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泥花园》中父亲母亲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解读

2018-07-12李林菊赵双玉石家庄学院石家庄050035

名作欣赏 2018年30期
关键词:欧共体大英帝国杰克

⊙李林菊 赵双玉[石家庄学院, 石家庄 050035]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一部小说成功与否,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一个首要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的评价尺度。这方面,世界小说史上有众多作品可以证明。人物形象的刻画服务于小说主题,对主题的阐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泥花园》就是通过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反映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和欧共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这一时期英国在对欧问题上奉行三环外交、孤立主义,过于纠结在地区联合中国家主权的丧失,因此在英欧关系中表现出诸多的“怪异”“陌生”等现象。为表现这一主题,小说在人物设计上也突出了这一特征。陌生、孤立、疾病、死亡、自慰、变态、乱伦等情节的设置赋予了人物异乎寻常的特点,烘托了主题思想。国内外学界对小说中的人物及情节设置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这是一部“成长悲剧”,有的从乱伦变态角度审视情节,有的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人物,有的则对小说中的“父权”进行了探讨。这些评论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因缺乏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显得有些表面化。笔者将在今后的一系列评论中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人物刻画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七个,分别是杰克的父亲、杰克的母亲、姐姐朱莉、朱莉的男友德里克、杰克、妹妹苏和弟弟汤姆。在这七个人物当中,又以杰克父母、杰克和朱莉为主,其他人物虽然笔墨略少,但依然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杰克父母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是杰克的父亲(以下简称父亲)。他在小说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小说中的父亲“是个意志薄弱、脾气暴躁、有些强迫症的男人,脸跟手都黄不拉几的”。另外,他独断、严厉、傲慢、顽固、保守、孤立,具有大英帝国时期英国男人的典型特征,同时父亲还是个严重的心脏病患者。这些特征作者一方面通过肖像描写进行直接展示,另一方面则通过情节设置间接加以揭示。比如,在买水泥的问题上,父亲全然不顾母亲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坚持把水泥留下来,“说把水泥送回去‘门儿都没有’,并说此事到此结束”,寥寥数语,一个独断、傲慢与顽固的父亲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其保守性格则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在第一次犯心脏病之前他曾打算建一道高墙把自己的世界保护起来;其二,他重男轻女。女儿朱莉短跑很出色,父亲却说“一个女孩子跑那么快挺蠢的”。父亲还是个严厉的角色。“他喜欢让孩子们整齐地排好队,安静地等着他在他指定的游戏里一次上场。喧闹和混乱,孩子们毫无目的地四处乱转会惹得他非常恼火。还从来没有哪个生日派对他没发火的。”在这个以父亲主导的家庭里,还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谁都不许把朋友带回家。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暗喻当时的英国政府,“不成文规定”则暗指英国的传统之一“不成文法”,而“不许把朋友带回来”则是孤立主义的形象表达。总之,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方式把一个大英帝国时期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但是如果仅仅把父亲这一人物看作一个简单的父亲形象必然会误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事实上,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设置是有着强烈的暗示意义的。父亲的性格特征是自“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浓缩,而其心脏病以及其拖着病体修建水泥平台的情节则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内涵。

父亲身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心脏病”及由其主导的“水泥”事件。麦克尤恩用“心脏病”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大英帝国内部危机四伏的现实状况;水泥事件则凸显了父亲所代表的英国政府对待欧洲联合这一新鲜事物的态度。“二战”之前,英国依然是一个世界帝国,虽然已无昔日的辉煌,但其广袤的殖民地依旧遍布全球。借助众多的殖民地,英国继续保持着国际大国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所有对外关系中,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核心,对英国的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殖民地之于大英帝国犹如心脏之于人体一样至关重要。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全球民族主义的兴起,英殖民地纷纷摆脱英国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大英帝国的核心出现了严重危机。作者用严重“心脏病”这一意象暗示大英帝国已经开始分崩离析。而同时,欧洲大陆开始酝酿联合共建。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英国本应该转变思维,顺应历史变化,改变其以往以殖民地为第一环,英美关系为第二环,欧洲为第三环的三环外交方针,与欧洲大陆走向联合,但是以父亲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却不识时务,依然奉行传统的“三环外交”及“光荣孤立”政策,顽固地拒新生的欧共体于英国大门之外。从1950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最初10年里,英国选择了置身事外甚至对立的方针。1951年10月,丘吉尔第二次组阁后, 英国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欧洲一体化组织。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在即,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 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我们必须在使他们的计划扩大方面起带头作用,或者,如果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 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父亲这一典型形象就是为反映当时英国政府的对欧态度而塑造的。

