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岱宗油画作品《红嫂》的图像学解读

2018-07-12毕敬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76826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红嫂伤员原型

毕敬虎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76826)

上个世纪晚期,图像学作为20世纪西方重要的艺术研究方法被引入到我国,并对我国的艺术乃至文化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阿比.瓦尔堡的图像学研究基础上,将图像学研究方法归结为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层次,进而探究图像背后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等等隐含的信息。这一方法论为研究图像创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下根据图像学的基本理论对毛岱宗创作的美术作品《红嫂》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前图像志描述

《红嫂》毛岱宗创作完成于1984年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沂蒙山区的普通女性用乳汁救护伤员的感人故事。一般认为故事中红嫂的原型是沂南县马牧池乡的聋哑妇女明德英,早在1961年作家刘知侠就将这一事迹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当即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此后,又有吕剧、京剧、芭蕾舞剧、电影、油画、连环画等艺术形式的不断对其重释和解读,使得“红嫂”形象广为人知,“红嫂”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当代沂蒙文化中历久不衰的象征与符号。画面中描绘了一位质朴的农家妇女,正低头面对奄奄一息的八路军伤员,从容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乳汁救治伤员。农妇的头上戴着沂蒙山地区特有的蓝印花土布头巾,上身穿着红色的对襟薄袄,侧脸低垂,神情庄重而严肃。而八路军伤员正仰面横躺在农妇的面前,头上缠着的绷带早已渗出鲜血,身上穿的军服也已破旧,腿上盖着一件暗绿色的棉衣,由于负伤失血导致面部呈现灰黄与农妇年经红润的肤色恰成对比。在构图上,画家有意忽略了背景中的大量细节,将农妇和横躺的伤员处理成“十字”形,构成了整个画面的主体。此外,画面中的色彩舍弃了较多环境色的表现,而着力于大色块的对比,深沉浓郁,富于古典气息,而在画面中自左上方射下光线上则也明显受到了西方古典油画中光影表现手法的影响。

二、图像志分析

按照潘诺夫斯基的观点对作品第二层面的理解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由此我们还需透过图像的表象探寻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首先,“红嫂”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毛岱宗曾谈到其作品《红嫂》的创作过程时说:“为创作此画,我曾几次去沂蒙山寻访生活中的红嫂原型,及收集素材。围绕红嫂形象塑造也曾几易其稿:第一次是否定了生活原型的搬用,觉得不上画;第二次否定了把红嫂塑造成一个粗实憨笨的形象,觉得未表现出我理想中的红嫂。”因此,作品中的“红嫂”的容貌与其现实原型有较大差异,乃是画家在艺术上的自主选择的结果,仅仅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原型描绘出来,已无法满足画家对“红嫂”形象的创作构想。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画家已将纯粹之美融入到了对“红嫂”形象的塑造之中,美成为“红嫂”内在精神品格的外化,但这种美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是共性的而非个性的,是画家透过体悟与直觉对其形象的凝练与升华。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她比现实中 “红嫂”的原型更接近“红嫂”,是完美的“理想中的红嫂”。其次,“红嫂”形象是人性与神性的融合。回归到“红嫂”的文本中,用乳汁来救治伤员这一情节,无论放置于何种文化语境下,其超越了种族、世俗、伦理而体现出的人性纯粹的善与美,都是震撼人心的。因而这种人性之美就具有了普世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使其具有了神性。正是基于这一点,画家在对“红嫂”的表现中明显受到了西方古典油画中“圣母”形象的影响,我们将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圣母像与之对比,就能清晰的看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

三、图像学解释

建国后油画作为外来画种一直受到苏联油画模式的影响,加之长期无法看到西方古典油画的原作,导致当时的整个中国油画无论从观念到实践与西方古典油画传统存在巨大的断裂。正是在80年代早期,由于国门的打开,中国的油画家可以出国学习,而国外的原作也可以来华展出,艺术家们才有了接触到西方古典油画的可能。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也为艺术家们的开拓与创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也才使得艺术家有勇气大胆的挪用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经典图式,与“红嫂”形象进行融合,从而摆脱之前在反复的政治宣传中已被模式化、样板化的固定形象,而将温柔的女性之美与母爱的人性之美融入到“红嫂”的神圣光辉之中,不仅借由对“红嫂”如纯洁“圣母”般博爱精神的展现,塑造了一位严肃而不失温柔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辉女性形象,使之成为千千万万普通的沂蒙山区女性在艰苦而光荣的战争岁月中,爱党拥军、无私奉献的群体象征。并将这种超越世俗伦理的大爱与大义赋予了宗教般的神圣感,完成了“红嫂”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的重释。更是反映出80年代人们对于女性之美和母爱的回归,从而更深刻的映照出社会文化对生命意义,对崇高精神,以及对永恒与美的重新探求。

四、结语

任何图像符号的产生与传播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对“红嫂”文本的重释与传播也离不开特定时代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二者之间的张力及其维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红嫂”图像产生的机制和模式,以及图像的最终价值和意义。毛岱宗于198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红嫂》一出现就在当时的美术界获得了相当多的赞誉和肯定,并被作为时代的经典之作入编《中国美术全集》。且自此之后中国油画界便出现了大量的借用西方古典绘画图式描绘中国女性形象的美术作品,其创作思路和观念与《红嫂》作品可谓如出一辙,仅从这一点就无法忽视和否认其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所具有的开创性与持久的影响力,而在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突显出来。

猜你喜欢

红嫂伤员原型
“沂蒙红嫂”现象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包裹的一切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红嫂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