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奥波德土地伦理视角解读《回声制造者》
2018-07-12杨成颖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4
⊙杨成颖[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4]
一、前言
理查德·鲍尔斯(1957—)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后品钦时代”的代言人。在美国,鲍尔斯被誉为最具丰富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涉及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每部作品都具有特定的科技背景。《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2006)是鲍尔斯的代表作,荣获2006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7年普利策奖提名,这部作品涉及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身体、心智和精神水乳交融的画卷。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主人公马克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出了很严重的车祸。马克手术完醒来后,患上了罕见的疾病——双重错觉综合征,患者的行为举止变得异常怪诞,经常出现各种形式的妄想症,认不出自己最亲近的人是谁。主人公甚至认不出日夜照顾自己的亲姐姐,把她想象成FBI派来监视自己的特工。由此,故事围绕着马克的双重错觉综合征巧妙展开,作者采用“双声语”的艺术建构手法,将沙丘鹤的迁徙故事与人的行为活动相互结合,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类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鲍尔斯在书中频繁引用阿尔多·利奥波德等生态学家的著作思想,有意引导读者思考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类将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等问题。本文将从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出发,从土地共同体、土地金字塔和生态良知三方面解读小说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土地共同体——人鹤共生
阿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哲学家,其土地伦理思想与前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首次扩大了“土地”这一概念,“土壤、水源、植物和动物,我们都可以将这些东西统称为土地”。随着伦理道德的发展,人类不再扮演大自然征服者的角色,而是土地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生长。虽然“个体的本能促使他在社群中为了自己的地位而竞争;但个体的伦理道德又促使他与社群中的其他个体保持合作”。利奥波德论述的是一种整体的、平衡的伦理思想,即人和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处于劣势,都会打破自然原有的稳定平衡,失去自然的美感。正如他在作品《沙郡年纪》中记述的:“原来人类像所有其他物种一样,仅仅是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中的一分子。这种新的认知,应该让我们对周围的生物有一种息息相关的同胞之情,继而产生一种和谐共存共荣的宽宏之心。同时也会使我们惊叹于生物进化的漫长和持久。”这种伦理思想把对人类的关爱和责任扩展到非人类世界,则是伦理学的突破。
在《回声制造者》中,鲍尔斯采用双声语的创作方法,一方面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千百年来沙丘鹤在普拉特河往返迁徙的图景,成千上万只沙丘鹤凭借记忆在普拉特河流域栖息、迁徙数万年,它们是“对于过去沧海桑田历史的见证,也是对于千万年来生物和人类生存环境改变前的见证”。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数千万年以来,美丽的沙丘鹤自由地徜徉在这片土地,普拉特河成了它们的养育者,同时,它们也成了河水的守护者,用娇小可人的身躯守护着自己的母亲河。因此,这些沙丘鹤早已和普拉特河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内布拉斯加州独特的自然风景,与闹市区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普拉特河流域即是一片小的共同体,鹤群与河水相互交织,鸣奏一曲曲优美动听的自然之歌。另一方面,作者又匠心独具地刻画了马克、卡琳、韦博、丹尼尔等代表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面对飞来横祸——马克车祸后患上双重错觉综合征,所有人瞬间变得弱小无助:马克的记忆出现断裂;卡琳失去工作,生活混乱无序;韦博事业陷入瓶颈,婚姻出现危机。这些人所经历的生活状态与小说里沙丘鹤的群体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在这片土地栖息了数万年的鹤群,现代人类会显得更加平凡渺小,缺失一种包容周围一切的能力,也不像沙丘鹤那样与周围环境温柔相处。作者用沙丘鹤惊人的记忆、有序的群体迁徙和恩爱的夫妻关系讽刺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危机,有意告诫人类不要被已取得的文明进步蒙蔽双眼,要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傲视一切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都应得到大自然的尊重和关爱,鲍尔斯也深谙此点。作者笔下的沙丘鹤和人类一样,用自己独特的鸣叫声沟通;在空中飞行时的造型“就像身穿披风、正在祈祷的神父”;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拥有感情和信仰,懂得为自己的挚爱奉献和牺牲。充满智慧的沙丘鹤和人类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都有权利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生活,而沙丘鹤更像是人类的远亲,值得人类的尊重和珍惜。除此之外,作者的共同体思想还体现在小说的内容设置和主题思想上,作者精心将生态学、神经学、自我身份认知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编织成网,以马克车祸后脑部受损、丧失部分记忆为线索,把双重错觉综合征等神经学知识、卡琳韦博等人的身份认知问题,和沙丘鹤的栖息地骤减的生态问题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幅震撼心灵的画卷,如同韦博在小说结尾说的一样“没有什么东西比闪闪发光的成串细胞更完整了”。世间万物,小到组成个体的细胞,大到个体与自身、社会和整个自然界,都是统一的整体,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协作,才能保证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平相处,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美丽。
三、土地金字塔——人鹤失衡
