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一两银子怎么挣、怎么花

2018-07-10

新传奇 2018年19期
关键词:元宝潘金莲白银

白银在晚唐初露货币化苗头,到了北宋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价参照物,一两白银重37.3克,是明清时基本的货币单位,也是普通家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那么一两白银怎么挣,又怎么花?

古代真正的银子什么样

与电视上看到的一样,作为货币的白银,主要被铸成“元宝”。古人不用钱袋,船形元宝便于缠在腰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

最为常见的50两元宝,面额太大,平时交易只用《水浒传》中好汉买酒的“散碎银子”。元宝上刻有产地、重量、经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能有五六十字。

银锭上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因市场上流通的元宝都是合金,含银量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银,上海有二七宝银,长沙有用项银……全国约有100多种。后为方便流通,康熙时规定了作为单位的“虚两银”——纹银,纯度935.347‰。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一两”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通常而言,明清时一两银子重37.3克。

在银元进入中国前,想要花银子,先得验成色、再称重量。花起来也很复杂,破整的时候,商人们还要用大剪子剪,用小秤称过。

将白银换算人民币,通常是以米价为中介。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米价差异颇大。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中搜集的数据显示,一石米的价格,明朝从两三钱到一两,清朝从五六钱到二三两,都很常见。

如果用嘉靖年间均值0.8两/石、乾隆年间均值1.5两/石的米价来分别计算明、清两朝的银价。则明清时期1石约合01立方米,1立方米大米约为800千克,现在全国米价大致5元/千克。这样算下来,一两白银在嘉靖时相当于500元,在乾隆时相当于267元。这几百年间白银购买力跌了几乎一半,这是因为隆庆开海后,南美、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输入导致的。

社会各阶层的收入

在古代,官员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阶层。以清朝来说,官员的俸禄包括白银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银180两,九品白银33两。雍正以后,官员有“养廉银”这一合法津贴,通常是俸禄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拿所谓的“七品知县”来说,他们的年俸是白银45两加大米22.5石,约合白银90两。而一个知县每年的养廉银有600-2000两。依照张仲礼《绅士的收入》一书所说,加上附加税“火耗”等,一个知县的年收入有白银3万多两。但这些收入很多都要贿赂上级,真正到手也所剩无几。

读书人就是当不了官,一直做教书先生,工资也相当可观。大学者到书院去做“山长”(校长),通常一年有几百两收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重建了南京的钟山学院,给予山长的待遇是年薪984两白银,包括正式工资、伙食补贴,以及过节费。

那么耕种土地的佃农,一年忙忙碌碌能有多少回报呢?江南土地分散,没有什么大地主,“自种租田三五亩”的情况很普遍。对生产所得,佃農与地主通常是对半分。少数情况下,有的佃农能获得全部收成的80%,有的仅能拿到15%,这是由佃户掌握生产工具的多少决定的。如果佃户的农具、耕牛、种子都借自地主,就不好意思在年终时多分稻谷。

如果地主收1.95两白银的租金,那租户所得也大致相当。租户显然不会一年仅种这么一小块土地。张履祥《补农书》说“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而徽州亩产粮食328斤,一个农民年产3280斤,自己落一半,约17石,合白银25两。这还不算家庭中的妇女们,通过织布等副业获得的“外快”。

种经济作物来钱快,古人也懂。福建南靖县的邱双租种了一块甘蔗地,一年租金为白银2.4两。收获的甘蔗后来卖了番银17元,大约合白银14两左右。这么一算,邱双的地租不过是收成的17%。平均下来,一两白银恰是邱双每月的收入。

在绅士、自耕农以外,明清两朝还有工资日结、月结的短工,一干一年的长工。清朝19个省区中,东三省禁止内地移民,人口较少,用工成本最高,通常一年需白银9-15两。内地工资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为最高,平均一年6-8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大多数地区在4-6两左右,待遇最差的是甘肃、广西、贵州,一个长工干一年只能得到1-3两。这就是说,清朝一个长工要赚一两白银,最少要一个月,最多几乎一年。

短工杂役的薪水比长工多不少。万历年间,宛平县县令沈榜的《宛署杂记》,记录县政府的收支。他说,雇佣没有技术的杂役,比如“打扫夫、短夫”,日薪是白银003-0.04两;有技术的,如“油漆匠、装钉匠”能有005-0.07两的日薪。

而医生是高收入人群,西门庆家请大夫看病,少则给白银二钱,多则有三五两。

明清时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都在一两白银左右,但因白银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清朝工人的生活水准较之明朝有所下降。

衣食住行真不贵

一生用度,无非衣食住行,作者侯会在《食货金瓶梅》这本书里搜罗了不少实例,展示了晚明社会的生活百态。

先说“衣”,《金瓶梅》里的常峙节穷困潦倒时,西门庆资助了一笔银子。常峙节给妻子买“一件青杭绢女袄、一条绿绸裙子、一件月白云绸衫儿、一件红绫袄子、一件白绸裙儿”,为自己买“一件鹅黄绫袄子、一件丁香色绸直身”,这7件私人定制服装,再加上“几件布草衣服”,一共花去“六两五钱银子”。这么算下来,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大约也要1两银子,也就是今天的500元。

关于“吃”,《宛署杂记》中记录说,猪肉每斤白银0.02两,牛羊肉每斤0.015两,1只活鸡0.04两,5斤重大鲤鱼0.1两,烧酒每瓶0.05两等。当时1斤约相当于600克。在这种物价标准下,《金瓶梅》里下饭馆都极便宜。侯林儿与陈敬济在酒馆里点了“四盘四碟,两大坐壶时兴橄榄酒”,以及“三碗温面”,总共花了“一钱三分半银子”,也就是0.35两白银,一百多块^民币。

房子让现代人操碎了心,但在古人眼里却不值一提。有人曾戏谑说卖炊饼的小贩武大郎都住得起两层小楼。其实真相是,潘金莲把钗子卖了十几两银子,“典”下了“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所谓“典”是武大郎从房主那里获得使用权,房主保留产权,可在一定期限内赎回房产。虽不是买,但几千块就能在县城里,几乎无限期地住上独立小楼房,相当的划算。

那时的“商品房”,也不会让工薪阶层望而生畏。西门庆帮常峙节买的“前后四间”房,只花白银35两。用明朝工人每月1两的平均工资算,节衣缩食几年,也能全款买房了。

说完了衣、食、住,再看看古人出行的花销。轿子是老爷们出行的必备行头,潘姥姥到西门庆家,给潘金莲贺寿时,租了一顶轿子。潘姥姥进门找女儿要六分银子,付轿子钱。潘金莲听了怒道:“我那得银子?来人家来,怎不带轿子钱儿走!”吵吵半天,最后还是孟玉楼“向袖中拿出一钱银子来”,才把轿夫打发走。潘金莲还不肯罢休,数落老娘:“你没轿子钱,谁教你来?赁出划划的,教人家小看。”其实六分银子不过0.06两,30块钱人民币,明朝“打的”实在不贵。

(《小康》2015年第10期杨津涛/文)

猜你喜欢

元宝潘金莲白银
元宝“发腮”记
遛狗记
潘金莲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砒霜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