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储粮智慧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汉代陶仓
2018-07-12于湛瑶
于湛瑶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汉代平房式陶仓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粮食的生产和储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希望通过充实粮食储备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稳固。《管子·牧民》中提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讲的是拥有国土治理百姓的君主,务必要重视四时农事,确保粮食储备。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里的“仓廪”指的就是储备粮食的仓房。在已发现的汉代随葬明器中,仓是一个重要的类型。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有数量众多的汉代陶仓,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粮仓建筑的形制,并进一步探究汉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及丧葬习俗。
我国古代储藏粮食的建筑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面下的建筑为窖,地面上的则为仓。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圆筒形,一类为方形。《吕氏春秋·仲秋》中有记载“修囷仓”,东汉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意思是地上的圆形储粮设施称为囷,方形储粮设施称为仓。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仓和囷的界定尚未明晰,因此多将此类明器统称为“陶仓”。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的圆筒形陶仓有的筒体较深,有的仓体偏矮胖形。深筒形陶仓外部通常饰有弦纹,有的还写有“大豆万石”“粟万石”“麻万石”等字样。圆筒形陶仓多为平底,有的底部以三个足来支撑。还有的仓底为干栏式结构,整个陶仓以三或四根立柱支撑。方形陶仓根据建筑规模的不同则可以分为单体平房式和楼阁式两种,外形基本都为木结构、瓦顶的房屋。相比于单体平房式,楼阁式陶仓仓体往往更为高大,层数也更多,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六七层,设有斗拱、楼梯、栏杆等,结构复杂、纹饰精美。陶仓明器最早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中,出土地集中在西安、宝鸡、天水等秦人活动频繁的关中地区。汉代之始,陶仓开始逐渐增多。至西汉中晚期,陶仓模型在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已较为普遍,且多伴有井、灶等其他明器。到了东汉,陶仓成为十分常见的随葬品,规模也由单体的筒形或平房形向结构复杂的楼阁形转变。
为了更好进行粮食储存,必然会对粮仓的设计和建造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文献记载,结合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仓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在修建这些储粮设施时发挥了很多聪明才智。汉代陶仓大多具有仓顶,仓顶的建造形式很多,包括悬山顶、四阿顶等,多数四面出檐,这样能够起到防雨的作用。陶仓的仓底主要有三种建造形式:平地式、有足式和干栏式,无论哪种仓底都具备一定的防潮湿作用。平地式的陶仓仓基多为夯土台基或土石台基,水分不易浸透。有足式和干栏式底的陶仓都是通过足或柱使仓身远离地面,以防水湿之害。其中干栏式陶仓为我国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仓房距离地面较高,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创造。《氾胜之书》中提到:“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汉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了储粮环境如果潮热,就容易生虫变质。因此,汉代粮仓一方面墙体较厚,开设较少的仓口或门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一方面,粮食收仓后会有一个后熟期,需要伴随呼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还要在粮仓上设置气孔和天窗,利于粮仓内通风散热,调节温湿度,保障粮食不易发霉或生虫。此外,老鼠也会使粮食受到侵害,因此在不少干栏式陶仓上,我们可以看到支撑仓房的柱顶安装有防鼠的挡板装置。在汉代,驱雀曾是粮食收获后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这是因为粮仓上设置有窗,鸟雀可以由此进入,给人们储藏粮食带来不小的困扰,不少汉代陶仓的顶部都有立鸟的造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人们采用了在窗上编制竹篾来拦防鸟雀的方法。在一些出土的陶仓天窗上就刻有网格状的图案,这种网格状的装饰还出现在某些汉墓壁画的谷仓上。
我们知道,少量的粮食一般储存在罐、瓮等容器中,大量的粮食才会储存在仓里,汉代墓葬中相较秦代出现了大量陶仓反映出汉代农业经济的繁荣。汉承秦制,休养生息的国策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两汉在400多年的时间里,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粮食产量增加,各地出现了积蓄有余的局面,因此人们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粮仓来储藏粮食,以备凶荒。汉代先民有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和在阳间一模一样的生活,要像对待生者一样对待死去的人。在这种观念下,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该随葬墓中,供死者在阴间使用。汉代的陶质明器最初出现的是仓和灶,井、磨、猪圈等模型以及羊、狗、鸡、鸭等动物塑像在西汉中期以后相继出现,汉代还出土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陶俑。可以说,墓葬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墓葬中随葬陶仓,表明死者期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丰衣足食。而汉代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都为丧葬礼俗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人们可以把储藏粮食的建筑粮仓也做成明器随葬于墓中。陶仓的数量能够反映出墓主人拥有粮食和土地的多寡,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也能彰显出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汉代陶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