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传播和高职院校的数字影视创新人才培养
2018-07-10周晓莺
周晓莺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1 引言
在信息和移动通信、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全媒体时代,视觉愉悦和轻松体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数字影视作品因其直观、生动以及较强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寓教于乐”,正成为媒介传播的重要形式,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满足新时期高校师生对创新校园文化的需求。
数字影视课程是高职院校媒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数字影视课程教学只有紧随业界步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因此,以校园文化传播作为数字影视课程的实践内容,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和数字影视创新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是数字影视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2 数字影视深度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底蕴的显现,凝练校园文化,用文化来彰显学校特色,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数字影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展示出独特的舆论影响力、文化创造力和辽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有强大助力。
2.1 改变校园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吸引力
橱窗、展板、横幅、校园广播等传统的活动宣传媒介,多是单向的静态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随“三微一端”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才能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加快传播速度,使校园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但限于人力和资金投入限制,目前各高校的“三微一端”平台,发布的信息较少且关注度低,内容推送仍以老式的图文混排形式为主,偶尔有记录型视频点缀。因此,增加主题新颖、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微视频,能大大增强校园文化的吸睛力和感染力。
2.2 扩大校园文化传播范围,增强影响力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但由于时间、空间等原因,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活动交互都受到限制,较大程度地抑制了活动影响力。通过数字影视形式来记录校园文化活动,借助“三微一端”平台,能轻易打破活动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在移动互联端传递校园文化信息,极大地加强了校园活动的网络互动和影响力。
3 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数字影视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3.1 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实际,共设计了五种学习情境(如表1)。
表1 五种学习情境
这五种学习情境都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职业成长规律逐层递进,从简单到复杂。前两类学习情境对创意、分镜方面要求低,越往后,综合性、开放性越强,需经历的数字影视创作工作流程愈为完整,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校园文化活动纪录片及微课程开发主要涉及基本的拍摄和剪辑,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可以体验数字影视制作的基本流程并体验到成就感,由此掌握数字影视制作的基本工具,并激发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专题片构思一般较为明确,并缩小了项目规模。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学生的项目策划、素材资源获取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工作流程也基本完整,但对团队交流、岗位交叉方面的综合性要求相对较低。
校园宣传片和创意作品制作对学生的整体设计制作能力是一个挑战。首先,作品的主题、风格、内容完全要由学生自主构思设计,项目的创意难度较高,后续的素材都要自主拍摄或制作完成,分镜设计复杂,对剪辑和后期合成的要求高,涉及的工作岗位多、项目综合性强,已经能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字影视制作工作流程。
3.2 教学过程设计
数字影视实践课程可开设在影视基础课程之后,为时一学年,将学校的新媒体中心或电视台作为学生的校内实践基地。学校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与课程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到课程教学中。
在这一学年中,学生可以从易到难,在自主选择和教师调配机制下,以实现专业制作为目标,面向熟悉的校园文化生活内容进行创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主题,完成不同形式的数字影视作品,及时发布到学校公众平台,接受校内外受众的点评。这种形式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数字影视制作的职业能力。
以校园宣传片和创意作品制作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项目初始:明确项目目标,成立制作小组,搜集资料。(2)制定计划:项目确定,明确创意,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文案撰写。
(3)项目实施:分镜脚本撰写,作品风格确定,素材准备与收集(内容拍摄、声音录制),素材加工处理,分镜制作,剪辑合成。
(4)项目完成:作品提交及修改,项目资料归档,项目总结及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校园文化宣传工作人员布置任务、明确(时间、成本、效果)要求,对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发布作品并给出反馈。学生按照项目要求,组成制作小组,以自主探究、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工作任务,总结经验和教训。项目团队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能有效地加快项目进展和提高作品质量。在任务实践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解,逐步建构个人知识和技能。
3.3 课程评价设计
数字影视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如表2:
表2 课程评价方法
每项作品评价参考依据如表3:
表3 作品评价参考依据
4 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数字影视实践课程之特色
4.1 人文性
校园文化是在特定校园环境中孕育产生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精神的具象化表现。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校园文化为创作内容的影视实践课程,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宣传的主体,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4.2 实用性
数字影视实践课程内容均来自于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真实需求,学生作品完成后即可推优发布,使平时校园活动的数字化内容能及时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展现给校内外受众,增强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度。
4.3 专业性
充分发挥出媒体专业学生的技术优势,通过完整的工作流程,学生创作出较为专业的数字影视作品。同时也能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字影视创作工作的理解,并逐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4.4 可行性
高职院校校园活动丰富,学校及各系部的活动内容数字化是平时的工作常态,学校内缺乏足够的影视拍摄和制作专业人员,如果请校外影视公司来拍摄制作,成本很高。通过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影视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校园文化宣传能以最小的人力和经费投入,收获丰富的数字影视作品。由此,既解决了校园文化影视制作的人力和经费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当前数字影视实践内容与业界、与时代、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使校园文化建设和数字影视创新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双赢发展。
5 文化建设和数字影视人才培养展望
在校园文化宣传和实践中,学生的数字影视专业技能和创意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拓展,从理论走向实践,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并举。
基于校园文化的创造制作经验,校园数字影视制作团队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技术和公益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取得社会、政府的支持,推动学校与地方协同发展。
[1]赵慧.高职院校“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4):58-62.
[2]赵京丹,闫宁.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开放性大课业设计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56-62.
[3]邓玉莲.提升文化软实力与高校影视课程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29):123-124.
[4]吴月齐.微电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实践路径[J].当代电影,2018(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