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作用观察

2018-07-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川芎嗪微量丹参

盛 利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599)

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较为常见,引发因素与糖脂代谢异常和血糖代谢异常存在相关性。有学者研究后指出[1],细胞炎性因子会提升糖尿病肾病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其病情。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会提升病死率。此研究分析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进行探究,以下为研究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基线资料:此研究中抽取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入院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依据患者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有32例。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8∶14,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53.2±4.4)岁。参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0∶12,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57.4±4.6)岁。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未形成统计学意义,加强了组间的比较。

1.2纳入和排除标准[2]:纳入标准:入选患者FPG水平均在7.0 mmol/L以上,或者OGTT (口服糖耐量试验),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在11.1 mmol/L以上,每分钟的尿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 μg;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实验调查后均将知情同意书签署,我院伦理委员会已通过。排除标准:将患有肝功能异常以及原发性肾病患者进行排除;排除进行相关治疗后对观察指标产生影响的患者;将心肝肾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哺乳期患者予以排除。

1.3方法:参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以贝那普利为主,使用剂量为10 mg,1天2次,餐前30 min温水服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以丹参川芎嗪药物为主,使用剂量为10 mL,将其与250 mL氯化钠溶液混匀,静脉输注,1天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周,最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1.4指标评价[3-4]:利用酶联免疫法对两组患者的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进行统计,随后对两组患者的细胞炎性因子进行比对,主要包括:IL-16、IL-18以及TNF-α,最后记录各项数据结果。

1.5统计学检验:此研究中所有数据结果均由软件包(SPSS19.0)进行整理和计算,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以及细胞炎性因子以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呈现方式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式为t值,检验结果形成统计学意义则表示观察组、参照组组间P<0.05。

2 结 果

2.1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细胞炎性因子参数:观察组患者予以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参照组患者予以贝那普利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IL-16、IL-18以及TNF-α等细胞炎性因子,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形成,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细胞炎性因子参数

表1 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细胞炎性因子参数

组别 n IL-16(ng/L) IL-18(ng/L) TNF-α(ng/L)观察组 32 8.02±1.31 104.7±9.9 21.8±6.4参照组 32 13.18±1.90 136.6±9.4 33.8±6.4 t - 12.6479 13.2184 7.5000 P - <0.05 <0.05 <0.05

2.2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为(215±29)mg/24 h,β2-微球蛋白为(24.2±7.2)mg/g,予以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后,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为(94±11)mg/24 h,β2-微球蛋白为(11.4±5.3)mg/g;参照组患者治疗前,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为(213±14)mg/24 h,β2-微球蛋白为(25.3±7.4)mg/g,予以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后,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为(129±12)mg/24 h,β2-微球蛋白为(19.5±4.6)mg/g;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t=0.3513,0.6027;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t=16.1624,3.7655。

3 讨 论

糖尿病肾病是因为糖代谢异常和脂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种疾病,而炎性介质对其进行参与[5]。糖尿病肾病患者体中的核细胞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对患者实施抗炎治疗的过程中,对炎性因子进行抑制能够对病情的发展起到延缓效果。中医学中糖尿病肾病为肾消以及尿浊范畴中,就目前而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前景巨大,对于辩证治疗以及临床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肾病病情延缓方面而言,能够将西医治疗的劣势进行弥补。而中医学经过研究后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表现为脾肾亏虚,为此对其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守活血化瘀原则[6]。

丹参川芎嗪的主要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酸,其不仅可以使患者的血液黏度进行显著降低,同时可以将血管进行扩张,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使患者的微循环得以改善。另外还可以对血管内膜进行修复,从而对肾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川芎嗪可以对细胞凋亡进行抑制,对血管进行扩张,此外还可以对糖尿病身边的发展进行延缓[7]。此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比对两组患者的细胞炎性因子、晨尿微量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组间数据比对后P<0.05,充分体现了丹参川芎嗪治疗更具优势。

综上可知,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予以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效果理想,不仅可以对炎性因子作用进行抑制,患者肾功能的抗炎症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猜你喜欢

川芎嗪微量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微量滚转力矩天平测量技术研究
川芎嗪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肌重塑中TGF-β1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