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背后的东方美学价值研究
2018-07-12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71000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71000)
随着爱奇艺全网首播《延禧攻略》的大火,不得不说在中国刮起了一阵中国风。这部剧与于正制作的其他剧的不同除了巧妙地剧情设计、清晰地画质和高科技的渗透之外,最重要的在于这部剧中贯穿始终的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精神,从配色,人物造型服饰、场景设置等方面刷新了国人审美的新高度。进入21世纪,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制造,要让中国走向世界,但是怎样走、如何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但是创作出来的电视剧、电影、动漫等产品在国际上备受冷落,相反美国的电影和日本的动漫在国际市场上却备受欢迎。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中国制造中,致力于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从服装配色方面来说,这部剧一改于正之前制作的的色彩艳丽的宫廷剧的风格代之以素雅、宁静的莫兰迪配色。莫兰迪色调来自于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他的创作风格简单,整体色调呈现单调的灰色调,但是却给人带来一种典雅、舒适的视觉享受。清朝乾隆年间的服装配色大多以素雅为主,显示了其高贵典雅的特性,于正在色彩调配方面充分尊重了历史文化,使整部剧既有厚重的历史感,整个画面又显得非常高级。
其次,从服装制作方面来说,剧中所有的服装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完成,服装面料大部分来自于苏州织造大师李海罗之手。绫罗绸缎在古代就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其原材料采用桑蚕丝制成,布料柔软、透气,这种面料给人呈现出一种东方古典的的内敛与低调之美。服装上的绣花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秀到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等多种刺绣工艺,一针一线无一不体现着传统手工刺绣老艺人精湛的技艺与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刺绣有严格的审美标准和规范,其中的针法、技艺、包括纹样规定和用色都十分考究,以期用象征性的表达方法传达帝王、统治者贵族的意愿。它还可以区分不同的穿着者的身份,将纳福驱邪等愿望以含蓄的图形和刺绣技法融进服饰中,是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再次,从人物配饰方面来说,其中剧中高贵妃、皇后与太后所用团扇多为缂丝扇,缂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的制作程序繁复使其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缂丝深层次的背后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奢华之风。《延禧攻略》尊重历史,因富察皇后不喜奢侈之风,所以剧中皇后以绒花作为头饰佩戴在当时已成风尚。绒花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绒花谐音“荣华”表达了寓意吉祥的美好愿望,因其手法特殊,直到现在都无法用机器只能手工制作,所以更加体现了其宝贵的东方美学价值。
最后,从场景安排方面来说,剧中的高贵妃极喜爱唱昆曲,昆曲兴起于江南,在乾陵时期达到鼎盛,有“百戏之祖”的美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来盛极一时的昆曲在近代渐趋衰落,2006年昆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作为口述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戏剧的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东方艺术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自愿加入到了拯救昆曲的行列中来。相信看过《延禧攻略》的人都会被高贵妃献给太后大寿时的礼物“打树花”的壮观场景所震撼,李白有诗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他的诗将这一绚丽的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打树花”是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500年的历史。“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是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形象表达,铁匠从火花四溅的铁水中汲取到了灵感,每逢佳节用打树花代替放烟花,场面蔚为壮观。“打树花”这一传统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劳动人们实践中得来的,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美学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延禧攻略》这部剧与许多其他宫斗剧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让人们在看剧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东方美学,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13项,但是由于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境地,所以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