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文体个性,着力素养发展
——小学寓言教学的两点思考

2018-07-12杨柳萌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二道德小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寓言寓意文体

■杨柳萌/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二道德小学

一、着眼文体,发展语言

以文体特征为教学的出发点,更有利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与落实得更为到位。反过来,任何文体教学都应该恪守语文的学科属性,指向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寓言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读懂故事是基础。唯有通晓故事,才能得见寓意。

(一)寓言中的对话研读

和其他文体一样,寓言常常通过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塑造寓言形象。例如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坐井观天》,文中的对话浅显有趣,教学时,可提取出文中对话,让学生一遍遍地读、演,通过聚焦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学生很快就明白青蛙看待问题的方法是错的。在理解对话中学习语言的表达以及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是常用的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

(二)寓言中的哲理句启发

寓言中常常会出现含有深刻意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反映出哲学的思辩色彩,它们就是寓言思想的集中体现。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自相矛盾》,文末有句话:“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结果必然是要么盾不坚固,要么矛不尖锐,总有与楚国人宣传的相反之处。也可以问学生:“楚国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因为他的谎话被揭穿了。”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对寓言的寓意就会体会得更加深刻。

(三)寓言中的情节想象

寓言故事大都情节完整,语言简练。和其他文体的课文一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潜入文本,了解寓言语言的特色,通过想象补白来丰富故事。例如《自相矛盾》,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围观的人还会对楚国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还可以设计填空来补写故事。如:围观的人有的,有的,有的语重心长地劝他,更有人义正词严地对他说。学生在想象、再创造的同时,其实也在揣摩、理解寓意。

(四)寓言中的多元互文

一般来说,各个版本教材中的寓言都是以《寓言两则》的组合形式呈现的。这也是编者基于寓言的文体特征——篇幅短小,而做的特殊安排。将几则寓言放在一起,通过比较,使学生较好地感知、把握寓言的文体特征,感受寓言的表达方式,认识寓言的鲜明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关照编者意图,大胆引导学生将几则寓言进行互文,由篇及类,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着眼思维,提升素养

寓言的意义即是语言背后的所寓之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思维方式。显然,寓言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上承载着重要使命。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而应立足寓言的文体个性,着力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概括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时,教师总是习惯花很多时间着眼语言的训练,轻视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语言训练有很多其他文体的课文可以完成。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寓言教学,应充分发挥其文体个性,适当减少语言训练的时间,用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淬炼。例如教学《滥竽充数》,在对故事进行感知时,可以不必逐段赘述内容,大胆放手,借由几个问题,引发思考:

(1)这篇寓言讲了哪几个人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个人。

(2)齐湣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办?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尽管问题设计可能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这样由问题引领、给予时间思考,抽象出寓言形象,概括出寓言道理、启示等的合作学习方式,显然比常规的引导概括内容要来得更有意义,更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推理能力

寓言,需要学生由具体的故事内容推演出寓意。例如《揠苗助长》,宋人想让苗长得快一点,于是他动手把苗往上拔,结果苗全枯死了。学习这则寓言,需要学生明了“拔”与“枯”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这个具体的故事中,推导出,所有违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对的,都没有好结果。

(三)发散思维

学习寓言,应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教师常常习惯直奔寓意而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很少给学生判断、推理的机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和单一性。笔者认为,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在寓言教学中拓宽、扩展、提升。例如罗才军老师执教《自相矛盾》,罗老师在课末反诘追问:

以上这些格言,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左边的话和右边的话它们自相矛盾吗?这样的追问,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其不囿于文本,能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寓言教学应着眼于其文体个性,充分运用文本这一范例,使学生由“言”得“意”,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寓言寓意文体
美好寓意品芝麻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盛放的寓意
寓言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另类文体巧谋篇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模仿老鹰的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