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实验室490 N发动机热控设计
2018-07-12王爱华陈阳春丁卫华
王爱华,陈阳春,丁卫华
(1.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上海201112;2.上海空间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12)
0 引言
空间实验室轨控发动机为卫星用一代490 N发动机[1-5]的改型设计,均采用2台490 N发动机同时工作进行轨道控制[6]。应用于卫星的一代490 N发动机头部的加热器为铠装加热丝,存在高温绝缘性能差、常温绝缘阻值容易在受潮后下降、安装性能差、电能利用率低等缺点[7]。490 N发动机工作时间加长后,头部温度升高,需暂时停机以保护发动机相关组件。针对上述问题,对490 N发动机热控进行优化和改进,利用仿真分析和试验进行验证。
1 空间实验室490 N发动机热控设计
空间实验室490 N轨控发动机在舱体上的布局如图1所示,图中A1和A2为发动机编号。该发动机热控采用以自动控温的主动电加热为主的方式,辅助以隔热垫片、多层隔热材料等被动热控措施的热控方案。发动机头部法兰采用新型片式加热器,发动机阀门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加热片,发动机管路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加热带。控温指标如下:①阀门温度为0~60 ℃;②点火前发动机头部温度不低于0 ℃。
图1 490 N发动机布局Fig.1 Layout of 490 N engine
1.1 发动机头部法兰加热方法
为改进头部铠装加热丝的不足之处,提高加热器的性能、可靠性以及安装性,提出了片式加热器加热方法[7],如图2所示,新型片式加热器为双圆弧平板状。
图2 490 N发动机头部上的加热器Fig.2 Heater on the head of 490 N engine
1.2 被动热控措施
490 N头部法兰盘上新型片式加热器安装在喷管一侧,外面用20单元揉皱的双面镀铝聚酰亚胺薄膜多层隔热材料包覆,并用钛箔压住,再通过钛箔条点焊方式将钛箔固定在法兰盘上。测温传感器安装于法兰盘阀门一侧。发动机安装法兰与机架安装面采用5 mm厚酚醛树脂层压布板作为隔热垫片。
管路和阀门上,在安装好相应的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后,在外面用5单元聚脂薄膜和涤纶丝网构成的多层包覆。
1.3 加热功率和控温回路设计
对发动机头部及电磁阀的温度分布进行仿真时,假定发轨控发动机的安装底板及舱内的最低温度为-10℃,发动机喷管辐射的空间环境温度为4 K[8],未考虑发动机及机组所受的外热流影响,依据发动机真实尺寸建模,490 N轨控发动机头部主加热片功率为20.0 W,单个电磁阀加热片功率为1.0 W,分析结果见图3和图4。
图3 490 N发动机头部仿真温度 Fig.3 Simulation temperature of 490 N engine head
图4 490 N发动机电磁阀仿真温度Fig.4 Simulation temperature of solenoid valves of 490 N engine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头部温度范围为0.9~35.4 ℃、电磁阀温度范围为12.2~17.5℃。仿真表明,加热功率可以满足要求,保证发动机在点火前头部和阀门温度超过0 ℃。
每台490 N发动机头部加热共有3个加热回路,1个是主加热回路,功率为20.0 W;另一个是备份加热回路,功率为10.0 W;第3个是遥控强制加热回路,功率为10.0 W。2台发动机阀门上的薄膜式加热片构成主备两个加热回路,每个加热回路的功率4.0 W,含4个控温传感器。
1.4 控温策略
发动机头部和阀门上的加热回路(头部的2路强制加热回路除外)由推进管理器根据三控温点(T1,T2,T3)进行自动控温,这里T1≤T2≤T3。当加热回路中的最低温度控温点的温度低于T3時,主加热回路打开,否则关闭主加热回路,在短控温周期内(2 s)要对控温测点温度巡检一次;当加热回路中的最低控温点的温度低于T2時,则备加热回路打开,否则关闭备加热回路,在短控温周期内,要对控温测点温度巡检一次;当加热回路中的最低控温点的温度低于T1时,同时打开主备加热回路,并且在长控温周期(30 s)内,要对控温测点温度巡检一次。强制加热回路可在主备回路失效時,发动机工作前30 min时刻由遥控指令打开,在发动机工作前5 min时刻关闭,以保证在主备控温回路失控的意外情况下,仍具备加热手段。
1.5 耐温能力评估及发动机的关机策略
热敏电阻耐温上限为350 ℃。热敏电阻引线为镀银导线AF46-200 0.22,其绝缘层耐温上限为250 ℃。
