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要重视声乐工作者的自然声音与各种因素之间的误区
2018-07-12天津市音乐家协会300040
(天津市音乐家协会300040)
一名声乐工作者在歌唱的时候,他的声音要被四个方面所左右,一是声音媒体对声乐工作者左右,二人文环境、地域特点,语言风格、发声习惯所左右,三是当今歌曲和声音媒体对声乐工作者的影响所左右,四是内心听觉与外部声音的感觉模糊所左右,这样就极其容易产生声音的误区。本文所说的声音媒体,指的是利用话筒和扩音设备演唱歌曲的扩音、调音、音响修饰的共同体,即是“插电”的歌声。一旦进入误区,他的发声状态就不能正常进行,这是许多声乐工作中都会遇到却容易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声音媒体对声乐工作者容易产生的误区。
一、声音媒体对声乐工作者的误区
大家都知道,人的自然声音是不能和电声相比的,因为媒体的声音是经过复杂设备处理过的,用电声设备播放出来的,它的声音可以调频、调混响,音量可以极度放大。这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在声音上很容易走进误区。在科技进步相当迅速的当今,数字化已经充实了整个世界。这对我们声乐工作者即是好事,但也有不正常的一面。我们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对于声音的传送是大多来于媒体(电声即电视、音响、VCD、CD、DVD、MP3、及手机等网络媒体),即使到了剧院、音乐厅也大都使用音响。然而,这些媒体的出现和使用,为了使声音所谓的更加完美,在音响设备上进行了对声音附加很多音频技术上手段,如高频、低频、混响、延时、立体声等方法,歌唱者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在声音上给人们听觉上是很完美的。同时,这也是媒体工作者的需要。因为媒体在播放和制作节目时是需要高质量和对观众负责,他要尽量使节目完整,包括声乐演员的演唱。这样就需要给我们观众完美视觉和听觉美感,由于这种经过技术手段处理过的声音是非常完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于这种媒体的视听认识和他的完整性,使媒体完成了它对应播放节目要求和对应播放节目应有的审美。就是这种要求和审美,对于声乐工作者很容易产生了一些不良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媒体的声音过于完美,完美到使我们普通声乐工作者望尘莫及,不管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声乐目的,这样也很容易使声乐学习者走入听觉和对声音认识的误区,而出现了自己的声音加上媒体的确定的演唱方法。
二、声乐工作者要追求自然的声音
人的声音是自然的,是人与人交往和人最容易接受的最直接的交流工具。婴儿在离开母体时哇哇啼哭时的声音、呀呀学语的声音、在语言没有形成以前的声音,这时的声音处在非常自然的原始状态,是自离开母体的那一刻所与生俱来的,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和修饰的,是不夹杂任何负担和影响的自然声音。然而,随着孩子到成人的自然成长过程,生理上的成熟和身体的变化如:喉管变粗、声带变宽、变长、变厚,尤其男生的喉结突出、这种生理变化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和自然的生理现象。我们人在生长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回避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当地的环境(地域的特点和语言风格),很自然的影响着他(她)的生理成熟及声音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应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这种自然的过程从个体声音上来讲,是一种从自然走向不自然的过程。然而这种不自然声音状态的形成,是他(她)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他(她)所在地的地域的特点和语言风格习惯而形成。他的形成随着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域特点,语言风格、发声习惯,形成了具有当地环境独特的声音、语言习惯。在教学解决声音自然的问题上,我觉得每个人各自的地域特点和语言风格是我们应该尊重的,在声音上也要寻求一种自然的发声状态。这种自然的发声状态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声音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往往是我们每个人及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所独有的声音特点和音色。这种自然的声音,既是最美的,也是有利于声乐工作者发展的。在寻求这种自然的声音过程中,刚出生孩子的呼吸以及声音的位置是非常自然的,气息、声音、语言的位置非常适中,同时,他(她)们的语言、音色非常清晰,也是说的气息、声音、语言要在一个点上。我觉得,应该是遵从自然规律,遵从自然法则应该是声乐教学目标的一个共性,即歌唱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不同的声带结构决定了歌唱者不同的音域,不同的是音色,它就像我们姓氏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音色是我们歌唱者自己固有的声音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更注重的是使学生在现有的声音基础上恢复自然,要用的方法是:通过声音的训练,要使气息、声音、语言汇合在咽腔和鼻咽腔交汇处的顶端,也就是气息、声音、语言的着陆点。这样才能使歌唱者的音色特点自然充分展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歌唱者的声音特点充分显现出来。
