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电影舞蹈艺术探析

2018-07-12高玉娟

电影评介 2018年9期
关键词:群舞歌舞印度

高玉娟

印度舞是其舞台表演的传统模式,从古典梵语戏剧到各类民间戏剧一直以大量歌舞表演为主。对其而言,舞蹈代表生命的热情与忠诚,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1],更是艺术仪式感的彰显、狂欢的表露及与宗教的融合嬗变。

印度电影自诞生便与舞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作为印度电影中重要的元素,以神秘的宗教性、浓郁的民族性赋予印度电影鲜活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审美风格。歌舞片这类电影在他国走向没落时,印度歌舞电影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立足于世界影坛熠熠生辉。受宗教文化影响,印度舞动作根基多为神灵标志性舞姿,使印度舞与生俱来带有神秘感,这样的舞蹈在印度电影中体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人们用这种舞蹈娱己,达到身体的欢愉;通过这种舞蹈娱神,达到精神的升华。神、舞、人三者合一而使印度电影中的舞蹈具有“神秘崇高之美”。另外,舞蹈和音乐是歌舞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印度舞动作的灵动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手、眼、脚的同一性,为印度电影打造出其特有的视觉美感;印度独特的音律、民族乐器加上细腻的电影插曲,为印度电影打造出听觉美感,两者合一使印度电影的舞蹈呈现“跳跃的灵动之美”。随着影像拍摄技术发展,印度歌舞电影中舞蹈画面越发精致。印度电影通过蒙太奇手法、多维度的镜头运动及绚丽的画面色彩共同打造出MTV风格的舞蹈画面,使印度电影呈现出舞、画合一的“影像意境之美”。

一、 神、舞、人合一的艺术蕴涵

印度的宗教性与生俱来,生命中凡事都与宗教相关,舞蹈艺术亦如此。黑格尔美学一个根本的论点,是强调理念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灵魂与身体的统一,这种身心一元论主张,恰是印度舞蹈及舞蹈美的最重要特征,印度舞蹈成为神权意识外化形式,体现出“神”“舞”与“人”三合一的艺术内涵。印度教教义强调,一切学问及艺术源泉都来自于神祗,舞蹈也不例外。因此,印度舞的内容多取材于记载宗教和圣歌的《吠陀经》、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长诗《牧歌》。这些神话题材备受观众喜爱,电影人将传奇故事编进电影。

印度电影舞蹈片段中,采纳印度传统古典舞蹈,影片《阿育王》中清晰地看到具有象征意味的舞蹈姿态。阿育王听从母命远离皇位夺权云游四海,路途中遇到在山间尽情欢唱、快乐起舞的美丽卡瓦奇公主。这段“初遇”舞蹈融入现代感的元素,但舞蹈动作根基立足于宗教影响下的标志性舞姿。一腿独立、双手合十于一侧的标志性舞姿反复出现,随音乐节拍变化各种复杂动作,配合优美的手臂动作,将表情、曲调、节奏三者融为一体。

印度歌舞电影中娱神舞蹈一定主题明确、无比虔诚,以赏心悦目的舞蹈带着许愿的成分博得神灵欢心。影片《印度往事》一段雨中狂欢的舞蹈,舞者们高度统一的舞蹈动作配合欢快的节奏,在人群中将身体的张力与精神的凝聚力表现到极致。影片通过大型群舞和宗教吟唱表现求雨的祭礼,凸显对雨的祈求,对生的希望,为影片蒙上神秘的色彩与灵空感。全村村民跪在神灵泥塑面前请求保佑,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简单整齐的左右摇摆动作将宗教祭拜礼圣洁呈现。展现印度人民对神的敬仰,希望通过娱神的方式摆脱痛苦,赐予纯洁的本质,重见生活的希望。

印度歌舞片随处可见具有民间色彩的舞蹈,印度民间舞不仅宗教性浓郁,且文学性丰富,常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从根本上说,手舞足蹈都出于身心的需要,印度民间舞属自娱性。大量古文献记载舞蹈在印度具有广泛影响力,无论在诗篇还是旅行者、商人、官员的手记中,都记录和描写民间舞的场景,甚至远古遗存的山洞壁画及出土文物所体现的舞蹈历史痕迹,古人的抽象力和超凡的想象力使他们用肢体来表达其观念和情感。据《吠陀》记载,早期印度社会民间舞与社会仪式习俗有密切关系,歌舞不仅是一种仪式服务,也是极受印度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和情感表达的手段之一。[2]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印度人一生中的几件大事,都有与其匹配的歌舞,专为这样的庆典准备,这些舞蹈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的性质,是艺术对生活升华再现的特征。一出现就有对生活对宗教的直接模拟,同时也有无内容、无意识的“操练式”纯舞的“基本抽象”,当它成为观赏性表演,成为满足感官需要的自娱形式,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形式和表达方式,自然地在电影中运用。

