模型:

图1:影响机理模型

H1:客观金融知识正向影响借贷行为。

H2:主观金融知识正向影响借贷行为。

H3:风险态度水平越高越易于发生借贷行为。

H4:客观金融知识通过风险态度与借贷行为间接相关,以主观金融知识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为条件。

H5:主观金融知识通过风险态度与借贷行为间接相关,以客观金融知识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为条件。

三、模型、数据与变量

(一)样本数据选取

本研究使用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所发布的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该调查收集中国家庭金融微观信息,样本覆盖了全国29个省、262个县( 区、县级市) 、1048个社区( 村) ,共包含28000 多户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家庭人口特征及就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本文重点关注主观金融知识、客观金融知识及风险态度对借贷行为的影响,下面分别就相关变量进行说明。

(二)变量的定义和度量

本文参考肖经建(2014)对客观金融知识和主观金融知识的定义,结合2013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计算能力的题项(A4004)來测度消费者的客观金融知识,能正确计算出利率的表明客观金融知识水平较高,算错的为有一定的客观金融知识但是水平一般,算不出来结果的表明客观金融知识水平低。主观金融知识是消费者自我感知的金融知识水平,来自对信息的掌握以及个人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本文采用消费者对财经信息的关注程度作为主观金融知识水平的代理测量变量(A4002a)。对风险态度主要依据 CHFS 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投资意愿,测量投资者的风险态度(A4003), 选择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消费者表明冒险意愿强烈,而选择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项目的消费者则表明其保守,冒险意愿弱。而因变量借贷行为的测度,主要使用二元离散变量,即借贷与否,主要考察了农业贷款和工商业贷款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将数据中变量B3001选项赋值为1,即有农业贷款的用户及B3001选项为0,但B3002选项为4,即曾经有贷款,现在已经还清的,仍被认为是有借贷行为的用户。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去除缺失值较多的观测值,最后形成研究数据10960条。

(三)实证模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客观金融知识、主观金融知识以及风险态度对消费者借贷行为的影响。更具体地,我们将考察消费者获得借贷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我们将使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研究相关人口统计变量与消费者获得借贷的可能性,Probit模型设定如下:

[Credit=α0+α1influence+μ]

当借贷额度为0时,Credit取值为0,否则取值为1;influence为影响借贷的因素集。

对于图1中客观金融知识、主观金融知识以及风险态度与消费者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对于假设H1—H5,采用AMOS分析软件的路径分析来进行验证。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对经过筛选的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10960个填写农业/工商业银行贷款的样本数据中,现在有借贷或原有贷款后来还清的消费者占总量的13.5%,而86.5%的用户既没有贷过款,现在也没有贷款。这些样本的人口统计指标见表1。总体看来,男性占大多数,学历水平以初高中为主,年龄集中在25—45岁阶段,家庭婚姻状况多为已婚。

因借贷行为是二元离散变量,因此使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Probit)分析借贷行为与人口统计变量的关系。由于选择样本是从以家庭为单位的样本中抽取的个体用户,因此对收入的计量是基于整个家庭而言的,这里不做收入变量的分析。人口变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更有可能参与借贷行为,而年龄平方、受教育程度对借贷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倾向于使用银行借贷,而年少的或年老的人考虑健康风险而不考虑借贷。

(二)概念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图1给出的研究模型,本研究采用AMOS模型来分析主客观知识、风险态度与借贷行为之间的路径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1. 客观金融知识对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客观金融知识与借贷行为在前述假设中认为是有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客观金融知识的多寡会对借贷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即客观金融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生借贷活动。表3中显示客观金融知识与借贷行为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边际影响为0.025,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客观金融知识水平高可提升其还贷能力,并增加信贷需求量,避免过度负债问题。同时对客观金融知识与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分析显示,客观金融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在借款人群中占比较大,而客观金融知识水平较低的人则占有较小比重,印证了客观金融知识水平越高越可能发生借贷行为,即客观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借贷行为是否发生是正相关关系,验证了H1。

客观金融知识得分的频数分布情况见表4。累计79.4%的被调查者显示出客观金融知识水平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仅有20.6%的消费者客观金融知识水平较高,可见我国居民整体客观金融知识水平偏低。

2. 主观金融知识对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观金融知识主要反映消费者自我感知的知识水平,自我感知知识水平越高,越易于产生借贷活动。表3中主观金融知识对借贷行为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089,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主观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借款。主要是因为高主观金融知识水平的个体更为自信,高度的自信心对于个体实施信贷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对主观金融知识与借贷行为之间关系的交叉分析显示,主观金融知识水平非常低的人群中仅有10%的发生借贷,而主观金融知识水平非常高的人群中有25.3%的人会去借款,因此可以说随着人们主观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发生借款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即主观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借贷行为是否发生是正相关的关系,验证了H2。但是从表5也可见,虽然数据显示主观金融知识的提升会增加借贷可能,但表中数据显示居民主观金融知识水平较低,拥有较高及非常高水平主观金融知识的人只占到12%。

另外根据表3可知,主观金融知识与客观金融知识之间的关系路径系数为0.258,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也为正向相关,说明二者正相关关系存在,客观金融知识越丰富,消费者主观感知就更强烈,更加有自信,更敢于冒险,从而敢于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购买金融产品。

