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高现象看电影在绘画中获得的艺术想象
2018-07-12于晨
于晨
不管是银幕前精彩的电影,还是饱含深意的绘画,电影艺术以及绘画艺术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影响力以及艺术魅力。绘画作为老牌的艺术,在历史长廊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影子,著名绘画更是数不胜数,早就已经凭借其自身的魅力而吸引了许多人的钟爱。这就给电影以历史性的启发,电影从一开始就借鉴了大量的绘画成分,其中也不乏以绘画为题材的电影。如1969年上映的由安德列·塔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执导的剧情类电影《安德烈·卢布耶夫》、1990年黑泽明执导的《梦》,由日本和美国联合摄制、1965年美国导演卡罗尔·里德创作了《万世千秋》、1991年法国莫里斯·皮亚拉创作了《梵高传》等。
就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相比,也有很多属于各自的特点,反映在电影里的风格也就形成了迥异的分野。西方绘画最早始于法国的肖维岩洞,并且是通过红赭石和黑色颜料进行雕刻以及绘画。到了中世纪,绘画发生了几个重大的转变,诞生了德干小型画画派、冈格拉画派、莫卧儿画派以及拉杰普特画派。而中国的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但其依旧有非常的影响力,同时也能从绘画知晓当时的社会发展。在中国绘画的不同题材中,山水画以及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综上可知,绘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人类社会以及艺术历史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诞生于1893年的电影艺术,虽然其发展史比不上绘画,但是依旧凭借其连贯的画面,将视觉以及听觉的完美结合等特点,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同样吸引了一大批的观众。直至今日,电影在艺术发展上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但是如何将绘画以及电影完美的结合,保持艺术的多样性,是全世界电影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别名“梵高”或“梵谷”,出生在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在绘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是后印象主义派别的先驱者,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表现他的电影也构成了丰富的电影画廊,梵高本人以及梵高电影都是迄今为止人们关注的艺术现象。
生活里的梵高从贴到画布上再走到银幕上、生活里,可想他的传奇性和讲述性是相当大的了。就梵高故事而言,由于家庭的缘故,梵高的母亲不准自己的孩子和下流圈子的人打交道,以及其一头红发而备受同龄人的嘲笑,从而导致梵高的童年非常不幸,弟弟提奥则是其一生的知己以及唯一的朋友。
梵高临摹米勒作品,于1883年开始画油画,后来他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看到了那里碧蓝的天空中悬挂着眩目火球,大地仿佛被炽热的阳光点燃,显示出强烈的色彩。梵高欣喜若狂,创作激情燃烧着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就在这里诞生了。梵高发自内心地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并于8月份创作了著名的《向日葵》,在这幅画中,黄金象征着太阳。10月梵高又创作了《夕阳剪柳》,在那一时期,梵高还画了《普罗旺斯的果园》《阿尔的收割季节》《圣玛利的渔船》《邮递员约瑟夫-鲁兰》等著名的作品。但不幸的是,1890年7月梵高自杀了。梵高的这些经历可以画出来吗,可以的,但没有电影那样来得形象、连贯,莫里斯·皮亚的电影作品《梵高传》以其光影的绚烂和镜头的描摹把他在绘画里的现身说法一个一个镜头地跃动出来,从而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画家活动的身影,一个更生动的运动中的画像。
梵高的一生是悲哀的,他一生穷困潦倒,备受生活的煎熬,梵高从没有卖过一幅画,靠别人的救济生活;而梵高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他不向生活低头,一生创作了864幅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其最出色的要数油画和水彩画,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无数的人膜拜梵高的作品,敬仰着梵高。与其说这些是我们在文字中的梵高传中读出来的,不如说是电影的演绎和艺术的光影复现了。
《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本节将从构图以及色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构图上,整体天空白云涌动,而地下的村庄则显得特别的宁静,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旁的柏树直插云霄,与横向连绵不绝的山脉、蓝天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在绘画技巧上,梵高喜欢用点来表示物体的光影,从而使这幅画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梵高又采用了对比以及夸张的手法,给光影带来动感。梵高用短促清晰的笔触来绘画城镇,与画面中呈现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形成强烈的对比。电影角色的准确表演是画家的灵魂的捕捉,电影不仅是画家创作状态的记述还是瞬间灵感的时间流线标记,我们看电影里的画家创作那才是一个好奇的发现。
电影的光线用语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画面意义,而且是动感的呈现。整幅画主要采用了蓝绿色以及黄色,给人们一种比较沉重的感觉,同时也加强了夜晚的黑色效果。梵高采用明亮的黄色以及白色来绘画星星和周边的光晕,给人一种光明温暖的感觉,而在柏树的绘画上则采用了深绿和棕色,预示着黑夜的笼罩。梵高采用了厚重短促的笔触,来绘画弯曲的旋转线条以及波浪般的图形,给人们带来一种炫目的奇怪景象。大面积的采用冷色调的星云之中,一轮橙色的月亮高挂天空,散发出亮光,就好像是黑夜中的明灯点亮了沉寂的小镇,魔幻般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幅画色彩搭配非常协调,深浅适中,浓淡适宜,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在电影《画语人生》里画家梵高去世一年之后,位于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也就是梵高割耳的地方,当地一个与梵高私交甚好名为鲁兰的邮差,从梵高的房东手中拿到了一封梵高生前想要邮寄给弟弟提奥却并没有寄出去的信。由于鲁兰年迈,已经无法再继续邮寄,因此将这封信委托给了儿子阿尔芒去完成这个任务,将梵高的这封信寄给弟弟提奥。但是不幸的是,提奥已经去世,阿尔芒为了寻找提奥遗孀的住址,只能来到了梵高最后生活的那个名为奥维尔的小镇。通过和接触过梵高的居民们交谈,拼凑出了梵高生前的最后六个星期里面的故事,其中有的人认为梵高是自杀的,而有的人则对梵高的死表示怀疑,这一点同样引起了阿尔芒的兴趣,促使他寻找梵高死亡的真相。在调查过程中,阿尔芒渐渐地了解梵高并且深深地理解梵高——这个瘋狂而痛苦的天才。