二、 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

舞蹈艺术的美,终不离音乐点缀,舞蹈需要悦耳的音乐将情感强化,音乐需要优美的舞蹈加以具象化。两者结合构成时空中流动的舞蹈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编制出美妙的艺术之花。印度舞蹈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印度古典舞,是优雅文化的代表;二是印度民间舞,是本土文化的结晶;三是流行舞,是最通俗文化的产物。白巴夷马强特作为印度电影界最有名的编舞者,不但为电影编排舞蹈,而且透过音乐和动作创造出梦幻世界,其编排的舞极具现代化,但她深受印度传统文化影响,她说:“寶莱坞歌舞片就像是吃自助餐一样,你选择你要吃的菜放在一个盘子上,它没有任何特定的风格,而是有很多风格,选取每一种风格最好的部分,例如有印度土风舞,印度古典舞还有自由舞蹈,把这些都放进到盘子里。”这形成印度歌舞电影鲜明的舞蹈风格。

双人舞多用来叙述男女主角思想情感交流,进而展现人物关系,展开故事脉络。高产量的宝莱坞,以爱情题材为主线的电影占多数,反映出观众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双人舞最适合表现男女间细腻的感情变化,因此印度电影中,双人舞必不可少。影片《勇夺芳心》为表现浪漫而悲伤的情节在105'34'时出现长达5分钟的双人舞,Simi 不愿接受父亲安排的婚姻而独自跑出家门,在一片金黄而茂盛的花菜地再次重逢漂洋过海来寻找她的情人。风轻抚草地泛起涟漪,定情信物牛铃响起,温柔的歌声随风而起,一个飞奔而致的拥抱展开了一段互诉情愫且缠绵悱恻的双人舞。舞蹈动作虽简单且生活化,但为表现情人间再次相遇的幸福时刻,电影采用蒙太奇手法对场景进行大量切换,主角的衣服也随着场景转换而不断更换。既展现印度美好的山水风光,又表达主角内心情感且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感情线的发展。

群舞是印度电影中最重要的舞蹈形式,常在叙述主角情感表达时大段出现。一般由主角先进行一段简短的双人舞,相互表达暧昧情愫,欲罢还休时,女主角带领众多女伴舞演员跳一段活泼欢快的群舞,接下来男主角也会在众多男演员的伴舞下复合,娇柔妩媚的女子群舞与阳刚有力的男子群舞交替出现,像太极“阴阳”两极一样相对立又相互交融,从而产生审美心理上的平衡感。几次交替后,女主角在女伴舞簇拥下再次与男主角完成一段双人舞,身后的女子群舞或者男子群舞也会随着舞蹈进行交错出现,形成男主角+女主角+女子群舞或者男子群舞这一特定组合,最后所有人欢快起舞结束整个舞段。无数印度歌舞电影都采用这一固定模式,在错综复杂,变化交织的组合中营造万人同舞的盛大场面。

