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打造农村社区治理新图景
2018-07-12朱士华
朱士华
【摘要】信息化建设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善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多种现实问题,需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信息化及智能化转型,搭建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治理信息化平台,从而打造农村社区治理的新图景。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治理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社区”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进一步依托信息化的治理技术来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具备了更高的可行性。
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农村社区的精细化治理。相较于传统的粗放式农村治理模式而言,精细化社会治理是对单一行政管理的改良和升级。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关键点是信息技术支持,功能丰富的农村社区治理数据库将存储农村居民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有效提高社区管理及服务的精准度。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的信息反馈及分析效率。农村社区作为服务群众一线的基层单位,承担着了解民情民意、把握群众诉求的重要职责。目前,在我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复杂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在民意诉求中集中体现,而信息化的社区治理将重点针对农村地区分散化、流动化的问题,借助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征集及民意采集,并建立民意诉求反馈机制,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更加及时地解决群众的困难。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农村社区的危机监控及预警能力。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区治理危机监控及预警的基本条件,通过信息分析及动态监测,监控农村社会中传谣造谣、危害居民安全、妨害社会治安等问题,并予以及时地介入和回应,增强农村社区对突发问题的应对和疏导能力。通过网格化、信息化的公共服务覆盖和无缝对接,消除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监控盲区,提高农村社区的综合治理能力。
农村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信息采集过程曲折。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关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职业单一性被打破,人口流动性加大,使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常常遭遇“闭门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更加丰富,个性化需求千差万别,这为农村社区治理的初始信息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农村社区治理的信息化协同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内容繁杂,关联部门较多,涉及范围广泛,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密切相关。目前,农村社区治理的多部门联動机制尚未建立,居民办事“只跑一次”的理想状态未能充分实现。其关键在于农村社区治理的多部门信息共享及信息处理配合不足,导致农村基层社区的居民基本信息利用率低,造成了服务不精准、不到位的问题,降低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实效性。
农村居民权利意识不断提升,对农村社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群众可及时借助网络捕捉与个人权利相关的补偿款、宅基地、集体财产、基层选举等信息,使农村社区的诉求回应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少数农村社区在回应群众诉求方面存在不及时、对话效率低的问题,降低了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使本应社区处理的问题转移到其他部门或媒体,造成问题和矛盾扩大化,增加了社区治理的舆论压力。
缺少志愿扎根农村基层的信息化服务人才。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在生活、娱乐、消费、教育服务等多方面不能充分满足青年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城市人才“争夺战”中,农村地区的条件劣势使其难以吸纳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本土“精英群体”的外流,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小觑,返乡创业及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仍占少数。而通过各类支援项目到基层实践锻炼的人才往往存在流动性大的问题,致使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团队长期的合作默契难以形成。
农村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建立全面联通、有效衔接的农村社区治理信息平台。建立城乡及内网外网衔接联通的信息指导平台,使市、县、乡及农村社区网络得到整合,完善信息采集及处理、分析系统,使信息化平台涵盖辖区范围内的居民、公有财产、房屋、车辆等多种管理信息,并对相关信息实现智能感应和合法共享,使“无纸化”办公具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利用微博、微信、社区智能手机终端等保持与分散社区居民的时时联系,及时向流动性较大、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传递管理信息和方针政策。并为农村居民的意见诉求开辟便捷通道,需逐门逐户地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对未及时进行自助信息提交的居民及老弱病残居民,要进行上门指导和主动信息采集,进一步充实农村社区信息库的有效信息资源。
建立多元治理主体有机配合的信息化农村社区治理体系。需通过微信群、官方微博、QQ群及“掌上社区”平台等,将与农村社区治理具有合作关系的部门进行有机串联,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为主导,协同广大农村居民、各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推进农村社区的信息化治理进程。使在线治理社区事务浓缩到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应用当中,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多主体的信息化治理体系需在应对突发问题、解决日常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区“群主”及其他网格管理人员等要增强与群众的信息互动,不断提高群众对社区工作的认同度,使“阳光服务”吸引农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此外,需不断加强制度创新,真正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继而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团结共治的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微政务”。需开辟农村社区网格员服务板块,进一步实现农村村组末梢的信息化治理。重点突出“微服务”平台的“掌上社区”集成功能,以构建和谐、智慧社区为己任,围绕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灵活调动资源,更进一步实现农村社区的“善治”。“微政务”是农村社区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手机平台,是“掌上社区”的信息化缩影,需包括政策宣传、信息公开、便捷办理、在线互动、查询搜索以及问题申诉等多种功能。通过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微政务”管理服务单元格,不断完善“掌上社区”的各项功能,使“微服务”整体涵盖社保、医疗、教育、流动人口管理以及残联等多元化服务。提高社区回应群众诉求的速度和效率,及时通过“掌上社区”了解群众的困、急、难,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全程、智慧化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精细化与精准化水平。
为美丽乡村建设锻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人才的聪明才智,针对农村地区人才不足与人才流失的现实问题,需利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美丽乡村建设的宏大图景,重塑人才对乡村生活的认识;需联合高校及各单位,持续将扎根基层的志愿活动进行到底,使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基层服务中加深对群众、对土地、对农村的热爱,增强人才对美丽乡村的内在情感。通过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和不断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为“留住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要重视对农村本土人才的挖掘,对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要予以政策上的鼓励,社区要为这部分既懂农村本土生活,又受到良好的知识文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敞开大门,增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治理的人才储备,打开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的新局面。
(作者为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1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立胜、刘岳:《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红旗文稿》,2018年第3期。
责编/肖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