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为什么愈演愈烈

2018-07-12姚树洁汪锋

人民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西方全球化

姚树洁 汪锋

【摘要】当前,国际上沉渣泛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是某些西方国家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处于国际市场竞争劣势之下的一种本能反应。以限制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阻碍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为特征的反全球化政策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领域,并被发达国家用作压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西方 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2017年以来,伴随着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份额的进一步缩减,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再次涌现并不断发酵,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热点,并给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以来,欧盟一直在寻求获得永久豁免,但美国就是不松口,而且姿态强硬。为反制美国加征钢铝产品关税,欧盟宣布从6月22日起对自美国进口的价值28亿欧元的产品加征关税,高悬了数月的“复仇之剑”终于落下。当前,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国际商品贸易领域和贸易壁垒政策上,其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特征和发展。

2017年以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

2017年1月,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在就职仪式上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强调其在竞选过程中提出的“美国优先”理念,将“买美国货,雇佣美国人”作为其施政纲领。特朗普政府在美国执政一年多以来,迅速兑现了其竞选承诺,在经贸领域直接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准备退出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多边国际合作领域,美国单方面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由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制定进程。虽然特朗普的各项经济外交政策遭受了大量国内国际舆论的批评,但美国当选总统的政策制定基本还是建立在选民支持基础之上的,反映出美国社会出于对全球领导力消退的焦虑而泛起的反全球化、反贸易自由化思潮。

在美国的国内政治经济领域,共和党主导的大规模减税政策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大不确定因素。2017年12月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51比49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大规模减税法案,减税法案中无论是简化并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还是对企业海外利润汇回给予大幅优惠的政策出发点均是试图使制造业和资本回流美国。然而,考虑到美国政府高达20万亿美元的外债,减税政策的直接后果将迅速加重美国的财政负担,带来更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进而推高美国市场上的真实利率水平,挤出国内投资,引起美元升值,使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条件恶化,并进一步加剧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欧盟在经济上将欧洲多个主权国家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典范,有效地促进了欧洲内部的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了欧洲国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近年来,欧盟内部各主权国家在各类经济、贸易、移民问题上的不一致,以及难以解决的债务危机,使欧盟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2016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选择脱离欧盟,2017年初英国议会下议院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英国在2017年3月底之前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开启“脱欧”谈判。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挫折,不仅对欧洲内部的人员经贸往来制造出新的障碍,也反映出欧洲国家之间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不同步,重新开启了欧洲大陆内部的贸易壁垒。

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2018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预计达29.5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在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中,对中国商品采取贸易壁垒成为一些政客用以讨好选民的工具。除了对来自中国的特定商品频频使用“反倾销”调查,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关税外,2017年11月30日,美国政府拒绝了中国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在此之前,中国正在对欧盟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提起法律诉讼。如果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无法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使中国企业继续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会给全球贸易自由化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2018年,美国更是频繁地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破坏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此外,在吸引人才、资金跨国流动方面,随着经济的的发展,中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也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全球化政策的重要领域,并以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采取对抗性的反全球化行动。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組织之后,即使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2年至2016年年均的进出口总额增速仍高达13.5%。在此期间,虽然中美之间、中欧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持续增长,但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往来增长相比,中美贸易、中欧贸易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与美国、欧洲经济体量极不匹配。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占中国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14.2%,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占中国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维持在15.0%左右。这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在开拓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中国商品,进口其他发展中国家商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西方国家长期执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给国际经贸往来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出现的重要背景在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在重塑全球贸易和政治格局。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社会流动性降低,一些人将各类经济社会问题都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认为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并没有给发达国家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反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上的相对优势,需要利用各种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面临国际竞争的行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反映出其经济社会结构存在深层次的危机,导致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贸易伙伴被视为竞争对手。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很早就提出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当所有国家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通过自由贸易可以让双方都获利。世界上繁华的大城市都位于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上,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与其贸易通道的经济定位紧密相连。但在国际竞争中,参与国往往很难将自身不参与自由贸易下的情形与参与自由贸易的情形进行对比,得出自由贸易有利于自身福利水平改进的结论。而往往是与贸易伙伴的情形进行对比,得出进口外国商品会使本国资金外流,同时减少国内就业的直接感受,进而寻求采取各种各样的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政策。存在这一错觉的原因是将本国有限的经济要素资源转移到更具竞争力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才能发现其中的机会。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将贸易伙伴视为竞争对手加以防范,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产生的直接原因。

贸易政策被掌握政治资源和话语权的被保护产业绑架。贸易保护措施往往只能保护有限的产业,而使其他产业丧失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即使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被保护产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避免工人失业,但这种保护行为,却直接或间接地对被保护产业范围以外的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汇率市场化的情形下,对某一商品采用进口配额政策,在该商品进口减少的同时,一方面会带来本币的升值压力,进而减少本国其他行业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有关商品供给数量减少会推高国内物价,提高下游产业成本,并将输入型通胀传导到其他经济部门。更为严重的是,盲目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使被保护产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减少,创新激励下降,长期来看会使被保护产业丧失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将资源转移到本国需要发展的其他产业上。因此,如果将一国经济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保护少数产业的同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其他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发展,长期来看不利于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中,一国内部寻求贸易保护的产业往往是具有一定政治资源和话语权的产业,实质上是一国内部产业政策如何避免被扭曲和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政策避免被干扰的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试图维持相对优越感。交通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全球化浪潮,是人类社会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文化变革。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英美主导的工业革命之后的全球化基本上都是伴随着对发展中国家开放自由贸易的诉求,有时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寻求经济落后国家开放通商,中国近代以来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几乎就是一部列强主导的开放通商过程。但伴随着收入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收益开始递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发达国家民众在经济上的相对优越感逐步丧失,进而将各类社会问题统统归结为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抵制外来移民和外国商品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加入WTO谈判过程中,很多人担心国内落后的产业基础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实践却证明越是开放的、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国企业在积累了一定國际贸易经验之后,越是能够发挥中国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优势,迅速抢占国内外市场。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理应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

面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兴起,甚至对中国商品采取贸易战手段,中国最优的应对策略应该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管理组织有效、市场有需求,就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按照经济规律总能找到需要购买产品的客户。采取贸易保护的办法来采购本国价格更高、质量更差的产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获取更少的收益,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应当长期坚持的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劳动力要素回报在产品价格中占比偏低,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以低廉价格占领了国际市场,挤压了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引起了国外一些人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担忧。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劳动力成本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持续增加,继续靠劳动密集型产品“价廉”进行国际竞争将越来越困难,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持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制造出“物美价高”的产品,才能确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要素获得更大的回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的产业物质基础。

2017年以来,在国际上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是某些西方国家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处在国际市场竞争劣势之下的一种本能反应。一些标榜“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国内政策逃避国际竞争,并不能真正提升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也不能解决当今世界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带来的挑战。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应对市场竞争对手挑战的能力,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要继续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向新的高度,练好内功,补齐高技术生产领域的短板,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引领全球化浪潮。

(作者分别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特聘讲座教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应用经济系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温祖俊

猜你喜欢

西方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