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虫虫夏日音乐会

2018-07-11张海华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7期
关键词:螽斯寒蝉鸣声

张海华

七月盛夏,蝉鸣声声。我自幼在江南的乡村长大,听惯了蝉声,如今在城市里工作与生活,每闻夏日蝉鸣,尽管没有小时候那么热闹,但也觉得很亲切,勾起我浓浓的乡愁,让我想起童年往事来。

到了晚上,蝉鸣渐歇。尽管辛弃疾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之句,但毕竟是偶尔几声。夏夜,郊野的草丛中,另外一种昆虫正在振翅而鸣,发出甜美的歌声,那便是螽斯。且让我们一起来侧耳倾听一场“虫虫夏日音乐会”吧!

童年捕蝉记

在听各种蝉的歌声之前,先聊聊我童年时捕蝉的趣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题为《所见》的小诗,为清代诗人袁枚所作,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捕蝉时既快乐又紧张的心情。

7月初,暑假正式开始。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捕蝉。我把一个小网兜绑在长长的竹竿上,便扛着竹竿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在村子里乱转,我循着响亮的蝉鸣,仰头寻找正在树上大声歌唱的蝉—那是雄蝉在求偶呢,雌蝉是不会唱的。雄蝉的腹部有鼓膜发音器,可以通过收缩运动发声。

一旦找到蝉,就屏声静气走到树下,小心翼翼举起网兜,从它的背后猛然一扣,多数情况下,这只蝉就落入了网中。顿时,欢乐的歌声变成了阵阵慌乱急促的抖翅声。

如果失手,蝉在逃脱的瞬间,常会撒一泡尿下来,运气不好的话,就会滴到我的脸上或手上。大人为了阻止小孩子一天到晚捕蝉,便吓唬我们说:“这尿有毒,滴到皮肤上的话,会生毒疮的!”我还真的很怕这个,故每次“中招”,都赶紧到河边洗去蝉的尿液。后来才知道,蝉逃跑时“吓尿”了,乃是为了减轻体重便于迅速飞离而采取的本能行为。

那么,最常见的蝉有哪些呢?我小时候,只知道它们的方言俗名,如今才了解了其大名。无论在华北还是江南,最容易见到的蝉,主要有3种:蒙古寒蝉、黑蚱蝉和蟪蛄。

“无知鸟”与“老前”

在我老家浙江海宁,蒙古寒蝉被称为“无知鸟”(“鸟”字在方言中发音为“吊”),因为其雄蝉的鸣声就是持续的“无知鸟!无知鸟!”虽然我没有亲耳听过北京人如何称呼蒙古寒蝉的俗名,但是据说更为形象,就叫“伏天儿”,这其实也是在模仿它的叫声。上述3种蝉中,蒙古寒蝉的鸣唱期是最长的,在浙江,可以从6月持续到10月初。北宋词人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估计说的就是蒙古寒蝉吧。

蒙古寒蝉体长3厘米左右,背部以绿色为主,杂以黑斑。其鸣叫的音调比较多变,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而黑蚱蝉体长可达四五厘米,体色几乎全黑,它的叫声要单调很多,有人说,那是一种“持续的、强大的、电锯噪音般的”声音。因此,在我老家,它的俗名就叫“老前”,这里的“前”是象声词,意思就是说它只会无休无止地“前前”叫。黑蚱蝉最喜欢“大合唱”,有时一棵树上就有好多只一起唱,气势虽然不小,但有时也真的嫌它们太吵了一点。

蟪蛄则是3种常见蝉中最小的,体长才2厘米多一點。其雄蝉常发出“滋,滋……”的鸣声,也有人打趣说,它的叫声像是“吃,吃,吃”,好像它老是吃不饱似的。蟪蛄个子小,鸣唱声也比前面两种蝉轻很多。

“草丛演奏家”登场

天色黑了下来,“万树暮蝉鸣”也终于逐渐消歇了。不过,草丛里却传来了“吱吱、唧唧”的鸣声,这不,夏夜鸣虫的音乐会开场了。这些“草丛演奏家”中最著名的,当属螽斯,俗称蝈蝈。

乍一看,螽斯与蝗虫长得很像,很多人搞不清它们的区别。仔细观察便知,蝗虫常披坚硬的“盔甲”,而螽斯的外壳要柔软得多;更明显的是,螽斯有着细长柔软的触角,而蝗虫类的触角要短很多,而且相对比较粗。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这里的“斯螽”就是指螽斯,而“莎鸡”是另外一种著名鸣虫,即纺织娘。古人认为,螽斯以两股相切发声,故说“动股”。实际上,螽斯发出鸣声,不是因为两腿摩擦,而是靠雄虫的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而发声的,不同种类的螽斯发声频率不一样,故鸣声也不一样,但通常都很有金属质感。

顺便说一句,7月也是寻找虫蜕的好时机哦。各种蝉、螽斯的若虫会趁着夜色爬上树枝或草叶,上演“金蝉脱壳”“螽斯羽化”(即从若虫变为成虫)的好戏。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带着手电筒,去公园、郊野夜探自然,边听夏夜草虫音乐会,边找晚上出没的小动物,岂不乐哉?

猜你喜欢

螽斯寒蝉鸣声
又是年尽别离时
科技公司联合致信印度政府 称其“专利费”调查恐制造寒蝉效应
口袋(外一首)
扬子鳄幼鳄求救鸣声声谱特征及个体签名
立秋
圈里事儿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夜半虫鸣
我和白额螽斯的故事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