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儿童边缘化处境破解思路
——基于儿童发展的视角
2018-07-10霍翠芳
霍翠芳
(1.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山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临汾 041004)
儿童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儿童期的发展关乎儿童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然而,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发展也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尤其是贫困儿童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7》指出,截止2016年,我国还有4 335万贫困人口,其中约20%是0-15岁的贫困儿童。这些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贫困缺乏适当的营养、养育和教育机会,而陷入多维贫困的不利处境[2]。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经历了数十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变迁,带来了农村儿童教育机会的改变,大量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并,有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得以保留。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为孩子择校到城镇小学就读,没有条件择校而留在村小和教学点的学生即为村小儿童,他们是政策衍生的新的边缘化群体。村小儿童大多是留守儿童并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是从留守儿童群体中再分化的群体,由于其所受教育质量的差异,而使其处于阶层边缘化的风险之中。学术界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放在留守儿童大群体身上,结果就使村小儿童淹没在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学术话语中。 本文试图立足于儿童发展的视角,给予这群儿童享有更好的教育机会的最大关注。
一 村小儿童身份边缘化处境现状
杨东平曾指出,在今天的教育现实中,新的边缘化群体主要指两类人群,一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甩”出来的城市“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二是沉淀在农村底层的“后20%”的农民子女,即家庭条件差无法进城上学的儿童[3]。
(一)村小儿童留守乡村缺乏父母陪伴
调查表明,就读于村小和教学点的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儿童,一部分儿童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是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孩子和妈妈单独生活。还有一种农村特殊的情况,就是孩子口中的“妈妈跟人跑了”,这类孩子要么寄宿,要么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有少数孩子短期借宿在亲戚家。
村小儿童普遍缺少父母陪伴,家庭教育不到位,对其早期社会化发展非常不利,容易造成儿童自闭的性格、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甚至会产生隐性的不良行为倾向和安全隐患。
(二)村小儿童父母职业底层化
从家长问卷反映出,村小儿童父亲的职业以打工居多,占家长样本的73.2%,53.7%的父亲在本地打工,26.8%的父亲在外地打工,还有19.5%的打工地点不定(见表1)。
表1 父亲职业及工作地点——家长卷
结合学生问卷,父亲的职业是“农民工”和“工人”的两者累积百分比为52.5%,工作地点在本地的占比75.8%,在外地打工的占比18.6%,5.6%的父亲工作地点不固定(见表2)。家长卷和学生卷数据结果基本一致。
表2 父亲职业及工作地点——学生卷
从学生问卷看,母亲职业以农民为最多,71.1%的母亲是农民,7.9%的母亲是农民工,7.9%的母亲是工人。母亲工作地点在本地的占94.6%,在外地打工的占3.7%,工作地点不固定的占1.7%(见表3)。
表3 母亲职业及工作地点——学生卷
按照陆学艺所划分的中国十大阶层结构来看,农民和农民工属于社会底层群体[4]。由于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村小儿童父母要么在本地种很少的地,要么外出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收入很少,仅仅能维持家庭的温饱和基本的开支。这也是造成村小儿童不能择校到更好的学校的根本原因。
(三)择校的高额成本阻断了村小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择校现象普遍存在。但择校生家庭经济状况稍好,有能力支付高额的择校费用,而且,由于户口和学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学龄儿童择校的去向主要是城镇私立学校,这类学校面对择校生往往收取高额的学费和各种费用,择校生面临两种生活境遇的改变,一是寄宿在校,二是家长陪读,由此又衍生出高额的生活费用。为了追求优质教育,农村儿童的家庭付出了比较高的代价。村小儿童的家庭对此望尘莫及。家长们很无奈地说,如果条件允许,肯定选择进城念书。贫困的家庭状况阻碍了村小儿童进城读书的机会,使得农村儿童内部产生了进一步的阶层分化,加剧了村小儿童处境的边缘化。
(四)低幼寄宿与远距离走读带来高辍学风险
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幼寄宿比较普遍。寄宿起始年级以一、二、三年级最多,个别小学有一部分学前儿童寄宿。村小撤并后,部分儿童需要到外村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就读, 他们只好步行上学,有些家校距离比较远的儿童需要走很长时间的路上学,最远的学生需要走路半个小时到校。用家长的话来说,“娃可遭罪哩!”由于部分儿童无法适应寄宿生活或远距离走读,产生了厌学甚至辍学的风险。
