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巧的黑暗面
2018-07-10袁越
袁越
就在上个月,一些主流媒体的科学版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一篇报道,称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食用黑巧克力有助于减压和消炎,还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免疫力,甚至还能让人心情愉悦。
消息见报后立刻引来巧克力爱好者们的欢呼,他们仿佛在说,这事我们早就知道啦,这就是我们喜欢黑巧的原因。他们口中的“黑巧”指的是可可含量超过70%的黑巧克力,真正的巧克力爱好者都喜欢用这个昵称来显示自己的品位。
不过,如果你仔细阅读这篇报道,不难发现其中有些地方不太对劲。比如,这个研究结果不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只是某个食品科学研讨会上的海报,属于那种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初步结果。再比如,研究人员也并不是来自某个有名的研究所或者一流大学,而是来自加州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洛玛林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
另外,该报道的英文原版特别指出,只有适量地食用某些品牌的黑巧克力才有效,因为真正有药效的是可可粉中含有的类黄酮(Flavonoids)。这些报道没有告诉读者的是,为了平衡可可粉的酸度,带出丰富的巧克力味道,市面上主流的巧克力品牌在生产过程中都添加了一定比例的碳酸钙,这种工艺会大大减少类黄酮的含量,吃这种巧克力是没效果的。
如果你把上述疑问转述给巧克力爱好者们,他们肯定是不会认错的,而且会找出一大堆已经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论文,证明还有很多科学实验也都站在了巧克力这一边。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纽约大学营养学教授玛丽安·内斯特(Marion Nestle)认为,问题就出在研究经费上。很多这类研究都是由生产巧克力的食品公司赞助的,结论的公正性存疑。虽然科学家们拒绝承认这一点,相信他们虽然接受了食品公司的赞助,但在做实验的时候仍然会抱着公正的心态,但内斯特教授认为,食品公司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接受资助的科学家们不知不觉间就产生了偏见。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有人曾经统计过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206个针对非酒精饮品(软饮料、果汁和牛奶)的研究,发现由食品公司出钱赞助的研究得出正面结果的概率是其他中立研究项目的6倍。
即使不是由食品公司赞助的研究也有疑问。内斯特教授写过一本书,指出了这个研究领域真正的问题所在。首先,食品研究是很難进行双盲实验的,受试者肯定知道自己吃到的是巧克力而不是安慰剂,没法杜绝心理作用的影响;其次,报名参加食品研究的志愿者往往都是一些对这种食品很感兴趣的人,比如参加巧克力实验的志愿者大都是巧克力爱好者,他们的喜好肯定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微妙的影响;第三,很多这类研究都采用了“元分析法”(Meta-analyses),即把已发表的同类研究得到的所有结果汇总在一起,统一进行数据分析。但内斯特教授认为,一般学术期刊不大会发表没有效果的研究论文,所以那些证明某种健康食品无效的研究很难被发表出来,因此也就不会被纳入“元分析法”的范畴之内。
巧克力属于高档食品,上述所有因素都会影响到巧克力健康研究的公正性。除此之外,巧克力的特殊历史也对这件事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众所周知,可可最早是南美原住民喜欢的一种饮料,传入欧洲后被改良成了巧克力。巧克力中含有大量的糖和牛奶,这就是巧克力之所以好吃的主要原因。但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巧克力的销量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是食品公司决定改头换面,推出了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品种,争取把那些对健康问题敏感的消费者拉回来。这一招果然有效,巧克力产业又回来了。
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黑巧的健康功效是有疑问的,这是食品企业操纵科研的结果。不过如果你真的好这一口,但吃无妨,只要别贪嘴就行。要知道,即使是黑巧里面也是含有不少糖分和脂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