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的干预方法与途径解析
2018-07-10石翠英
石翠英
摘 要:在中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适时适度地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和干预,是促进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的干预方法与途径,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学生 心理焦虑 干预方法 途径
心理焦虑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有时在面临人生重大生活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及紧张的应激状态,有的甚至出现某种心理功能失调或障碍,因此引发心理焦虑问题,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些必须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心理焦虑干预,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并积极处置这些心理焦虑问题,使他们顺利走出心理阴影。
笔者学校的一位教师曾做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各方面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水平,说明此类学生比国内青年在心理发展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困扰。其中,心理困扰状况严重检出率处于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人际敏感、 敌对和焦虑,这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易有自卑感、对事对物缺乏耐心、常与人争论,有时还会发生肢体冲突。
中职护理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分析。一方面,中职学生是初中毕业后分数不达高中线分流而来,他们学习成绩差有各方面原因,有不少学生是家庭离异、 单亲等原因,得到的心理关爱较少,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或放任不管,或者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管理。这些学生对自己选择中职学校显得很无奈,认为中职学校比普通高中低一等, 产生自卑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夹杂复杂的、矛盾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对中职学校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熟悉、不适应,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和经验,导致他们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屡遭挫折, 但又不知如何调试自己,表现出更多思维上的焦虑。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做好对学生心理焦虑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干预,取得预期效果,笔者学校特邀请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组织多名专职教师一起参与,成立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干预研究小组,通过制定干预规划、研究干预工作方案、探讨干预工作方法等措施,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预工作。
一、强化刺激法
强化刺激法是指应用强化手段达到干预目的的方法。强化刺激法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可通过正向刺激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也可通过负向刺激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
1.正强化
给予正向刺激。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和生活中要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性的刺激,如学生表现出一些闪光点时及时表扬、上课时对学生多提问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课下见面时及时打招呼嘘寒问暖,这都能带给学生温暖和愉快的感觉,使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
2.负强化
给予反向刺激,或者是去掉一个好刺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不良倾向和坏的习惯给予限制,使学生逐步从不良倾向和坏习惯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如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要向家长建议取消他晚上玩游戏的“权利”。
途径解析:强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干预手段,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一旦某种强化刺激已经促使学生形成了正向条件反射,则会增强这些正强化的效果,而一旦某种强化刺激使学生不再愿意保持原先的“恶习”,则会慢慢促其改正。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教师正是希望学生最终能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从而很好地干预他们的心理焦虑状态。强化刺激法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锲而不舍。
二、心理按摩法
心理按摩法,就是在班內开设心理辅导课,每周辅导时间固定,主要解决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心理课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课上开展各种形式的人际适应训练,进行多种心理游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绪,增进彼此的了解,鼓励学生之间互换角色,或者组织一些需要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课后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既能更好地认识他人,又能增加自我的存在感、自信心,建立自我的良好公开形象。利用节假日组织或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如到社区开展“志愿者”“医护知识宣传”等活动,通过与人的接触和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途径解析:心病还得用心治,心理按摩直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负面心理,将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面对面、心连心的辅导,教师和家长从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开展有效沟通。
三、模仿干预法
模仿干预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干预者提供的榜样示范,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榜样示范,学生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性操作。
1.真实性榜样干预
在学校和班级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真实的榜样,以他们的“正能量”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笔者学校近几年在学生中大力选拔“美德青年”,如“孝老爱亲”“遵章守纪”“勤学上进”“助人为乐”美德青年,都有具体鲜活的事例。教师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树立一些更不起眼的“微型”典型,比如谁的课堂笔记做得特别工整,谁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这些榜样虽小,却让学生感到自己离这个目标很近,更有感召力和带动力。
2.符号性榜样干预
榜样由传播媒介来呈现示范行为,如图片、声音、视频、卡通动画等。这些符号性榜样必须是正面的、先进的、鼓舞人心的,这样的正能量才能给学生呈现。如每周听一首励志歌曲如《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通过歌曲中的正面信息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途径解析: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和学校教学过程中,许多人和事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作为正值青春年少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也概莫能外。
四、精神支持干预法
精神支持干预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对症下药,给予精神支持。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1.仔细倾听,了解病情
倾听者作为干预者,要保持高度的同情心,耐心聆听学生倾吐的真实感受,并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病因病理,病后出现哪些思想状况,病后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如何,鼓励学生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以释放。合理的倾听使干预者对学生的问题了解透彻,干预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正确解释,取得配合
由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很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等,这就需要干预者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为学生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获取学生对干预工作的极大配合。实践证明,如果学生不能与干预者主动配合,干预效果会大打折扣。
3.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鼓励是取得预期干预效果的必要方法,也是支持性干预的核心所在。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困难、焦虑等心理问题,会感到孤立无助、前途暗淡,非常希望能有人在此时抛出橄榄枝,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自己顺利度过危机。干预者在倾听和解释工作完成后,就应当充当鼓励者的角色,一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优点、有能力可以走出困境;二是使学生相信干预者有知识、有力量可以帮助自己重新振作,战胜困难;三是鼓励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回避、不放弃。
4.巧妙提示,启发引导
在鼓励的基础上,干预者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心理问题,启发引导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示环节的难度较大,因为学生本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干预者要正确启发学生拓展思路,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当前的心理问题进行辩证分析,让学生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可以突破的方面,找到突破口,积极配合干预工作。
5.及时调整,合理干预
通过以上环节,干预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了基本了解后,与研究小组成员一起,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计划,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解,每次集中解决一個问题,采取说服和劝告等方法稳步推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因为有些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就需要帮他们调整环境或调整行为,必要时还需微调干预方案,做到合理干预。
途径解析:一般来说,有的学生在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失恋、考试不及格、竞争不成功、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消极情绪,这就需要干预者提供帮助和支持;有的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或缺陷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自我贬低,丧失自信,悲观失望;还有的学生存在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恐惧、担忧、草木皆兵。出现以上情况,需要干预者通过精神支持干预法减轻他们的精神痛苦,各环节紧密衔接、及时调整,取得预期效果。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现象特别是人际关系问题值得关注。但是,以上干预方法的实施者只限于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及团队,有极大的局限性,而多数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心理问题干预知识非常贫乏,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尤其是一线教师和家长。一方面,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会更加科学有效,从而减少和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一旦出现心理焦虑等问题时能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干预,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