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药物的药理分析
2018-07-12朱才智
朱才智
摘 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情况仍然很严峻,患病情况没有得到特别好的控制,由于不同的抗糖尿病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机制和作用,因而对患者也有不同的作用。本文参考诸多糖尿病药物文献,对抗糖尿病药物进行简单的综述,在临床糖尿病的用药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 药物 药理分析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
1.磺酰脲类。磺酰脲类药物的应用历史最长,在临床上使用时间大约有50余年。此类药物分为三代。1945年,第一代磺酰脲类药物诞生,有甲苯磺丁脲合成,随后根据研究发现,经甲苯磺丁脲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尿糖能得到有效控制,该药物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但其副作用比较大,目前已经很少使用。第二代药物以格列苯脲、格列喹酮、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等为代表,无论是在降糖效果、减少副作用方面都强于第一代。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作用更为明显,且具有较好的胰外降糖作用。
胰岛β细胞膜具有磺酰脲受体、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还含有对ATP敏感的钾通道,当该类药物同与之相匹配的受体相结合之后,即能够阻滞钾离子外流,从而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的开放性,从而刺激胰岛β细胞及时分泌胰岛素。还可以增加细胞上受体的数量,控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情况,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大分子的敏感程度。因此,该类药物具有降血糖、促进凝血并促胰岛素分泌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程度的作用。
2.格列奈类。格兰奈类药物是一种口服短效胰岛素促进剂。由于其作用时间较短,且出现低血糖情况的风险小,经肾脏排泄出来的情况较少,所以常被选来用于治疗有严重低血糖史,或者有其他严重疾患的老年患者。格列奈类的药理机制是胰岛素向外分泌从而使血糖降低。与磺脲类药物相比较,格兰奈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但其降糖作用有依赖性,因而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同时,此类药物也具有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并且不会增加胰岛素分泌总量以及胰岛β细胞的负荷。
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是经典口服降糖药物。此类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二甲双胍是临床上常用的双胍类药物,该药物通过一系列方法来控制血糖。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起到降低餐后血糖(PPG)的作用,还能使外周组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得到增强,降低PPG,减弱小肠内对葡萄糖的吸收情况,使线粒体复合物以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得到抑制,减少ATP合成,激活腺苷一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并在线粒体内进行脂肪酸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
2.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主要有曲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恩格列酮、环格列酮等化合物。它们结构类似,都有一个相似的结构(噻唑烷-2,4-二酮)。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相似,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不引起低血糖升高。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几乎作用于所有的胰岛素敏感组织,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加强胰岛素所导致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在肝脏内向细胞膜的转位,促使葡萄糖向蛋白质和脂肪转变,原因在于其促进了糖原合成,使得糖异生得到抑制。此外,此类药物还可以改善脂质代谢情况,并且不依赖于胰岛素的增敏作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能够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同时还可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近年大批临床研究表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能舒缓糖耐量异常患者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过程,而且在提高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长时间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利于帮助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所以次药物为选辅助药物。
三、新型药物
1.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DPP-4抑制剂能够抑制DPP-4的活性,从而提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的水平,通过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发挥其双重降糖的作用:一方面,刺激胰岛β细胞,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又抑制胰岛α细胞,从而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因此,DPP-4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是非常多样化的,如刺激胰岛素释放、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以及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调节免疫机制等等。DPP-4抑制剂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解,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四、结论
本文对糖尿病的多种传统药物进行了阐述,综合总结各种抗糖尿病药物药理机制以及作用。具体病情需具体用药,不可盲目下药,本文为临床上糖尿病的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向红丁.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臨床内科杂志,1994
[2]王建华,徐 喆.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3]杨冬梅,程 景,丁伯平等.磺酰脲类降糖药在治疗Ⅱ型糖尿病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
[4]王建华,徐 喆.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5]李 娟,童南伟.格列奈类促泌剂的临床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
[6]母义明,纪立农,宁 光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
[7]陈 秋,夏永鹏,邱宗荫.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5
[8]张远超,陆付耳.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