3. 风险态度对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风险态度表明消费者面对金融决策时所持有的谨慎或激进的态度,从表6可见,有借款的消费者中,风险态度为非常激进的消费者占据了38.7%,只有17.2%的消费者属于谨慎型,越爱冒险的消费者越敢于贷款,说明风险态度与借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根据表3显示,风险态度与借贷行为之间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074,风险态度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参与行为。主观金融知识与风险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01,表明随着主观金融知识的水平提升,消费者掌握更多的金融信息,自信心提升,因此更容易参与金融市場活动。客观金融知识与风险态度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161,也是正相关,即个人对金融知识掌握得越扎实,那么其选择贷款等金融产品时所持有的风险态度也会越强。至此,假设3、假设4、假设5均得到了验证。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区分主观金融知识和客观金融知识,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知识通过风险态度改变借贷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CHFS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客观金融知识和主观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说明金融知识水平越高,越了解信贷的程序和风险,主观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对风险把控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越易于接受贷款类金融产品。数据分析显示,仅1/5的被调查者客观金融知识水平较高,说明目前我国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主客观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可促成消费者更积极地参与金融市场活动,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活跃。而且实证研究发现主客观金融知识对风险态度也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随着消费者对金融知识了解程度的增强,其对借贷可能发生损失的心理承受力会增强,进而更有可能参与金融市场。人口变量的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的平方、受教育程度对借贷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女性群体,中年人群体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有可能选择借贷产品。

本文研究结果的政策意义在于:首先,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将广泛的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常规化,增加金融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组织专业人员对消费者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讲解,提高我国国民整体金融素养,对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宣传,使居民树立正确合理的金融产品消费理念,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借贷市场风险的防范。其次,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信贷需求,同时,金融知识的提升能增加消费者对信贷流程的理解,提高信贷的可得性。再次,对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和信贷风险宣讲应具有针对性,考虑到消费者的异质性,对其风险态度进行识别,按照风险态度的差别进行投资引导,因材施教,确保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积极主动参与。最后,消费者个体也应该积极学习金融知识,提升自身金融素养,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参与各类金融市场,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参考文献:

[1]Raaij W F V. 2014. Consumer Financial Behavior[J].Foundations & Trends? in Marketing,7(4).

[2]Edmiston K, Fisher M G. 2006. Financial education at the workplace: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Federal Reserve Bank employees[C].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3]Lyons A C,Chang Y,Scherpf E. 2006. Translating Financial Education into Behavior Change for Low-Income Popul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Planning;, 17(12).

[4]Brown S,Ghosh P, Taylor K. 2014. The existence and persistence of household financial hardship:A Bayesian multivariate dynamic logit framework[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46(3).

[5]Yurchisin J,Johnson K K P. 2010.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Buying, Materialism,Self-Esteem,and Apparel-Product Involvement.[J].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32(3).

[6]Lee D. Parker ?. 2012. From Privatised to Hybrid Corporatised Higher Education:A Global Financial Management Discourse[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Management;, 28(3).

[7]Asaad C T. 2015. Financial Literacy and Financial Behavior:Assessing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J].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15, 24.

[8]Brucks M. 1985. The effects of product class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2(1).

[9]Guiso L,Jappelli T. 2009. Financial Literacy and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J].Csef Working Papers,10(5).

[10]Hilgert M A, Hogarth J M, Beverly S G. 2003. Household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Behavior[J].Federal Reserve Bulletin,89.

[11]Bernheim B D, Garrett D M. T2009. he effects of financial education in the workplace: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households[J].Economic Inquiry,87(4).

[12]Johnson E,Sherraden M S. 2007. From Financial Literacy to Financial Capability smong Youth[J].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34(3).

[13]Campbell J R,Hercowitz Z. 2005. The Role of Collateralized Household Debt in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14]Campbell J R, Hercowitz Z. 2015. Liquidity Constraints of the Middle Clas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5-009.

[15]Hadar L, Sood S, Fox C R. 2013. Subjective Knowledge in Consumer Financial Decis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50(L).

[16]Neymotin F. 2010. Linking self-esteem with the tendency to engage in financial plan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31(6).

[17]Dohmen T,Falk A,Huffman D, et al. 2008. Are Risk Aversion and Impatience Related to Cognitive A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0(3).

[18]Davidson S. 2002. Take the long outlook on credit quality and financial literacy[J].Community Banker,(May).

[19]Sevim C, Kalyoncu F, Sezgin Z. 2015. Küresel Krizin Türkiye Ekonomisine Etkileri[J].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1).

[20]Sevim N,Temizel F,?zlem Say?l?r. 2012.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literacy on the borrowing behaviour of Turkish financial consu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36(5).

[21]Lusardi A, Tufano P. 2015. Debt Literacy,Financial Experiences,and Overindebtedness[J].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 Finance,14(4 (Household Finance)).

[22]Lusardi A,Michaud P C,Mitchell O S. 2013. Optimal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Wealth Inequalit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3]Gan L,Yin Z,Jia N, et al. 2014.,Data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ina[J].

[24]尹志超,宋全云,吳雨,彭嫦燕.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 2015,(1).

[25]周弘.风险态度、消费者金融教育与家庭金融市场参与[J]. 经济科学, 2015,(1).

[26]甘犁,尹志超,贾男,徐舒,马双.中国家庭资产状况及住房需求分析[J].金融研究,2013,(4).

[27]肖经建.消费者金融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清华金融评论,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