小说一开始便直奔主题,用“水泥”事件影射了当时英政府对欧共体的立场。小说开篇,父亲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在连给孩子买件新衣服都很紧张的情况下,不顾妻子阻拦,不顾身患严重心脏病,硬是买了15袋水泥,要在花园和房屋之间修建一道水泥屏障,把“乱蓬蓬生长的花草”阻挡在房屋之外。“在他第一次犯心脏病之前”,他甚至“曾打算建一道高墙把他自己的世界保护起来”。父亲最终因搬运水泥劳累过度而猝死。麦克尤恩通过小说中父亲的猝死,表达了其对英国政府拒绝加入欧共体决策的不满,暗示这一决策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也无情批评了小说中的父亲所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潮。

相比父亲,母亲的形象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性格方面,母亲要比父亲温和许多,她悉心照顾子女,尽力维持这个贫困的家庭。在人物刻画方面,“疲惫”“筋疲力尽”“灰暗的眼泪汪汪的眼睛”、抓药与疾病、感觉整天都睡不醒等成为母亲肖像描写的主要方面。当然,小说中母亲最典型的特征虽然也是疾病,不过她的病不似父亲的那么明确,在这种不知名疾病的折磨下她慢慢憔悴而死。母亲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犹豫不决。她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疾病,不知道该看哪个医生,不知道是否该去住院。总之,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虚弱无力、疾病缠身、昏昏沉沉、犹犹豫豫的形象,而这些特征都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是为了反映小说主题而刻意设置的。

虽然母亲的总体形象有些消极,但在某些方面还是进步的,比如她对杰克的教育。有一次,母亲发现了杰克沉迷于自慰,便温和而又严肃地告诫杰克:“每这么做一次,你就会耗掉两品脱的血。”长久下去,身体必然会变得羸弱不堪。从小说主旨看来,母亲对杰克的批评有着强烈的社会暗示:母亲所代表的群体意识到大英帝国已是明日黄花,过度留恋只能有害,因此劝告那些依然试图从大英帝国昔日辉煌幻觉中寻找安慰的“杰克”们早日苏醒过来,留恋过去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从这点来看,母亲的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是母亲身上最显著的特征依然是其疾病。

和父亲一样,母亲也深受疾病折磨。但母亲的慢性病以及其对待疾病的态度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内涵。如果说父亲的心脏病是对殖民地分崩离析状况的暗示的话,妻子不知名的疾病则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英国经济状况的文学暗喻。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随着大英帝国的解体,英国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在主要资本国家中增长最慢,而欧共体则由于共同市场的成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到1960年,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英国;1965年,法国也把英国抛在了后面。英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还不仅仅这些,英镑的孱弱和英镑收支平衡的不稳定已经初露端倪。英国对英联邦的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英国糟糕的经济形势被称为“英国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病”开始蔓延并逐渐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却依然画地为牢,依然秉承传统的以三环外交为指导的对外政策,而不愿依托欧共体的联合优势寻找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尽管经济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英国依然坚持游离于欧共体之外。英政府对入欧犹豫不决的态度通过母亲看病的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母亲的疾病暗指“英国病”,母亲在去世前嘱咐杰克的一段话则道出了英国之所以对入欧一事犹豫不决的原因:“这个家必须得正常运转,杰克……否则你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会进来照管汤姆,也许还有你和苏。朱莉也不能一个人再在这里待下去了。这么一来这个家就空了。消息传出去以后,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外人闯进来,把家里的东西搬空,把所有的一切都破坏掉。”

这几句叮嘱形象地反映了英国对加入欧共体的深深担忧:一旦加入欧共体,英国主权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这是全然不可接受的。另外,和父亲掌权时代一样,母亲主导的家庭依然奉行父亲时代的孤立主义:“没人到我们家串门。不论是母亲还是生前的父亲在家庭之外都没什么真正的朋友……汤姆有几个他有时在街上一起玩的朋友,不过我们从不让他把他们带进家门……最近来我们家的就是几个把我父亲带走了的救护车上的人。” 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也引人深思。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争吵不断,比如在水泥问题上,在看不看女儿比赛的问题上都存在争议。杰克有一次说:“他们俩其实私下里互相痛恨,而父亲死了正好称了母亲的意。”作者正是通过杰克之口暗示读者,父亲、母亲这两个形象不可简单看作是单纯的夫妻关系。他们其实是英国执政党和在野党的文学化身而已,他们相互斗争,互相指摘,但是在对待欧洲联合的问题上,二者立场基本一致。只不过父亲的态度更加强硬,而母亲则温和一点。

总之,《水泥花园》中父亲母亲的形象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的父亲母亲,其塑造是为小说主题服务的,包含着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通过典型形象的刻画,作者把20世纪60年代前英国政府对欧联合的态度变化——从断然拒绝到犹豫不决——这一抽象主题,用文学特有的形式加以揭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猜你喜欢

欧共体大英帝国杰克
杰克和吉尔
从共同农业政策看欧共体的运行机制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欧洲走向统一
变成什么好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帝国的消失
欧共体时期西欧的安全防务合作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对亚洲殖民地的文化植入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大英帝国的海上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