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018-07-10宋斌靳从

教育界·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计算机实验教学

宋斌 靳从

【摘要】“大学计算机”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在内容、形式和执行等方面多年来存在缺少创新性、教学模式单一等缺点。文章提出以学生专业大类为基础,探讨通过细分专业需求,开发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内容等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为各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及应用计算机能力优秀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學改革;创新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当前,全国各大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了“大学计算机”相关课程,同时,该课程的教学主体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如今计算机的行业应用已十分普遍。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未来工作的性质不同,但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毕业生暴露出的实际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最终直接影响了就业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欠缺。

因此,如何培养出与社会需要接轨,遵循“可接受原则”,以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的分量和难度上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每个发展阶段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层次,实现分层次的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在专业所要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成了“大学计算机”教学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是一门基础性、通识性比较强的课程,其配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得到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实验来验证,课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实验来答疑;课程中的综合设计练习需要实验来完成。

可以说,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主要依靠实验教学得到掌握和提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目前,由于各高校本身所处的地位和层次的不同,造成大学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一,所以学校在“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的组织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学校以计算思维为基础,辅以程序设计、算法设计相关课程,增加实验教学时间,强调计算机基础技术的熟练、问题求解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

第二,部分学校虽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较少,甚至仍以操作类实验为主。

笔者通过教学调研及参与国内相关教学研讨会,结合自身相关的教学经验,综合考虑提出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专业大类进行划分,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更有效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其他专业学习和应用的支撑,使课程教学更精确,更有针对性,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问题的分析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已有显著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规范,造成了大学新生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实际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基本上是验证理论的体系,理论课讲到哪一章节,实验就跟踪到哪一章,纯粹是理论课的附属,前后实验项目之间缺乏纵向联系。实验方式多是“注入式”和“包办式”的,学生很少有主动性。实验教学的内容计划基本由理论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同一门课,主讲教师不同,实验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从而使课程实验教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实验教学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导致了学生上实验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是为了应付。

(二)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少,缺少对实验教学合理规范的考核办法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验课一般占总学时的20%左右,学时数很少。在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时,实验课时还要打折扣,极大地挫伤了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按照计算机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圆满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并应按要求上交实验报告,才能参加本课程的理论考试。但由于考核制度不完善,加之有时主讲教师执行制度不严,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实验应用,实验课缺勤成为普遍现象。

(三)没有因材施教的机制,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学新生所在专业大类不同,而计算机知识与相关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各专业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的侧重方面具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新生入学通常分为文、理两大类,而且文、理两大类学生对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对计算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时,入校后所在专业大类不同,培养目标和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因而文科类专业学生感觉难度大,而理科类学生却觉得深度不够。

四、关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发展。各高校开始运用各种方式从培养目标和新形势的要求出发,逐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趋向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重,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专业需求,拓展和制定教学内容

从能力培养需求出发,着重进行学生计算思维及计算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开发其在各自专业的发展潜能。“大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提出不同的教学和实验内容。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的发展强调更多集成的应用软件、更多的问题求解及分析方法、更强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特色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具体根据学校发展及专业大类应用需求、專业性质对学生分类。

对于信息类、光电类及经济类学生,强调算法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主动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对于人文类、语言类、艺术类学生,则强调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日常的灵活应用,例如突出常用软件的熟练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二)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加强知识共享

“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依靠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具有众多的知识共享途径。在教学及实践中,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和专业需求对“大学计算机”知识点及内容进行科学重构和实践教学的模块组合,通过专业应用和相关的认知对现有“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的选题进行比较,架构实验教学模块。最终根据“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建立基础技能、应用技术和特色软件等三大模块。

(三)加强教材建设,帮助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

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编写配套的主教材和实验教材,满足学生按专业分类培养的需求。“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材将按照减少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增加开放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原则组织。实际教学围绕教学对象(学生)的确立、教学内容模块的选配方面展开,从学生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实践立体化教学改革,努力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明确了对应的实验教学目标与方式,强化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架构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利用计算机为主技术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为各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及应用计算机能力优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专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6):52-56.

[2]张弘.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2008(22):221,37.

[3]陈颖.《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6):265-267.

[4]唐年庆,陈晓燕.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31(01):89-90.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计算机实验教学
计算机操作系统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