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8-07-12冉梦娇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
■冉梦娇/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仍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这些流动人口中有相当规模是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由于户籍、住房、教育以及医疗制度等因素,他们无法将子女一同带去工作城市生活,从而产生了大批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而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据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90.35%,其中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均在70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
在有关儿童教育研究中,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分离,在身心上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而成为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许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或资源较差,加上管控的不当,许多留守儿童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来自父母、学校等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严峻。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近十年来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等方面对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力图提出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上述积极发展的视角,对未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图1 近十年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数量(其中2018年为预测值)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总体情况
使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篇名进行检索,截止2017年12月20日,共检索到各类中文期刊共3323篇。对所有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从学科分类来看,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科论文1285篇,占全部文章的38.67%;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学科论文460篇,占比13.84%;政党及群众组织419篇,占比12.61%;社会及统计学、心理学共651篇,占比19.59%;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共428篇,占比12.88%。总体而言,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属于教育学科领域。
(2)从发表年份来看,所有论文均发表于2005-2017年之间,且发表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见图1),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收学术界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所检索到的文献中,在这些文献中,2007年以前的文献数量整体偏少,从2010年开始数量显著增加,可能的因素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暴露了留守儿童数目增多的现象,使得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相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二)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
由于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数目较大,本文根据以下几个标准对所获文献进行了筛选:(1)文献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相关,包括学习、学科、道德安全教育、教育体系构建等等;(2)考虑到文章的严谨性,文献采用实证研究或具备实地调研数据的支撑;(3)发表期刊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相关期刊;(4)由于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论文良莠不齐,考虑文献被引次数需不少于10次。结合以上标准,将最终筛选的63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主要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四个方面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
1、研究对象
在所筛选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中,除了单独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研究对象还涉及以下四个方向。一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比较研究,杨菊华、段成荣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其他儿童间的教育机会差异,得出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彭亮从心理学角度比较了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学业情绪,认为留守儿童在学业情绪上受父子疏离、母子疏离和同伴疏离的影响,而流动儿童受父子疏离和同伴疏离的影响。二是父教缺失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李晓巍、刘艳考察了父教缺失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杜红海选取特定对象,研究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四是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吕利丹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及现存问题。
2、研究内容
筛选出的文章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蒋平认为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易在学业、心理、道德以及身体上产生问题。二是父母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胡枫、李善同通过5座城市农民工调研数据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发现当留守家庭的子女数量较多时,留守女童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叶敬忠等学者研究了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研究,并得出父母外出务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与监督、学习目的和学习成绩。三是体系构建,殷世东、朱明山以皖北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样本,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四是选取教育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虽然学者们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角度不同,但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很严峻,亟待解决。
3、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所筛选的文献以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为主。其中,数据来源有实地调研和国家人口普查报告等渠道,实地调查地区以鄂、豫、赣、渝等地为主。也有学者在全国大范围进行了数据采集,如王坤、刘影春对全国26省248个村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人口普查是留守儿童统计信息的重要来源,许多学者通过国家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此外,以往绝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方法,从追踪角度出发的纵向研究设计文献很少。
4、研究结果
分析已有文献,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基本与“问题”挂钩,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的研究上,学者们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家庭不完整导致教育问题;(2)学校给予功能的不完善;(3)实质性政策的缺失;(4)农业生产占用学习时间。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上,学者们大多认为需从家庭关系、学校资源、社会扶助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入手,例如范先佐、郭清扬提出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对策。段成荣等学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让更多儿童跟随父母进城。
上述分析表明,现有研究倾向于采用横向研究方法,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跟踪调查以及不同年龄段教育以及心理上的差异。在研究内容上,多倾向于发现留守儿童群体上的问题,得出的结果也多是消极结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理应得到改善,未来研究应该多关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发展的积极特点,改变研究思路,得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更全面的认识,更好的提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展望
(一)参照群体的细化与多样化
在参照群体的选择上,学者们多倾向于将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普通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地区差异,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学习环境、文化熏陶以及国家政策均有不同。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应分年龄段考虑其参照群体,尤其是大龄流动儿童由于户籍限制作为参照群体要慎重考虑。此外,由于传统观念,性别差异也会对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受教育情况造成影响。可以将留守儿童分性别进行参照比对,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二)拓展纵向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局限于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内对参照群体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比对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提出对策。但是鲜有学者对于政策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进行跟踪调查。因此纵向研究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同一留守儿童群体,将提出的对策进行实际应用,一段时间之后观测该群体教育状况是否得到改观,进行重复研究。例如,有学者在如何解决家庭不完整导致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提出,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并创新性的提出开通“亲情热线”,利用学校的监管能力保障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定期与子女联系,从而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状况。依照改对策,一段时间后可以对该对策的效果进行重复研究,这样能够真正做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
(三)教育学、心理学与管理学交叉研究
根据学科统计可以发现,目前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多局限于教育学领域。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怀与照顾,在心理学上属于弱势群体,可以融入心理学理论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在受教育阶段中的心理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活动的科学,可以融入教育与心理学来探索如何管理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自我管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既能够拓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以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值得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