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情境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018-07-10赵一凡

教育界·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移情代价利益

赵一凡

【摘要】文章研究探讨了不同亲社会价值取向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规律,通过向某高校学生发放亲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量表,将所得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处于较高水平;在不同利益情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差异;在利益条件下,表现更高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情境;亲社会行为;大学生;影响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一词在社会心理学中首次出现是在1972年出版的《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中,美国学者威斯(L.G.Wispe)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代表同情、捐款、协助、分享、自我牺牲等与欺骗、攻击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社会而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对个体而言,则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定义及理论

“亲社会行为”既包括了不期望得到回报、自愿帮助他人的利他行为,又包括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助人行为,是涉及个体内部动机的外在行为表现。依据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内容并参考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研究中常常将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公德、助人和合作三个亲社会行为的维度。

目前有很多理论都尝试着对亲社会行为做出解释,如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社会学习理论关注于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过程;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C.J.Morgan & R.F.Peck,1989)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个体利他行为产生;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着眼于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社会行为理论主要分析了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过程,该理论关注个体的行为动机。不同目的的价值取向会对行为造成不同的影响,并且人的取向程度越强,其动机被激活的可能性也越大。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综合考虑个体的动机因素就有可能预测和解释其在特定的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二)研究假设

研究建立在社会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付出和获益情况将情境分为一般情境、代价情境和利益情境。

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受其内在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假设2:在关乎个体不同的利益条件下,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二、研究方法

(一)选取被试

选取某高校大学生22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214份,剔除没有填完和有明显偏向的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1.4%,其中男生67人,女生134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和亲社会价值取向问卷》,该问卷结合了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中国人的行为特点进行编制,并且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该问卷的KMO指数达到0.720。问卷总共包括41个项目,經过实测后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为0.803,信度较好,可以作为一个测量工具使用。

第一部分,从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和公德行为这三个亲社会行为的维度考察了大学生的总体亲社会行为的状况。此部分包含12道题,所有问题均采用正向问题,答案采用5级选项,依次赋予1-5分,并按照得分将个体的亲社会水平划分为“很高”(5.00)、“较高”(4.00-4.99)、“中等”(3.00-3.99)、“较低”(2.00-2.99)和“很低”(1.00-1.99)五个等级。

第二部分,包含23个项目。首先,调查被试的亲社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共分为利己取向、利他取向、移情取向和规范取向四种类型。此部分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后一部分问卷具体考察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和态度,模拟了一般、代价和利益三种情境。

(三)统计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通过简单处理后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基本状况

对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状况的调查,首先从合作、助人、公德这三个亲社会行为的维度考察了大学生的总体亲社会行为状况,并根据分数按照要求将大学生划分成“很高”(5.00) 、“较高”(4.00-4.99)、“中等”(3.00-3.99)、“较低”(2.00-2.99)和“很低”(1.00-1.99)五个等级。亲社会行为水平很低的个体为1.5%,较低的个体为4.5%,中等亲社会水平的个体占41.3%,属于较高亲社会行为水平的个体占总数的50.2%,有2.5%的个体位于很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二)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基本状况描述

按照大学生得分最高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对整体大学生进行分类后,可以得到大学生主导价值取向人数分布情况,属于利己取向的个体占8.4%,利他取向占20.9%,移情取向占45.8%,规范取向的个体占24.9%。移情取向在大学生中占有优势地位。巴特森等人(Batson,Turk, Shaw)认为移情作为诸如助人、抚慰、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移情在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已有研究证明,被试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移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三)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状况的描述

1.大学生整体在不同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得分状况。在问卷模拟的一般、代价和利益三种不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并按照“很低”(1.00-1.99)、“较低”(2.00-2.99)、“较高”(3.00-3.99)、“很高”(4.00)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情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水平分布情况:在一般情境中的大多数大学生会表现出较高或以上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总人数达到86.3%,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境和代价情境中表现出很高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学生比率分别仅为15.9%和6.0%,而在利益情境中,表现出很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大学生人数比例高达68.2%。

2.不同主导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亲社会倾向的比较。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主导亲社会价值取向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对三类不同的价值取向类型的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情境中,不同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得分有显著差异(F=14.579,p<0.001);在代价情境中,大学生不同价值取向上得分差异显著(F=4.755,p<0.01);在利益情境中,大学生在不同价值取向上得分差异显著(F=13.698,p<0.001)。

3.同一价值取向内不同情境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比较分析。为了考察不同情境对相同取向大学生的影响,对同一取向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两两配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利己取向的大学生在任意两种情境之间的亲社会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移情取向的个体在任意两种情境之间亲社会水平得分差异显著(p<0.001);规范取向的个体在任意两种情境之间亲社会水平差异显著(p<0.001);而利他取向的个体在“一般——代价”(t=4.629,p<0.001)以及“代价——利益”(t=-3.973,p<0.001)之间有显著差异,在一般情境与利益情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307,p>0.05)。

四、结论与讨论

(一)不同情境对不同价值取向的大学生亲社会水平影响的分析

1.利益情境中大学生总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在利益情境中,整体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平均水平最高,并且高亲社会行为的人数最高,而在代价情境中平均水平最低,表现出高亲社会水平的人数最少。

2.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在利益情境下的社会水平平均最高。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而言,情境因素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有着相同的规律:在对自己越有利的条件下,个体越会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在利益情境下的社会水平均最高

总体来说,利益情境中大学生的亲社会水平>一般情境中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代价情境中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也就是说,无论对哪种取向的大学生来说,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在对自己越有利的条件下,其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对于这种在利益情境下表现出高水平亲社会行为的现象,摩根和帕克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理论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决定是否做出助人的行為时主要考虑可能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可能得到的回报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李日兰的《大学生价值观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也支持了研究的结果:帮助他人时可能付出的代价越大,助人行为越难发生,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对自己可能带来好处的情况下更容易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 余国良.社会心理学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38.

[2] 洪慧芳,寇彧,伍俊辉.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公平决策: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5):487-494.

[3] 郑涌,江志宇.秦光兰大学生的个我/集体取向及其与自我概念结构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1997(03):15-34.

[4] 严进,王重鸣.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03):332-336.

[5] Batson,Mattew,Brannect.Empathy and the Collective Good:Caring for On of the Others in a Social Dilimma[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04):619-632.

猜你喜欢

移情代价利益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爱的代价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代价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成熟的代价
利益链与新垄断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