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崇天敬地精神对现代陶艺的创作启发
--以原始彩陶为例
2018-07-11张亚美
张亚美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青岛266071)
关健词:原始彩陶;崇天敬地;现代陶艺
1 前言
如今,受西方现代思潮及陶艺理念的影响,陶瓷艺术与各种新材料结合的跨界实验层出不穷,陶瓷作品越来越成为陶艺家观念的象征,正如现代陶艺先驱人彼得·沃克斯所言,“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审美,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表现及展示艺术家情感观念的新风格。”[1]成为现代陶艺的主流。实用性逐渐消解后,陶瓷的艺术性论辩仍旧激烈,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历来是中国艺术家的缪斯。回溯历史,原始彩陶崇天敬地的创作技艺和精神内核,也许能给现代陶艺创作提供某些启发。
2 彩陶起源与崇天敬地观念
彩陶是原始社会贮存液体和食物的一种重要器具,它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而产生,最早起源于泾渭流域的大地湾文化,尤以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彩陶也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发挥着祭器的功能,伴随着每个原始先民的出生、成长、婚配和死亡,对于维护定居生活和巩固农业社会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他们观察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认同、感激自然的恩赐,一方面也认为自然是恐怖、神秘且不可征服的,敬畏自然的威力。由于原始人不能把主客体分开,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存在着交感,他们便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当作拥有生命和意志的灵魂加以崇拜,祈求得到自然神灵的福佑和庇护,以获得心灵的安抚和慰藉。中国神话中的神,基本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日、月、星辰、水、火、风、雨、雷、电的人格化,如伏羲、炎帝、黄帝起源于太阳崇拜,女娲起源于月亮崇拜。原始先民在制作彩陶时,也不自觉地融入了这种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巫术思维,表现在彩陶的造型和纹饰上,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崇天敬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祭祀、战争、宴饮、狩猎等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原始彩陶艺术独一无二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本质。
3 彩陶形制引申的精神内涵
《天工开物·陶延篇》曰:“水火既济而土合。”彩陶的形制是土、水和火的结晶,是原始先民崇拜自然、利用自然的直接反映。首先是土地崇拜,《说文》:“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由于农耕活动在土地上进行,原始先民便认为土地拥有滋养生灵、化育万物的神秘力量,传说的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是敬畏土地的表征;又“娲”同“蛙”,女娲又与蛙的生殖力有关,体现了先民对水的崇拜;在原始人眼中,火是像太阳一样强大的生命之源和灭世力量,他们将对太阳的光和热的崇拜引伸到了火的崇拜。最终原始先民把对自然界中土、水、火的新奇和震慑之感都投射到了彩陶的创作中,糅合了土、水、火的彩陶在这里便有了集成自然力精华的意义,成为了人类祖先崇天敬地的象征。
《礼记·郊特性》记载:“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原始彩陶的造型源于人类祖先对自然的模仿,他们细致地观察自然,从自然中取诸形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了一系列构思精巧又实用耐久的彩陶。最初的彩陶形状类似人的头盖骨,后来人头演化成彩陶整体造型的一部分,只以塑面的形式出现在盖钮上。如出土于甘肃宁定马家窑的三个人头盖钮,其造型都是五官清晰、彩线纹面的人头;又如出土于甘肃秦安仰韶文化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器口作披发的圆雕人头像,与长圆柱体的器身巧妙的结合成了人体模样。而大部分彩陶是原始先民对所熟悉的动植物形态的化用和模仿,以葫芦和鸟兽居多,如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葫芦形彩陶瓶(图1);又如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猪形陶壶(图2),和陕西华县出土的庙底沟陶鸮鼎。这些彩陶的造型展现了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萌发和艺术智慧的颖悟,暗含着人类祖先崇拜自然、依赖自然的文化意识,洋溢着原始的生命力。
图1 陕西姜寨葫芦形彩陶瓶
图2 大汶口猪形陶壶
4 彩陶纹饰表现的崇拜思想
彩陶纹饰的题材主要来自于狩猎和采集生活,具体以原始先民熟悉的动物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主,几何纹样也是原始先民所见动植物的变形,拥有丰富的形式和美妙的意境。彩陶纹饰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形象,“原始彩陶装饰艺术使用的是一种象征的语言,是一种运用观念性形象工作的艺术。”[2]这些动植物纹和几何纹,浸透着原始先民特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暗含着图腾崇拜的观念。弗洛伊德认为,“图腾既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3]图腾意识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纽带,图腾的选择依赖于族群所在自然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所以图腾崇拜归根结底也是对自然的崇拜。半坡彩陶上的鱼、蛙纹饰主要源于对鱼、蛙的繁衍能力的崇拜,庙底沟的鸟纹反映了原始先民对神秘的天空的探索和向往。