如果说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理,那么《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就是每秒12帧的感动。这个电影是由全球100多位画家,创作了6万多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速度所构成的动态的油画世界。电影当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梵高的作品基础上进行人物的植入以及场景的延伸,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返璞归真的致敬之作。《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就像是创作了一个油画世界,将梵高置于人们的口舌之间和回忆中。如此以来,《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也打破了传记电影的条条框框,它没有讲诉梵高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而是将梵高的死作为切入点,对像梵高一样的绘画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感性的探讨。就像亨利·托马斯说过的:梵高一直都相信绘画的任务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同时也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富有生命的。导演科别拉和韦尔什曼完成了梵高的心愿,缔造了一个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世界。
绘画艺术是以主观表达情感,而电影艺术是以客观传递情感。绘画与电影虽然同为视觉艺术,但是在表达形式上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绘画艺术通常是通过主观来表达情感,艺术家通过画笔,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用点、线、面和色彩来表现出来,绘画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体现。而电影艺术则是正好相反的,就比如一名艺术家被某一美丽的山村景色所吸引,并且想要将内心的喜悦以及激动的情感所表达出来,他就会通过绘画来进行表达,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组织景色,而这其中的搭配与结合,特别是色彩的搭配,就是艺术家对于这处景点所有的情感表达。如果要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对山村景色的情感,则需要用到摄像机通过不同的镜头来拍摄记录山村风景,然后通过剪辑或者蒙太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景色的认识。
电影艺术记录的物体就是物体本身,而绘画艺术记录的物体则更多是观者经验的想象。最早发现的洞穴壁画,上面所绘画的动物、人或者各种景象等,从中可以看出绘画最早是用来记录真实自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技巧的不断提升,绘画这种记录真实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而随着电影的出现,其写实能力则给绘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直到如今,两者还是共同存在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写实的差别。就比如同样的一个夕阳景色,当人们看到通过不同色彩搭配的绘画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可能会让人想起家乡美丽的夕阳又或者是和朋友出去游玩时看到的夕阳,会勾起人们内心的回忆。而如果通过电影来表达夕阳,人们看到的也只能是电影中所出现的夕阳,往往不会是人们内心所想的。
电影艺术创作是以导演为主的统一体,而绘画艺术则主要是个人的纯主观创作。艾德·埃姆什威勒曾经说过:当我还是一个画家的时候,我呆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我把自己关在内心的世界当中,在里面不断的进行思考,并且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出来。但是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电影人,我发现电影是一种碰撞的艺术,或者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很难控制,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但是我也可以采取不理睬,用这种方式可以找到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从以上的话中可以看出,电影的制作以导演为主体,需要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交流与磨合,而所涉及到的摄影、声音、演员等多个环节,使得电影本身拥有多个潜在的艺术性。而绘画则是艺术家个人主观创作的,他不需要听从别人的意见,也不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而是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所见、所闻用绘画的形式给表达出来。
虽然目前电影的形式多种多样,其题材以及内容也吸引了大部分的观众,但是绘画与电影同为视觉艺术,绘画也同样拥有其自身的魅力,有着电影所无法替代的地方,本文仅仅罗列了绘画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几个差异性,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这两种艺术,保全艺术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