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暑船:渔民信仰的嬗变
2018-07-12钱婧婧缪媛媛
钱婧婧 缪媛媛
椒江葭沚是一个位于台州湾内的古老渔镇,这里的渔民千百年来以出海捕鱼为生。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富绅黄楚卿出资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后,每年逢“大暑”这一天,此地渔民便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
近年来,葭沚的“送大暑船”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它那热烈张扬的社火祭祀和表演场景吸引着周边成千上万群众的目光,而在许多民俗学家看来,至今它身上依然是“古风犹存”。
“大暑船”:万人空巷、壮观热烈
笔者到达葭沚星光村五圣庙时,正巧碰上一年一度的“送大暑船”。
只见正午大太阳下,这支热热闹闹的队伍里不仅有开道人员、舞龙队、腰鼓队、铜管乐队,还有由儿童装扮成各种鱼和蚌的表演、荡湖船(表演戚家军战阵)、地戏(由6人分别扮作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徐庶),再加上7乘小轿,最后就是香客队伍。
这样的一支队伍,前后大约一里半之长,每至空旷地,各个表演方阵就会停下来表演一番,沿途围观群众争相拥睹,场面壮观,一直伸延至江堤上。“今年的规模特别大,连路桥、温岭那边都有人专门跑这边来看。”正指挥着队伍前进的冯天顺师傅边擦着额角不时滴落的汗,边气喘吁吁地应着。
船只扛至江边后,所表演的祭祀仪式又别有一番景象:道士们陆续从小轿内把“五圣”、本保爷和扬府爷的神偶或牌位请出来,供上祭坛。接着,一干人向祭坛叩拜,几支龙队伍与各表演艺术方阵也一一来到祭坛前向神灵叩拜。
在完成了必要的仪式程序后,“五圣”被从祭坛上请下,送到大暑船上,供奉到船上的神龛之中。船上还放置了其他一些供品和生活用具,其中的大米是分为一小袋一小袋的,乃千家万户所施。
一切就绪后,江边鞭炮齐鸣,欢声雷动。早已停泊在江边的一艘渔轮就用一根粗缆绳将装有大暑船的竹筏子拖运至椒江口外,在那儿,大暑船连同“五圣”一起随退潮的潮水漂向了远洋。
送大暑船这一习俗寄托了渔民们“祛灾、祈求平安”的愿望。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大暑节”:一片虔诚、两方平安
每年农历四月间,便成了葭沚人做大暑船的大好时光,这一工作一般由当地一些工匠自愿来做。船的模样是比照真渔船相应缩小比例制作,一般长8米,宽2米左右,木工完成后还要加上漆和彩绘,然后放在庙中供香客们供拜,静静地等待着大暑节的到来。
70多岁的卓兆聪师傅做得一手好木活。“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都是私下里偷偷做的,怕被‘破四旧’,现在好了,政府也重视保护了,今年就拨了活动经费给我们,还替我们向上申报了项目。”卓师傅告诉笔者,以前的大暑船都是用木头做的,不像现在只用毛竹搭架,重量更为笨重,船内还供奉着活的小猪和小羊呢。
“送大暑船”活动整个组织工作历来都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牵头并分工负责进行。大暑节前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迎圣”。所谓“迎圣”,就是迎圣队伍从五圣庙出发,边敲锣打鼓放鞭炮,边去当地本保庙、乡主庙、扬府庙分别请出所供奉的本保爷、乡主爷、杨府爷这3位神爷的牌位,用小轿抬回到五圣庙,这就是“迎圣”。
到了大暑节那一天,先由十几个青壮年将飘红挂绿的大暑船从五圣庙抬往江边,随后,参加庙会的全体队伍便计算着时间从五圣庙出发了,他们沿葭沚主要街道逶迤而行,最后来到江畔。此时一般正是潮水涨满的时刻,至大暑船被拖出椒江口外白沙洋时,正好开始退潮,借助着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顺江而下,越漂越远,也带走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从“送大暑船”到“渔休节”
送大暑船这一信仰习俗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原生态背景,而五圣的传说信仰从滥觞到融入台州湾渔村的社火仪式中,更是生动地反映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广大渔民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抗争所呈现的群体心态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体现了台州湾渔文化的鲜明特性,因而“送大暑船”历来在当地渔民的生活、生产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送大暑船这一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如今人们也不再绝对地把“五圣”当作凶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五圣”在海上帮助渔民解除险情、送水送粮的传说,类似于闽台一带渔民对妈祖的信仰传说。
从今日的眼光看,送大暑船那种欢快张扬的场面、社火祭祀时平静的心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五圣”传统的反面神角色。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当代渔民有着更广阔的精神视野与自信,渔民们更希望这样的习俗盛典能为他们的海上作业带来吉祥、平安,活动中他们就是这么在嘴里念诵着“送暑平安”。
自21世纪初开始,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送大暑船活动在衍进中也以一种嬗变了的姿态来应和时代节拍。从“送大暑船”到“渔休节”,习俗称谓的改变也折射出某些习俗理念的嬗变,这是葭沚渔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次创新。“渔休节”在承续这一古老信仰习俗的同时,更注重传达当代渔民的现实感受和时代气息,因而显得更为阳刚与健朗。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葭沚这一古老的习俗活动,充分肯定了它在调节渔民精神生活状态、丰富渔区休渔期文化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葭沚古镇,其古建寺堂和街道巷陌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送大暑船”只是其中一颗在浩瀚海洋中流淌着的“明珠”,只有真正保留住这些古老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态空间,才能使它们被赋予新时代里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