三、 当今歌曲和声音媒体对声乐工作者的影响所产生的误区
我们声乐工作者的演唱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也就产生了多个误区。误区之一是目前中国歌曲过分追求音量、高音、重节奏,快节奏,几乎所有的歌曲都要“喊”出来。看看今年的央视春晚吧,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是“喊”出来的,而不是唱出来的,甚至很多歌曲不到声嘶力竭的地步不能算好,就连我们介绍外国歌曲的时候也都是像《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这样的比高音的歌曲。而像过去邓丽君时代的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美国乡村音乐的以抒情叙事为重而不是以亮高音为重的歌曲则很少出现。有了这么多超高音的歌,声乐演员当然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而适应一首首歌曲。误区之二是由于歌唱者年轻,声音条件好,在媒体的影响下,歌唱者尤其多数男高音容易追求音量。当然,这也是文字媒体的宣传有关,在一些声乐文章中常提到某某歌唱家是英雄的男高音或金子般的声音。在这种媒体的宣传下,对于声乐学习者很容易产生一种向往,向往自己能成为英雄的男高音或戏剧性的男高音。然而,这种向往使歌唱者很容易忽视个人声音条件,追求一种和自己声音条件不相符声音感觉,使声乐歌唱者对声音本质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对媒体声音听觉的盲目认识和崇拜,这种认识和崇拜使得声乐学习者忽略了自身的声音条件,用自己的声音和媒体的声音相比,使得声乐学习者在歌唱时非常费力,有的声乐学习者在这种媒体声音的听觉认识的影响下连一首完整的作品都唱不下来。要知道,我们人的声音和媒体的声音是不能相比的,所以,由于声乐学习者对声音的音响概念上的错误认识使得声乐学习者的歌唱走入了歧途。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少年宫的女高音,她在歌唱的时候使我对她有了上面想法,她是一个很不错的一个比较大号的抒情女高音,由于她过分追求音量使得她在声音的把控上完全不能自持,后来,只能唱一些女中音歌曲,而且,唱完一首,下一首歌就再也唱不动了。
四、内心听觉与外部声音的感觉
一个人的听觉是直接影响人的发声的。我们对声音的感觉认识应该建立在自然声音认识的基础上,首先是听觉和声音感觉,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发声是发源于我们身体,是由气息为动力冲击声带所产生的,然而,这种声音的产生在我们身体里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产生于发声器官。在发声器官形成声音的过程中,首先感觉振动的就是我们自己,然后通过对空气的振动才向外部发出。耳朵也是支配一个人声音的重要器官。我们常见有的老年人说话嗓门特别大,超出了听着能接收的范围,而我们常常以为这这位老年人身体健康、声音洪亮,其实那是因为他的听力减弱导致的,他的听力减弱也就误以为他说话声音不够,所以要以极大的嗓门说话。再有,天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海豚合唱团”,那是我市音乐家张如昕联合众多文化志愿者专门为听障儿童组建的合唱团,这些有听障残疾的孩子,在国内外爱人人士的帮助下,全部戴上了人工耳蜗,基本解决了能用耳朵校正发音的简单说话问题,但简单说话与唱歌是两码事,唱歌对耳音的要求更高,这些文化义工的口号就是“挑战不可能”。他们经过了刻苦的帮扶,使得听障孩子们有了到国外参加演出的机会,但是平心而论,孩子们的演唱能力还是不高。这说明自身听觉对歌唱声音的制约是很大的。听觉是我们声乐歌唱者的身体对声音形成的一种感觉,是声乐工作者的一种正常的生理机能反应,是由气息冲击声带所产生震动的感觉,也是声乐学习者最先感觉到的声音,是一种非常的自然现象。
