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程度的影响研究
2018-07-12杨艳梅金正慧
杨艳梅 金正慧 陈 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肌肌力下降,而这种呼吸肌肌力下降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氧症、高碳酸血症、呼吸困难加重、运动减少及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致死[1-2]。
吸气肌阻力训练是一种针对吸气肌群的呼吸训练技术,国外被广泛的应用于COPD患者,而国内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少,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3]。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是否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程度,均需要在国内进行研究试验。为此,本研究针对稳定期COPD患者吸气肌阻力训练效果进行探讨,旨在确定吸气肌阻力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阿坝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62.3±10.2)岁。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60~94岁,平均年龄(62.9±10.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4]:①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70%,且占预计值百分比<80%;③神智清楚,无沟通障碍,年龄≥60岁;④经过伦理学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伴有影响日常活动的其他疾病;②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③资料不全不能进行随访。
1.3 治疗方法
(1)两组均使用Threshold AC00 43型阻力训练器深呼吸训练器(山东健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训练时间为每日早晚各15 min,每周6 d,训练6个月。每周提醒患者按时训练[5]。
(2)对照组。采用深呼吸训练器恒定的低负荷(9 cmH2O)吸气肌阻力训练,叮嘱患者注意呼吸情况并按时训练。
(3)观察组。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最大吸气压60%)吸气肌训练,以15%最大吸气压力(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PImax)基线开始,维持1周,然后每日以5%~10%逐渐递增,第1个月末增至60% PImax,此后一直进行最大负荷(60% PImax)吸气肌训练。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其恢复情况设定仪器阻力,以患者一次性完成30次呼吸为最佳阻力。每日配合进行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各6 min[6]。缩唇呼吸训练中放松颈部肌肉,鼻吸嘴呼,尽量降低呼气流量延长呼气时间。腹式呼吸时患者放松腹部,闭嘴用鼻吸气,训练过程中可用手稍用力压腹部配合呼吸[7]。
1.4 评价指标
1.4.1运动耐力评价
训练前及训练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采用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和记步器步数对患者训练后的运动耐力进行评价。叮嘱患者在事先标好距离的30 m走廊内以最大能力和速度往返行走6 min,测量其行走距离和计算步数[8]。
1.4.2呼吸困难程度评价
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modified medical british research council,mMRC)呼吸困难量表分级评估呼吸困难严重程度[9]:①0级,仅在费力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②1级,平地快步行走时或步行爬小坡时出现气短;③2级,由于气短,平地行走时比同龄人慢或者需要停下来休息;④3级,在平地行走100 m左右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喘气;⑤4级,因严重呼吸困难以至于不能离开家,或者在穿衣服、脱衣服时出现呼吸困难。
1.4.3肺功能测定
测定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之比(FEV1/FVC%),采用肺功能仪进行测定FEV1、FEV1%及FEV1/FVC%中各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观察组训练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运动耐力(6MWD和记步器步数)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5,t=13.254,t=12.845;P<0.05),见表1。
2.2 两组mMRC呼吸困难评分比较
观察组训练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mMRC呼吸困难评分明显优于训练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t=4.021,t=4.325;P<0.05),见表2。
2.3 两组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训练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肺功能FEV1、FEV1%及FEV1/FVC%明显优于训练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5,F=2.985,F=2.963;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74,F=3.146,F=3.271;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比较(x-±s,m)
表2 两组患者mMRC呼吸困难评分比较(x-±s,分)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注:表中FEV1为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为FEV1与用力肺活量%之比。
组别 例数 训练时间 FEV1(L) F值 P值 FEV1% F值 P值 FEV1/FVC% F值 P值观察组 54训练前 1.09±0.05 39.5±4.2 45.6±7.2训练后1月 1.14±0.08 3.265 <0.05 43.9±4.8 2.985 <0.05 48.6±7.5 2.963 <0.05训练后3月 1.18±0.01 45.3±6.3 50.3±5.5训练后6月 1.20±0.03 47.5±5.4 52.9±2.6对照组 54训练前 1.10±0.09 39.9±4.4 45.8±7.4训练后1月 1.12±0.04 2.547 <0.05 41.8±4.5 2.845 <0.05 47.6±7.3 2.981 <0.05训练后3月 1.15±0.04 42.6±5.1 48.6±5.2训练后6月 1.17±0.02 44.3±4.2 49.8±4.2 F值 3.474 3.146 3.271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COPD主要以气流受限为特征,并表现为进行性发展,该病与遗传、空气污染、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10]。患者发病后其呼吸肌肌力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并导致患者出现低血氧症、高碳酸血症、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Maddocks等[11]报道,COPD患者的膈肌肌纤维单位面积上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患者神经肌肉的响应出现减弱。在患者无效通气出现增加的情况下,其呼吸困难会随之加重。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其肺功能和运动能力也不断下降。有研究表明,通过力量训练和呼吸肌训练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有重要的作用。
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是建立在运动疗法基础上的康复方法,患者通过对吸气肌训练,对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虽然低强度的训练和高强度的训练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是高强度的训练能够使患者在生理上得到更多的益处[12]。在对呼吸肌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合理的评估及科学的训练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的结果表明,患者进行训练后其运动耐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呼吸困难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与此同时患者的肺功能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因此对改善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均具有重要作用。
李群等[13]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康复训练有助于COPD患者肺功能的康复。目前,有许多关于呼吸肌康复训练的应用,但是多数应用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训练规划。有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本研究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对患者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调整仪器阻力,并在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检查设定训练的合理阻力,从而使患者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患者的呼吸情况及肺功能的康复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阻力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而肺功能的改善能够减少患者无效呼吸的情况,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后患者的运动耐力比训练前明显提高,而且效果也明显比恒定的吸气肌训练好,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也表明了这项训练可以起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由于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通过训练后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明显降低,大负荷吸气肌训练改善了患者的呼吸系统,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关于训练后对患者的肺功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训练后肺功能未得到改善,而有学者认为训练后肺功能得到改善[14-15]。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COPD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因此,将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推广应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稳定期COPD患者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