印度古典舞是印度教派生物,其体态与毁灭之神湿婆的经典舞姿相似。印度民间舞艺术风格,其“S”形三道弯体态主要来自自然神灵药叉和药叉女雕像的审美要求。由脖颈、膝盖和腰臀呈现出“S”形三道弯的舞姿是印度电影中主要动作风格,电影《宝莱坞生死恋》中女主角帕萝将三道弯展现的淋漓尽致。[3]静态三道弯呈现妖娆的“S”形身段,显示女主角的美丽又为画面带来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表现出的立体感使舞蹈画面具有雕塑美。动律中的三道弯,使曲线美的身躯更富流动感。群舞演员整齐的妩媚身姿从四面八方鱼贯而出,舞者用灵活柔软的身体在不断舞动过程中呈现多种具有难度的变化,每个精细舞步表现出印度舞跳跃流动的美感,每个刚柔并济的舞姿展现优雅的人体曲线,动态舞姿和静态造型结合赋予歌舞画面更多韵律美和表现力。女主角也根据舞蹈情绪,在不同环境表现不同舞蹈动作,举手投足间都凸显其异国风情之美。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体魄,音乐与舞蹈与生俱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印度音乐的出现与舞蹈一样,以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服务于宗教、祭祀等活动。印度音乐与舞蹈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因此,谈及印度电影中的舞蹈时不能抛开音乐。印度电影中歌舞吸收印度古老且传统的文化精华,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格的音乐与舞蹈结合,巧妙融入电影,奠定了区别于他国的正统宗教和跳跃灵动气质。印度“乐”的功能不能被替代,印度歌舞电影中不管是歌曲、舞蹈伴奏或是背景音乐,包含了印度民族各种打击乐、弦乐、管乐、弹拨乐等乐器。带本土特色音律的各种乐器融合起来,以韵味悠长的演奏,赋予舞蹈更灵动跳跃的美感。将舞蹈视觉艺术和音乐听觉艺术完美融合的印度影片举不胜举。歌舞爱情片《宝莱坞生死恋》被誉为印度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芝加哥》《红磨坊》同列为新世纪影史上最炫丽的三大歌舞片。2003年获得MTV亚洲电影大奖。

三、 舞、画合一的 MTV 风格

MTV 一般时长5分钟左右。以音乐为主,根据不同题材进行视觉设计,采用不同拍摄技术将音乐进行“二次形象创作”,用具象化视觉画面来诠释模糊抽象化音乐,从而抒发音乐的内在思想感情,营造出和谐优美的视听美感。这种声、画合一的电视艺术采用高超精细的拍摄技巧、后期制作将写意性音乐用画面呈现,通过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全方位审美娱悦体验。印度电影中,大量舞蹈片段吸收MTV的呈现方式,从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场面调度、拍摄技术等多方面将精致梦幻的舞蹈与婉转抒情的歌曲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虚实交错的舞蹈画面不仅带观众欣赏绝美风光,同时加入流行元素,让舞蹈在悦耳歌声中达到舞、画合一的艺术审美性。正是这一显著特点成就了印度歌舞电影中舞蹈画面独特的MTV风格。

MTV时长有限,想表现更多内容常用蒙太奇将画面快速拼接。风格迥异的各种场景组合起来,形成画面不同时空自由转换的艺术特征。“蒙太奇”是MTV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被解释为一种剪辑技巧,将电影单一画面进行重新排列组接,形成不间断连续运动。通过这种手法不仅引导观众注意力,同时不同剪辑节奏让画面产生更丰富的语言,增添感染力。印度电影中舞蹈将这一艺术特征发挥到极致,舞蹈画面多采用蒙太奇手法剪辑拼接,让舞蹈实现不同时空片段共存,不同场景、时间、空间的交织穿插完成同一支舞,远远超出“舞台”的局限,赋予舞蹈更加广阔的时空畅想。

影片《發自内心》中第三段双人舞在蒙太奇手法下不仅体现时空转换的穿越美感,还把错综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片段全长6分20秒,场景从干涸苍凉的黄土高坡穿越到延绵不绝的沙漠,从夜色笼罩的宅院穿越到高耸起伏的山脉,从清澈碧绿的湖畔穿越到白雪皑皑的雪地,几分钟镜头交替切换十个不同的舞蹈场景。女主角也随着快速切换更换了十套不同色彩及款式的舞服。整段舞蹈在不同场景切换中强化了音乐与画面对比的艺术效果。

结语

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使印度电影中的舞蹈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浓烈的民族特色。印度电影人将电影的表现方式深深扎根在印度宗教文化传统的土壤中,正是这种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印度电影别具一格,加之逐渐融入的流行时尚元素,从而使全世界的歌舞片悄然走向没落时,唯印度歌舞电影依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赢得世界上最为广泛的电影观众,并打造出影响力媲美“好莱坞”的“宝莱坞”王国。

参考文献:

[1]鲍玉珩,钟大丰,胡楠.亚洲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J].电影评介,2008(1):5-8.

[2]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江东.印度舞蹈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群舞歌舞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群舞冲纪录
歌舞爷爷
卢石磊的群舞教学剪影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一起歌舞吧
印度式拆迁
谈群舞《东方红》构图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