利奥波德在《沙郡年纪》中强调人们应当树立将土地视为“生态有机体”的意识,当人们发自内心地信任、热爱土地时,人类与土地之间才能逐步构建除经济关系外的伦理道德关系。在解释“有机体”这一概念时,利奥波德把生物金字塔转换成土地金字塔,它是一种流动的结构,通过“能量流动”和“食物链”体现生物群落的内部关系。能量流动方向是土壤——植物——不同种类动物——大型食肉动物,每一层生物以下一层生物为生,同时也是上一层生物生存的条件,而且越靠近食物链顶端的物种越稀少。人类属于杂食动物(食肉和蔬菜),所以人类处于金字塔的中间层。一旦金字塔遭到破坏,人类也必然遭受生存危机,由此得知,人与土地及土地上的生物之间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利奥波德认为土壤、水、植物、动物是统一的整体,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和大量的人类活动会不同程度地破坏能量循环。小说中最典型的故事情节是卡什和丹尼尔关于建立观鹤主题度假村的争论,鹤类避难管理所工作人员丹尼尔向卡什诘问了一个杀伤力极强的问题:“这些鸟儿聚集起来的场面非常壮观,其原因恰恰在于它们脚下的河流正在枯竭,迫使它们汇集在为数不多的避风港中。对一个已经濒临崩溃的生物社会来说,哪怕再减少一杯水也是没有道理的。”随着人类社会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活动难免会入侵到自然环境中,导致生态金字塔的失衡,底层的土地、水资源逐渐减少,而处于中间层的人类出现假性膨胀,整个金字塔由最开始的自下而上递减变成现在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畸形形状,最终,婉言叹息的还是人类自身。现在,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的人类还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面对丹尼尔的发问,开发商卡什狡辩道:“以尽可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将他们引入建筑物之内,使它们融入自然景观之中,这难道没有意义吗?游客离开时,将会具有更多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卡什的辩解看似理由充分,可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从游客身上谋取利益,这与《沙郡年纪》里关于人类活动的评价非常吻合:“修建道路、公园和人工森林,本来是想要更多的人能听到大自然的音乐,但事与愿违,当人们准备倾听时,听到的除了噪音还是噪音。”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活动越温和,金字塔自身适应和调整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亦然。假如观鹤度假村修建成功,大批游客纷纷涌入其中欣赏美景,可是书中的开发商们并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定会加速河水枯竭、鹤群数量减少。
面对能量金字塔循环失衡的问题,利奥波德在分析西欧和北美生物群落的案例时也提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北美的生物群落应该比欧洲的生物群落更有耐久性,如果它能够努力限制人口密度的话。”卡什的做法恰恰与利奥波德的思想背道而驰,他让大量游客去参观观鹤湿地,这大大加重了普拉特河的压力。而卡什这个利欲熏心的奸商形象跃然纸上,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生态良知——人鹤和谐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政府或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宣传,但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探究问题的根源,利奥波德的解释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深植于人们的哲学观念和宗教意识当中”。人们只有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怀有“一份热爱、尊敬和欣赏的情怀”,才能和大自然建立伦理道德关系,而土地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其感情投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清除的障碍是“不要再单纯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规划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把关爱自然的人文情怀与周身的血脉融为一体,在意识深处敬畏自然。
鲍尔斯《回声制造者》里的每个人物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在经历了疾病困扰、生活琐碎、工作不顺等磨砺后,认知水平都比以前更上一层楼,思想更成熟,做事考虑更稳重更周全。小说中的丹尼尔是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在鹤类避难所工作,他的生态良知早已与身体的血脉融为一体,不仅关爱沙丘鹤的生存状况,而且对身边的人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卡琳为了弟弟马克的双重错觉综合征焦虑烦躁不知所措时,他收留了卡琳,陪她谈心,还找来各种相关的书籍给她,并向她推荐了神经学专家韦博。在他的一步步指引帮助下,卡琳渐渐回到生活正轨,后来,他还替卡琳在鹤类避难管理所找到工作,自己言传身教,逐步将生态环保思想灌输给卡琳,帮助卡琳成长。关于修建观鹤度假村的听证会结束后,丹尼尔因为与鹤类避难管理所出现意见分歧,辞掉了工作,这时,卡琳深刻意识到他“这样做是为了这些鸟,为了这条河”。这也更加坚定了卡琳要继续留下来工作的决心,为保护沙丘鹤奉献自己绵薄之力,完成丹尼尔的梦想。虽然丹尼尔辞掉了鹤类避难所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环保事业,他“正在研究阿拉斯加”,对于读者来说,他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
丹尼尔在离职前,还专门去探望马克,向他推荐了几部生态著作:《沙郡年纪》《豪旅》和《我的安东尼亚》,丹尼尔不仅自己认真钻研利奥波德的《沙郡年纪》,还将其作为临别礼物送给马克,渐渐康复的马克在丹尼尔的影响下,也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并联想到沙丘鹤与人的关系,将这些鸟儿看成人类“最近的亲属”,而且非常支持姐姐卡琳在鹤类避难管理所工作。除此以外,被马克挽救下来的芭芭拉也逐渐建立自己的生态保护主义意识,研读马克推荐的生态书籍《豪旅》,马克还想乞求姐姐卡琳能在鹤类避难管理所给芭芭拉找一份工作——研究员或记者都可以。也是在马克的影响下,神经学专家韦博的思想转变也很明显,他在飞机上拿出了马克送他的《我的安东尼娅》,“他漫无目的地翻着,似乎这个埋藏起来的记录依然可能预测将来出现的情况”。韦博此时的心情异常复杂,在经历了事业和家庭的变故后,他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虽然迷茫,但马克的智慧会伴随着他,帮他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作者在小说结尾提到的这几部生态巨著以及人物思想的转变,恰好说明了他希望人们能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打破原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重建整体平等和谐的生态观,关注、尊重和关爱周围的生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鲍尔斯深刻认识到,人类与沙丘鹤本是共生共存的一个整体,二者和谐友好相处,才能维持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人作为杂食动物处于生态金字塔的中间层,但是很多时候人类都是在扮演征服者的角色,过度剥削自然的财富,满足自己的私欲,长此以往,生态金字塔就会失衡,能量循环不畅甚至中断循环,最后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愈来愈高,可是取得的环保成效却很少,其根源是目前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认知还不够高,没有发自内心地对自然产生尊重、热爱之情。作者希望广大读者阅读《回声制造者》后,能够重新思考在信息社会中,人类应该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