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现“长文短教”探析
2018-07-12何观英
何观英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实现“长文短教”。其关键在于:紧扣课题,直达文旨;抓住顺序、理清脉络;集中问题,从疑难处突破;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长文短教
人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大部分都是篇幅较长的文章。由于“长文”内容丰富、信息繁冗,用传统逐层逐段地解析内容的教学模式,常要花费三五个课时,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在额定的课时内把一篇长文章教完,且突破重难点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对每位高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是高难度的挑战。其关键在应在于把握以下四点:
一、紧扣标题,直达文旨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许多文章的标题实际上已涵盖了教学要素。从标题入手,帮助学生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直达文章的中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字数达1600多。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发现文章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虽然各有中心,各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故事与故事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文章内容繁多,情节一波三折,而标题《将相和》简短而精悍,区区三字却高度囊括全文,正是实现“长文短教”的突破口。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可抓住标题《将相和》来启发学生质疑:“将”是指谁?“相”又是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初步解决简单问题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较深层次的问题:将相不和的原因?将相和好的经过?将相和好的目的?这样,通过緊扣标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旨和内容。
二、抓住逻辑、理清脉络
写人、叙事、写活动的长文都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如: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长文的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脉络,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开国大典》是一篇描写场景的文章,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写?写了哪几个盛大隆重的场面?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很容易清楚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并划分好四个场面:“入场”“大会”“阅兵”“游行”,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文章虽长,但通过从叙述逻辑入手,文章的脉络就分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三、集中问题,从疑难处突破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具有一定深度和价值的教学问题,可以集中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会使课堂思维集中,快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长文短教”的成败通常取决于教师是否能从大量分散的问题中找到核心点,以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如六年级《唯一的听众》一文,讲述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有两条主线贯穿全文:一条是 “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另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如果能抓住这两条线索,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引航,那么教学就可以事半功倍。因此,我设计了和文章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①“唯一的听众” 是指谁?②“唯一的听众”给了“我”哪些评价?③听了“唯一的听众”的评价,“我”心理和行动上有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摆脱文本太长的束缚,轻松走进文本, 懂得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和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人树立起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四、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文章的中心句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教师可以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环节会更清晰,也利于学生形成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思维。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节省长文的教学时间。如六年级语文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又包含多个事件和多个人物。通过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这些人和事都为了阐明问题,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找到中心句后,可进一步设计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先生的这一品质?”自然地引出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谈碰壁”“趣谈水浒”“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讲完每件事例,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节课下来,不仅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重、难点也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