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看东莞
2018-07-12刘霞
刘霞
东莞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广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北靠广州,南连深圳,东邻惠州。因在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
东莞曾是有名的“制造业之都”“世界工厂”,而近年,东莞开始重塑竞争新优势,创新驱动在东莞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态势明显。
在政府政策与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东莞市区域创新体系日渐完善,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主体数量不断增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东莞正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创新型一线城市的大幕,已在东莞悄然拉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國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东莞将为全国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从荔枝园走向中子源
东莞历史上是个盛产荔枝的农业县,在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肖铮勇眼中,20世纪50年代时作家陈残云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就是对当时东莞田园水乡的真实写照。
东莞离香港近,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历史上,很多东莞人通过各种渠道前往香港,“现在每10个香港人中就有一名是来自东莞的乡亲。”肖铮勇说。利用与香港人缘、地缘上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太平手袋厂就诞生在东莞虎门镇。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商人的进入,东莞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一度集聚了大批台湾电子及零组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产销体系。尤其是台式电脑的生产,大约95%以上的设备都在东莞生产。当时有一句话:“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东莞的制造能力对全球产生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外贸形式低迷,全球经济都在低位中徘徊,这对整个东莞的影响很大。肖铮勇介绍,“因为东莞70%是外向型经济,它跟香港、台湾的关系就是‘前店后厂,也就是港台两地接单,东莞生产。全球金融危机,拿不到订单,经济波动,汇率也不稳定,哪怕拿到订单,回来生产后可能还是亏本的,所以那时很多企业或是倒闭,或是搬走。”
肖铮勇说:“那时,东莞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了,东莞本来土地就少,两千四百多平方公里,这么小的地方人口最高峰达到一千两百万。村村都在搞招商,家家都在办加工贸易,土地资源难以为继、环境容量迫近极限、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所以政府当时就深刻认识到,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一条转型突围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此后成为东莞经济的主基调。
从2006年开始,东莞先于国家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出台了第一个文件《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建设创新型城市》,那时刚好是“十一五”,政府财政每年拿出10个亿,5年50个亿搞科技创新。肖铮勇记得,当时国内很多城市都认为东莞是在吹牛,一个地级市,科技部门能拿10个亿的专项资金,在当时是不可想像的,“人家江西、湖南一个省的科技部门都没有一年10个亿的专项经费,所以很多人表示怀疑。我们当时也接待了很多人来参观,他们亲身走访调研之后都感叹,确实东莞是真金白银的拿了10个亿出来做科技创新。”
在肖铮勇看来,从创新条件来说,其实东莞当时完全是不具备的。“一无高校,二无科研院所,高端人才急缺,可以说是创新的沙漠,文化的沙漠”。那么,拿这些钱来怎么办呢?
东莞市科技局首先想到的是向高校“借智”“借脑”,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创新型经济建设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他们把高校的资源引进到东莞,围绕着东莞的产业需求建立研究院。他们已跟国内包括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每年由市领导带队,然后各个企业家报名,一年至少两到三批到高校进行对接活动。
肖铮勇说,东莞与高校的合作不是看中所谓高校在东莞的“科研成果”,而更重视高校科技力量作用在东莞的“产业成果”。瞄准一所大学最领先的领域,对接东莞最有条件的产业。而对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研成果,东莞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创投基金,直接孵化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同时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现有传统产业。
在发力创新驱动的战略中,东莞的科技投入也在与时俱进。2011年,市科技局组织了调研队去新加坡学习该国的先进经验。“新加坡也是5年一个计划,但是他们的科研投入是5年翻一倍。于是,我们回来后就给市政府写了一个报告,就是我们必须翻倍的投入。市政府同意由每年的10亿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0亿,5年投入100亿。”肖铮勇说。
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大手笔投入,也直接赢得了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散裂中子源项目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广东省共同建设,它既是继英、美、日之后世界第四台脉冲散裂中子源,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型科学装置。2017年8月,散裂中子源第一个直接转化的产业化项目——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签约,将极大促进硼中子治癌技术的临床治疗试验研究,以及应用的推广。
为什么会落户东莞?肖铮勇介绍说,一般来说,国之重器大都会选择在北京,或者西北一带。但是,因为地方政府要配套十几个亿,出地出人外还要出钱,限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很多地方基本上是“婉拒”。“东莞当时有这个财力,就接收了这个项目落地,政府还批了400亩地。”
肖铮勇表示,现在散裂中子源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东莞非常靓丽的一张名片。“依靠散裂中子源,我们把国内很多大的科学装置引进过来,包括省的重点材料实验室都建在这里,围绕中子源,将打造一个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构建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这会带动很多相关领域,如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科学家到这里开展实验,这里以后会变成南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研发基地。”
新兴产业再造一个东莞
从四季飘香的农业县,到引起全球缺货的“制造之都”,再到如今的“创新高地”,十余年磨一剑,东莞一次次刷新外界对它的认知。
近一两年,肖铮勇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广州老大哥会主动来东莞调研学习。“我到东莞市科技局十多年,第一次接待广州的领导来东莞学习我们的科技创新。他们一致认为,东莞的科技创新已经成型、成事了。
在肖铮勇看来,东莞的科技创新有它的内生动力。“东莞就是由外向型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的,一开始是配套外资企业,慢慢做大。它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按照国际化标准,它的人才、技术、管理,包括材料,都是来自海外的,它的市场也在海外。这些企业本身就出身在‘海里,它本身就会游泳,天生有一种求生的欲望,创新的欲望,它跟传统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一出生就‘有奶吃不太一样,完全靠自己,因此天然的就有危机感,危机感也逼迫其提升创新能力,开拓市场。”
有数据显示,东莞R&D;(研发)占GDP比重达2.55%,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迈过50%的关口……此外,在许多关键性创新指标上,东莞也均位于广东省地级市首位。