原始彩陶纹饰无不透露出人类童年初识世界的欣喜和崇天敬地的感恩,充满了天真的创造力和狂放的想象力。如半坡彩陶上的鱼纹,有的夸张有趣,张牙咧嘴、怒目圆睁或尖嘴紧闭、专注觅食(图3);有的寥寥数笔却细节详实、形神兼备;鹿纹则抓住了鹿的动静特点,简洁形象的构图尤如剪纸艺术。庙底沟的人形纹多雕刻在瓶口,和器身一起巧妙的组成人体造型。马家窑的蛙纹已经具有了图案化的特征,形似大圈纹、螺旋纹和水波纹,让整个器身仿佛有了动感和韵律(图4)。马厂的几何纹主要是直线的变形,这与圆形的器腹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柔和中增加了刚健的魅力。这些纹饰凝聚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感知和认识,体现出生命的原始张力,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感慨。
图3 半坡鱼纹彩陶盆
图4 马家窑蛙纹彩陶瓶
原始彩陶纹饰又以其朴素、自然的表现力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如马家窑的旋涡纹和同心圆纹(图5),线条流畅优美,走势舒缓平和,生动再现了原始先民安宁、纯净、无波澜的心境,那种充满节奏和比例的表现方式,反映了当时世界的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示出淳朴天真的原始社会景象,具有流动、飘洒的浪漫意味,形成装饰与器形、实用与美观的高度统一。
图5 马家窑旋涡纹彩陶
5 原始彩陶对现代陶艺的创作启发
原始社会是一个信仰弥漫和淫祀泛滥的时代,对自然的崇拜,对天地的崇敬,让人类祖先不断地感知和思考,探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他们用拙朴的手艺与天地交流,使彩陶艺术愈发灿烂。原始先民在制作彩陶时,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信仰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体现在作品中,这种遵从内心的创作可以更直接地传达作者质朴的观念,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原始艺术的彩陶,它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它的创造中有着原始的冲动,有着本能的需求,是凭天性、感性、喜好、兴趣进行的活动,较少理性的直接支配和约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人类的艺术本性、艺术本源。”[4]现代陶艺家需要的正是这种单纯的创作冲动,抛开俗世纷扰,摒弃功利目的,回到陶艺本身,找回对陶艺最初的热爱与激情。
原始彩陶渗透了人类祖先的崇天敬地思想,因此对自然形象的观察和模仿十分传神,不仅动植物能在抓住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变形,几何纹饰也展现了艺术初始阶段的新奇与怪诞。那些意指模糊的抽象化几何图案多以弧线和圆点构成,弧线围绕着圆点放射延伸,线条舒展、自由狂野、纷繁有致而又千变万化,充满了动感和生机。“庙底沟类型彩陶还以不等距的定位点构成散点式流动的不对称图案,而以统一的造型和动势使图案纹样取得和谐的效果,这种散点构成形式是中国传统图案主要的构成形式之一。”[5](图6)无论写实或抽象,这些各具特点的原始图案的美学表现,充满了单纯而强烈的表现力,若化用在现代陶艺的装饰上,由于时空距离的拉开,或许也会显示出令人惊叹的观感和震慑人心的效果。现代陶艺家还可以学习原始先民细致观察自然、模仿自然的创作方式,以及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化变形方法,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加以个性化的创作和探索,再现出自然原本的生气与魅力。
图6 庙底沟彩陶
美国传教士鲁弗斯·琼斯说:“我认为崇拜是一种向上的行为,它使个人经验地意识到上帝的真实存在,崇拜不仅使灵魂充满了欢乐,而且用令人获得新生的生命之泉沐浴了整个内心世界。”[6]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不免变得日益狂妄,不仅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还变得冷血残暴;不仅宣扬征服了自然,还进行着肆无忌惮的开发与破坏,更无法奢求对自然的崇拜。在这种喧嚣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如若陶艺家能沉下心,发自内心地崇拜与感恩自然所赐予的一切,将真实的情感融入陶艺创作,用心体会创作时单纯的快乐和宁静,冲破思维的桎梏,便能达到灵魂与作品的共鸣和升华。其实,借鉴原始艺术也曾有过成功的尝试,20世纪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中的原始元素,让史前文明的粗犷与机器时代的狂躁得到了完美契合。所以,现代创作或许可以回归艺术的本源,从史前丰富的遗产中寻找灵感,尤其对于陶艺这种受赐于天地的艺术,陶艺家可以像原始先民那样,在手作彩陶时仔细感受泥土和水的融合,耐心等待火焰淬炼后的涅槃,或许更容易创作出独一无二具又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作品。
注释
[1]《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的现实和问题》,杭间,文艺研究,2003年01期.
[2]《初探彩陶纹饰中的生命感知》,王峦,美术大观,2006年07期.
[3]《图腾与禁忌》14页,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台湾志文出版社.
[4]《半坡彩陶鱼纹图形语言分析》,巩娜娜、辛艺华,创意与设计,2011年03期.
[5]《论中国原始彩陶纹饰对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借鉴意义》,薛野,中国陶瓷,2009年07期.
[6]《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56页,特斯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