声音感觉是通过声乐学习者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震动所产生的声音,这种声音来源于声乐学习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就像我们语言交流,我们的语言是经过气息、声带、共鸣腔体所产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感觉到的声音即是外部声音感觉,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觉得我们对声音的听觉应该是自然的,不要受帕瓦罗蒂、程志的“英雄男高音”所左右,不要被声音媒体所左右。歌唱就要遵循自然的声音规律,去合理的使用声音感觉。首先,关于内心听觉我们在歌唱时我们首先感觉到的,那么,这种感觉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过于追求这种内心听觉,就会产生一种声乐学习者在歌唱时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因为,内心听觉虽然是声乐学习者自身的自然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是声乐学习者对自己声音最先感受,也是声乐学习者最容易以自己的内心听觉的声音使自己孤芳自赏(过瘾)的感觉,对于歌唱者来说,其表现是首先是声乐学习者的语言不清楚,声音乌涂,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歌唱是通过声乐学习者的气息冲击声带所产生于共鸣腔体送出的声音,听觉是声乐学习者在歌唱时应该具备的基本感觉,前面我说了我们的语言交流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对声音感觉用于歌唱同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如何把握好外部声音感觉就要正确把握好气息、声音、语言的歌唱位置,使声音、语言通过气息为动力送到声乐学习者的共鸣腔体,然后,再通过共鸣腔体送出去,使其在空气中振动。这种通过空气振动使声乐学习者所感受到的声音即为外部声音感觉。这样的的声音感觉用于歌唱中语言清晰、声乐学习者音色显露无疑、声音更是清晰。
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声音?我觉得应该客观的认识他,内心听觉是声音在声乐学习者自身的声音震动的一种感觉,是及容易困扰声乐工作者的一种感觉,也是声乐学习者常见的一种歌唱现象。然而,外部声音感觉的声音效果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充分发挥声乐学习者声音特点和彰显音色的最佳途径。但是,应该说声音的内心听觉和外部声音感觉应该说是一种逆向的声音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反的声音感觉。因为,内心听觉是感觉在身体内的震动的感觉,内心听觉是声乐学习者自身对声音感觉使自我感觉声音是清晰的,自我感觉良好,很容易使声乐学习者感觉声音是很清楚过瘾。然而,这种声音在外面的声音是乌涂不清晰的,观众听起来是满嘴声音,以至于受累不讨好。外部声音感觉是通过共鸣腔送出声音在外部空气中震动所感受到的声音感觉,而外部声音感觉对声乐学习者来说,由于对声音是通过共鸣腔送到外部声音震动的一种感觉,所以,声乐学习者的声音感觉来说是有些乌涂的,可是观众听起来是则是语言、声音和和音色是非常清晰自然的。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内心听觉对外部声音的感觉的影响,是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做事。
我感觉声乐学习者歌唱外部声音声感觉是需要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听取声乐教师对声乐学习者的声音和特点的认识,因为,声乐学习者第一个观众就是声乐教师,但是声乐教师在教授声乐学习者时是因人而异的,是对声乐学习者进行充分多方面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声乐学习者要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这种外部声音感觉是在歌唱练习中不断地实践而获得的。另外,我建议我们的声乐学习者要多听没有电声的音乐会,这样,可以增强对外部声音感觉的认识,同时也以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和聆听舞台上的歌唱者的声音(音色和语言),从而,在观看和聆听中体会到正确的声音感觉和比较。因为,没有电声的声音是作为观众最实在最真切的声音。再有,就是建议声乐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当前的高科技手段,无论在上课还是在练习,建议都要运用录音手段,这样通过上课或练习能及时通过录音感觉到自己的声音,然而,录音是由声乐学习者发出的声音在空气当中震动所产生被录下的声音,通过这样手段的比较,声乐学习者能及时的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在感觉到外部声音录音同时,那么声乐学习者通过录音对自己的声音也应该较容易有一个明确的声音认识。
人们的歌唱早于声音媒体的产生,那时,人们在没有声音媒体传播的条件下根据自然环境和内心抒发情感去唱歌,比如在草原的就唱出长调和呼麦,在山地就唱出山歌,在平原的就唱出小调,现在有了声音媒体,似乎全国的声音也被一统了,唱呼麦唱山歌似乎不再是为了自然歌唱,而是为了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都是声乐界应该注意的问题。既然声乐工作者在学习和演唱时会受种种因素或说误区所制约,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这些误区,在学习和歌唱中用自然的、正确的、有利于自身条件发挥的、有利于观众欣赏的方法去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