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引申义对本义的超越

2018-07-12谈日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引申义本义语义

谈日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一、成语语义的双层性及中心义位的存在

第一、胡裕树将成语定义为一种固定词组,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同惯用语的性质相近,而且常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它有很强的固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成语的语义,我们会发现许多成语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发生了外延(适用范围)改变的词义引申,从而产生语义具有双层性——兼具本义与引申义。如“美仑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汉代的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即用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众多。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中,它的适用范围从建筑物扩大到了一切令人感到美的事物上。如“为了西部那座美仑美奂的雪山,为了我的父母殷殷的期望,我将努力写作。(毕淑敏 《那座山,虎啸龙吟》)”中的“雪山”、“民俗学家说,美仑美奂、千奇百异的民族服饰图案,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直观符号。(新华社2001年6月份新闻报道)”中的“民族服饰图案”。本义和引申义并非平行存在,引申义的出现也不全是毫无理据的误解误用。因此我们无需将本义与引申义对立起来,承认引申义的存在既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也会对本义研究有所裨益。

第二、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有一些由本义泛化得到的引申义可以看作本义在具体语境中的义位变体,《汉语知识词典》将处在各个变体的中心地位或具有代表性的义位称为“典型义位变体”。但引申义有时与本义取截然相反的意义,如下文中分析的“空穴来风”,此时引申义应当看作独立于本义之外的另一个义位,不能看作典型义位变体。由于社会语境、文化语境的变化,两个义位的使用频率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将使用频率较高、适用范围较广的义位称为成语语义的中心义位。从语用价值的角度来说,对于成语语义的中心义位的研究比本义本位研究更有意义。

二、引申义上升到成语的中心义位

成语的中心义位并不一定是本义,它的内涵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变化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本义占据中心义位;(2)引申义与本义交替出现在中心义位。(3)引申义占据中心义位。我们从“一尘不染”、“空穴来风”的语义历时演变就能清晰地看到上述发展脉络:

1.由本义泛化得到的引申义上升到中心义位:“一尘不染”语出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源是佛教用语,表示佛教徒修行时不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诱惑。这一义位从唐代到明代一直独领风骚,我们在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可以读到“一尘不染,万法皆明。莫怪老僧多言相劝,闻知你洞中有一如春娘子,在洞三年。他是贞节之妇,可放他一命还乡,此便是断却欲心也。”,从说话人的身份和上下文语境就可看出此时“一尘不染”仍未脱离佛教清心寡欲的内涵。然而从民国时期开始,众多现代文学在引用“一尘不染”时均采用“没有一点尘埃,很干净”的义位,修饰的对象也由人泛化至一切可以用干净修饰的物。如民国时期著名作家老舍在《赵子曰》中写到:“头上灰色宽沿呢帽,足下一尘不染的黄色,橡皮底,皮鞋。”从此以后,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和各类报刊中都能发现这一义位的使用,且频率远高于本义。

2.与本义截然相反的引申义上升到中心义位:“空穴来风”出自战国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本义为有一定的根据才能得到结论。这一意义一直沿用到唐朝(公谓曰:“筋衰骨弱,风气因得乘间而入,所谓空穴来风,枳枸来巢也。”(唐阙史·唐·高彦休))。但到了宋代,“空穴来风”就引申出“结论没有根据,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意义(虽好事托以成之,亦空穴来风之义也。(北梦琐言·宋·孙光宪 陈尚君))。此时引申义的应用频率没有明显超过本义,我们在宋至清代的文献中都发现了相应数量的两种意义的使用。然而,当我们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空穴来风”的使用情况,就会发现154条语料中只有一条是取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此时,“空穴来风”的引申义就占据了该成语的中心义位。

三、引申义的语义地位上升带来的启示

1.对于成语词典义位列举的启示:

赵克勤指出:要了解一个词的词义系统,除了掌握本义外,有时还要掌握起关键作用的中心词义。同样,要理解一个成语的语义系统,我们就要掌握处于中心地位的引申义。从杨天戈的专著《汉语成语溯源》(1982)开始,一些研究者开始对成语工具书中标注的出处进行辨析,实际上就是对成语本义的考证。如李一华的《常用成语探源上—对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所收成语有关出处引例的补正》。成语语义历时探源研究的本意是通过考辩成语的源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成语,从而减少生活中因“望文生义”而导致的成语误解误用的情况。但由于当时对于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不少人错误地将所有成语语义理解为本义,将引申义的用法归入“误解误用”的范畴。而成语的中心义位代表着它在当下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成语词典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使用成语的重要资料,所以词典中应收录一些已占据成语中心义位的引申义,并将其排列在靠前的义位,表示它在当下是更常用的。如“一尘不染”的本意和引申义在汉语成语词典、简明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注明了本义和引申义,但还有一些成语并没有明确标注引申义。

2.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语词汇,凝练着中华文化和国人精神,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因此,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成语虽然多四字格且朗朗上口,但它的语义并不透明,识记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甚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典故的海外汉语学习者。并且成语数量庞大,常用的都有3000多个,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对外教学。在此前的成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已进行了成语的分级研究,即根据心态、历史、习俗、思维等方面对成语进行标注,然后按照使用频率、适用范围进行评级。那么当我们进行每一个成语进行教学时,是否也要对成语的多重义位进行选择呢?一个成语内部不同义位的使用频率是怎样的?成语的哪个意义才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呢?此时就涉及到了成语的中心义位问题,当引申义超越本义成为成语的中心义位时,我们就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强调引申义的应用。比如“不可理喻”就要鼓励学生多使用其引申义——让人无法理解,不合道理,而不是本义“不能用‘理’来开导他”。这一点在中小学成语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四、结语

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只是语言呼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不同内涵。对于本义的探求是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也是深入理解其引申义的必经之路。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本义,否定引申义的价值。语言是活的,能经受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成语引申义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不能将“语言规范化”等同于“语言僵硬化”,应以包容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对待词汇意义的变化。

猜你喜欢

引申义本义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韩嚼牙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