发动机头部安装的新型片式加热器的额定工作温度范围为-20~300 ℃。温度交变鉴定试验能承受最高温度为350 ℃。该加热器采用金属螺栓固定安装在头部法兰盘的扇形安装槽内。加热器引线为Fy1-2型聚酰亚胺薄膜导线,可经受不超过250 ℃的环境温度。
热敏电阻和新型片式加热器的外引线焊接方式为绕焊,焊点保护方式为双层2 751玻璃纤维套管加聚酰亚胺薄膜缠绕包覆,焊点不与头部法兰盘直接接触。热敏电阻引线固定于相邻的发动机阀门上或者与阀门相连的导管上。
490 N发动机头部法兰盘外包覆20单元揉皱的单面镀铝聚酰亚胺薄膜,通过钛带与钛箔和法兰盘的点焊将多层及钛箔固定于法兰盘上。聚酰亚胺薄膜长期使用温度范围为-196~+250 ℃,短期使用温度范围为不大于400 ℃(30 min内为短期)。隔热垫片采用酚醛层压布板,其耐温上限为250℃。
星用490 N发动机在轨运行情况表明,头部温度在250 ℃时发动机仍能够长时间正常工作。因此,250 ℃对发动机自身的工作性能(推力、比冲、流量、混合比等)和可靠性无影响。如图1所示,空间实验室变轨机架上共有2台490 N发动机,机架为杆系结构,通过8根直径20 mm壁厚2 mm的6A02铝合金杆支撑2台发动机所在的平面。假定当发动机工作时铝合金杆支撑杆的温度也达到250 ℃。计算表明,在250 ℃时支撑杆应力约为0.23 MPa,经查支撑杆在250 ℃下的屈服极限为127 MPa,前者为后者的1.8‰。因此,机架具有足够的结构性能裕度保证发动机的有效支撑。
基于发动机及其热控组件的耐温能力,制定发动机的关机策略为“当490 N发动机头部温度达到250 ℃时发动机停机”。
2 飞行试验验证
2016年9月进行了空间实验室的飞行试验。图5~图6给出了三轴对地在轨测试阶段达到热平衡后,490 N发动机未工作,发动机头部、阀门温度测点在3个周期内的温度变化情况。图中DTz157和TTb113为A1发动机头部温度测点,前者为MF61,后者为MF51;DTz166和TTb114为A2发动机头部温度测点,同样前者为MF61,后者为MF51。DTz91、92分别为A1发动机燃阀和氧阀温度;DTz115、116分别为A2发动机燃阀和氧阀温度。490 N发动机头部温度可控制在15~30 ℃范围内;490 N发动机阀门温度可控制在19~22 ℃范围内。在三轴对地姿态下,加热回路的占空比为0,各测点温度呈现和轨道周期同频率的周期性变化。
图7~图8给出了发动机未工作,连续偏航姿态下达到热平衡时,发动机发动机头部、阀门温度测点在3个周期内的温度变化。由于490 N发动机所在的资源舱尾部始终无太阳热流入射,发动机各部位温度不断下降,触发加热回路启动。在控温点为(4,8,8)情况下,头部温度可控制在5.05~9.71 ℃,主备加热回路均启动,占空比为0.094,平均加热功率为3.05 W。阀门温度可控制在16.55~21.38 ℃,此时阀门加热回路占空比为0.179,阀门加热回路平均加热功率约为1.4 W。
图5 三轴对地姿态下490 N发动机头部温度Fig.5 Head temperature of 490 N engine under the attitude of three-axis earth oriented
图6 三轴对地姿态下490 N发动机阀门温度Fig.6 Valve temperature of 490 N engine under the attitude of three-axis earth oriented
图7 连续偏航姿态下490 N发动机头部温度Fig.7 Head temperature of 490 N engine under continuous yawing attitude
图9给出了第13圈变轨490 N发动机工作时,头部温度传感器下传的数据,发动机开机时长为438.994 s。A1发动机头部温度TTb113最大值为152.11 ℃,DTz157最大值为148.19 ℃。A2发动机头部温度TTb114最大值为136.12 ℃,DTz166最大值为169 ℃。温度传感器DTz157和DTz166均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是由于发动机工作前30 min遥控强制加热回路启动所致,此处峰值达到79.85 ℃。温度传感器TTb113和TTb114没有明显的双峰是因为其与加热器距离较远所致。测温数据表明,轨控发动机的加热功率具有较充足的裕度,测温传感器能有效监测发动机温度。飞行试验数据验证了490 N发动机热控设计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3 结论
1)采用新型片式加热器实现对490 N发动机头部加热方法的改进,利用热分析软件仿真了发动机头部温度场,确定了单台发动机头部主份加热功率为20.0 W,发动机单个电磁阀主份加热功率1.0 W。
2)分析了热控组件及发动机支架的耐温能力,提出了飞控过程中490 N发动机关机的温度判据为250 ℃。
3)天宫二号490 N发动机在轨飞行试验正常,温度测控数据验证了热控设计的有效性和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