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常州吟诵”为例
2018-07-12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3164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1316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精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在目前宏观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承载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常州吟诵”是一种口传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众多,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等,在2008年“常州吟诵”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 “常州吟诵”为例,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的路径和对策。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概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以下几方面:口头传统,比如刘三姐歌谣;传统表演艺术,比如木偶戏;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活动,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比如针灸;传统手工艺,比如宜兴紫砂壶制作技艺等。本文所指的常州吟诵属于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特点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指的是它通常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形式进行传播和继承。口头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很难用书面的形式进行保存。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的意义
1.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类新兴事物充斥着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动力不足,处境尴尬。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中心,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素质人才,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势突出,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服务于地方和社会的重要体现
地方院校服务地方,地方高校一方面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地方高校的学生是传承非遗文化的生力军;地方高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资源进行非遗传承指导;利用地方高校的研究优势,可以对非遗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进行非遗作品的展示,为非遗的教育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3.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非遗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对于常州机电学院这样的工科院校而言,输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更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的前世今生
1.“常州吟诵”的发展和传承
“常州吟诵”就是用常州方言并伴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文词曲,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已有三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一直到近代,“吴吟”都传承得较好,尤其在“五四”运动前,吟诵之风盛行,但“五四”运动以后,吟诵艺术日渐衰微。常州人赵元任是最先记录吟诵的专家,是他使得常州吟诵发扬光大。常州市在1990到1991年间,出版了《吟诵音乐》一书,再次对“常州吟诵”进行宣扬。但常州吟诵整体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传承人所剩无几对此,对此,常州市专门成立了“常州吟诵研究会”,还编纂了《小学生必背古典诗词吟诵》一书,为常州吟诵的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2.“常州吟诵”在发展和传承中遇到的困境
(1)专业吟诵人员的缺失
从事常州吟诵的基本没有专业人员,虽然成立了常州吟诵协会,但协会里主要是一些对常州吟诵感兴趣的业余人士,基本没有专业人员从事吟诵。究其原因,专业吟诵人员的年纪都已较大,有些身患重病,无法从事专业吟诵工作,年轻人经验尚浅,这给“常州吟诵”的传承带来很大困难。
(2)年轻人对吟诵热情度不高
现今的年轻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小,受现代媒体技术和新兴传播方式影响较大,对常州吟诵的形式兴趣不浓,且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鲜少有人有闲暇欣赏吟诵,因此,吟诵传承人选择十分困难,影响“常州吟诵”的传承。
(3)社会影响力较小
首先,常州吟诵要使用常州方言,而每年常州会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就算常州本地家庭教孩子也以普通话为主,使得常州吟诵对大多数人来说较为陌生;其次,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对于开展吟诵活动颇有微词,支持力度不够。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的路径与对策——以“常州吟诵”为例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的路径
(1)非遗文化进课堂
可以在地方高校中开设和非遗文化相关的特色专业和课程,并开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地方非遗体现了地方特色,地方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并开设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将地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在地方就业提供新路子。
(2)非遗影响重宣传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定期播放有关非遗文化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向学生定期展示非遗资料;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来学校做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并组织学生社团,开展非遗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非遗专栏,制作相关非遗网页,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3)非遗资源需保护
地方高校的图书馆要重视非遗资源的收藏和保护。首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馆藏的非遗文化资料,重点保护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料。可以开设非遗文化资料专区,定期查看非遗资料的缺失,及时更新。其次,可以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筹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资库,将非遗文化以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再现,可以使得非遗文化长久留存,方便欣赏,更易被读者接纳。
(4)非遗师资抓建设
地方高校需要联合政府等部门,加强对非遗师资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非遗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有水平、有能力进行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师资队伍,可以招募一些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和有相关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
2.“常州吟诵”在地方高校传承的具体对策
(1)进行课程和教材的建设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公共选修课进行“常州吟诵”的传习。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古典诗词赏析与吟咏》和《常州吟诵》两门吟诵专题的公共选修课。常州大学也开设了《常州吟诵赏析》选修课。常州工学院在近5年的公选课《歌唱基础》中加入了《千古绝学——常州吟诵》单元。此外,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编写相应的教材进行“常州吟诵”传习。例如,常州工学院教师合作出版的《常州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一书中就包含了“常州吟诵”的板块,这对于“常州吟诵”的传习大有裨益。
(2)加强校园吟诵文化的建设
首先,可以通过打造“常州吟诵”的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对“常州吟诵”的文化进行传播。例如,常州工程学院成立的“吟诵社团”,有一定规模,较具影响力;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忆江南”文化社团经常开展吟诵活动,邀请吟诵传承人为学生授课;常州工学院与常州理工学院均成立了“常州吟诵社会实践小组”,开展了多次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其次,还可以定期举办“常州吟诵”校园文化艺术节,加深师生对“常州吟诵”的了解,让师生领略到吟诵的魅力。通过加强校园吟诵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要努力培养稳定的师资团队进行“常州吟诵”教育,可以优先从具有中文和音乐基础的老师中挑选进行培训,成为专职吟诵教师。例如,常州工程学院目前拥有4名专兼职吟诵教师,其中校内2名,校外2名,专门承担校内的课程和学生吟诵社团的相关活动。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常州吟诵”得以传承的保障。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地方高校在传承“常州吟诵”的同时,应多与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常州的多家高校应与常州吟诵研习所、常州吟诵协会、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会等团体合作,不断加强对“常州吟诵”艺术成果的推广与展示,大力宣传“常州吟诵”,如,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成为了常州吟诵艺术协会首批活动基地,常州大学国学院也与常州吟诵艺术协会举办过多次吟诵诗会活动。
五、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式越发严峻,以“常州吟诵”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是常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地方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地方高校务必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