肖铮勇介绍,东莞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通过预评审培育、认定奖励、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主体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截至目前,东莞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4077家,居全省第一,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高新技术企业5.6家。国家级孵化器有98家,引进的省级创新团队36个,均位列全省首位。这是东莞科技发展量的提升,更是质的跨越。
肖铮勇感叹,这不仅带来了人才,还带来了很多项目。“尤其是2018年,省里的第七批创新团队,一个是基础研发,一个是产业化研发。我们引进了6个产业化研发的项目团队,这是全省范围最多的,比广州、深圳还多。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八千万。从这些指标来看,东莞真正已经具备了能够承担一些大项目的基础条件。”
从发明专利上看,去年东莞的专利成果总的差不多有3万件,平均每天有55个发明专利提出申请,这个数量也是稳居在全省第三位(广州、深圳之后)。东莞还拿下了第四届广东专利奖中的9项。
成果转化方面,东莞排在全省第一位。去年东莞成果转化的交易(技术合同)金额超过9亿,这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
肖铮勇介绍,去年,广东省搞普惠性金融,全省在粤东、粤西北、珠三角找了7座城市。东莞和建设银行合作,搞了11亿多的贷款,占了全省的一大半。其中有一家企业纯用它的十几个专利打成一个专利包,靠银行通过授信的方式给予它三十几个亿的贷款。
肖铮勇认为,东莞这两年为什么GDP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培育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几年,我们的手机产业在东莞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国内几个大的品牌手机厂家都在东莞,比如华为、vivo、oppo,每一个企业的产值都超千亿。现在,用科技成果,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些新的产业又出现了,比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现在广东省的塑胶产业协会不是建在广州,而是建在东莞,东莞的塑胶产业几乎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还有机器人产业,东莞有国内第一条全国产化的自动化生产线。还有vi可穿戴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东莞已能感受到即将爆发的实力。”
2017年,东莞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被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地级市,加上国家战略上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又处在最核心的位置,这对东莞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为此,肖铮勇表示,未来东莞的发展一定会是“再造一个东莞”。
出台超强“政策包”
种种成就,离不开科技部门的有为之举,更得益于东莞政策领域的大力支持。
东莞“市管辖镇”的特殊行政架构,决定了镇街在全市經济体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东城街道位于广深经济走廊中部,北至广州70公里,南接深圳50公里,距香港80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作为东莞市中心城区之一,东城街道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列各镇街第一梯队阵营,2017年东城以471亿元的GDP规模在东莞全市32个镇街中位居第三,在全市高水平发展中形成了先发优势。
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的标兵,东城早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先行一步。从2014年开始便积极谋划跨境电商产业招引、集聚和培育,为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率先启动了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园区的规划建设,以此作为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的战略性支撑。
东城街道注重创新创业驱动发展,专门成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东城街道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工作。先后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招商引资、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产业奖励政策和奖励资金,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东城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6家,目前东城正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培育创新型孵化器,引导完善配套建设,提升孵化企业的质量,全力打造复合型创新中心。
为加大鼓励创新的力度,在东莞市的政策措施之后,东城又附上了自己的特色做法。2017年底,《东城街道关于促进街道创新驱动发展的扶持方案(试行)》开始征求公众意见,通过设立创新资金池,每年投入最高两亿元资金额度对创新项目实行扶持资助等形式,从“筑巢引凤”到“集凤筑巢”,吸引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未来力争构建5~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中打造1~2个重大平台、引进2~3个创新团队,每个重点发展领域中培育5~6个龙头企业。
东城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主抓手,着重打造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引进落户、合作共建、龙头企业自建等模式,搭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及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吸引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集,引入、孵化一批具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科技成果。对认定为东城街道重点科技平台的新型研发机构,可给予项目开办(含装修改建、场地租赁等)、设备购置或租赁、运营服务等方面资助,累计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符合“旗峰实验室”认定条件的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可通过共建方式,给予累计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的专项扶持。
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10000元。同时,为鼓励创新成果转化,特设立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扶持。围绕ICT、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发出标志性产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能尽快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街道审定后,单个项目可通过财政直接资助的方式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并鼓励街道产业基金对项目进行投资扶持。
之所以制订新的鼓励方案,东城表明,这主要是为了推动东城成为创新政策优、创新成本低、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厚的复合型创新中心。《方案》的扶持对象,为促进东城街道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或服务,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个人)和项目。
东城街道党委书记邓涛,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是“学者型”领导,被外界誉为“东莞最懂科技金融的书记”。他透露,人才是创新研发的基础,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东城拟实施高端人才引培计划,设立“旗峰星光”奖励,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设立5年8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其中对项目初创资金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积极实施院士成果转化“玉兰计划”,加快推动“千人计划”项目和创业服务中心落地,打造一批高端创新企业。实施“旗峰英才奖”,筹集推出首批500套人才公寓,吸引人才集聚。
从理念设计到政策制定再到落实执行,东莞正以更广的全球视野、更高的战略站位、更严的创新标准来审视和谋划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和智慧的光芒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