(五)村小儿童难以分享到数字化教育的红利
在发达的城市地区,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到教育发展中,城市学校的孩子得以优先便利地享受到数字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而在贫困的偏远农村地区,传统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依然巨大,数字化教育资源远未触及。经济贫富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使数字技术成为新的分水岭,将贫困农村儿童甩出主流教育之外。
二 边缘化对村小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分析
村小儿童的阶层边缘化是指村小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于质量较差的村小和教学点,与其他儿童形成了教育机会的阶层分野,起点发展弱势会进一步影响其未来向高阶层流动的发展可能性。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营养、教育是衡量儿童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指标方面与其他儿童相比,村小儿童都处于不利境地。这种弱势状态势必会为村小儿童的早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进而阻碍其未来更好的发展。
第一,村小儿童身体发育及智力水平较其他儿童差。儿童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养育条件的支持。首先,村小儿童普遍来自贫困家庭,缺乏足够的经济条件为儿童成长提供好的营养物质,影响其大脑发育的水平。其次,据已有研究数据显示,每周能吃到肉的比率,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出3.77个百分点,尤其是农村寄宿学校的儿童,学校食堂能吃到肉的机会比较少。笔者对寄宿儿童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儿童在学校食堂能吃饱,有一部分儿童有时都吃不饱,还有少部分儿童经常吃不饱。所以,小学阶段,留守男生身高比非留守男生低1厘米左右,非留守女童比留守女童身高高出1.1厘米左右,三四年级学生尤其明显[5]。再次,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低,无论是育儿理念还是家庭教养都和城市家庭有差距。研究显示,父母为大学学历水平的儿童在早期掌握词汇量方面优于低阶层家庭的儿童。因此,在早期成长和发展方面,村小儿童已经与其他阶层儿童拉开了差距。
第二,幼年寄宿和长期留守影响儿童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经过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很多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并,剥夺了一部分农村儿童就近入学的机会,他们不得不寄宿或远距离走读到较远的学校,承受了政策负面效应带来的代价。国家政策不允许低幼寄宿,但由于农村现实的条件,很多寄宿制学校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甚至还有学前儿童寄宿。而且,寄宿儿童大多为留守儿童,双重封闭生活,严重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形成的关键场所,亲子陪伴及家庭养育是儿童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条件,但是村小儿童显然在人生早期过早地失去或部分地被剥夺亲情养育。调查中发现,“想家”是寄宿儿童最强烈的感受,“想哭”的时候“忍着”占多数,明显表现出对寄宿生活的消极适应。寄宿生活中的孤独、无助,会侵蚀儿童内心早期对世界的美好认知,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甚至叛逆的性格,即使寄宿制学校普遍实行“大照顾小”的生活模式,仍然不能代替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显示,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较差[5]。因此,母亲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第三,起点性教育失利影响儿童终身发展。由于家庭贫困以及教育机会分配不公,造成了村小儿童只能就读于质量差的村小和教学点,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失利。
村小儿童起点性教育失利主要表现在“三弱”,首先,学校条件弱。与优质学校相比,村小和教学点主要弱势表现如表4所示。学校质量关乎学生的发展质量,在弱校就读的儿童,缺乏良好教育资源的支持,总体发展就会弱于优质校学生。
表4 优质学校与弱势学校差异比较
其次,村小儿童学业成绩弱。与择校进城的学生和城市学校学生相比,村小和教学点的学生学业成绩比较弱。除了先天性条件的差异外,学校课程开设不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以及管理落后等,都是造成村小儿童学业成绩弱的原因。包括许多村小儿童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无法有效地对孩子课业作业进行辅导,会加剧村小儿童和其他儿童的学业差距。这样会造成未来各阶段村小儿童升学竞争的不利态势。
再次,现代化素质弱。教育的现代化造就现代化的人,人的现代化素质培养有赖现代化技术的支持。现在,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现代化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我国数字教育首先在城市兴起并逐渐转向智慧教育,中小学开始开设各种现代化课程,但这项福利远未触及到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村小儿童,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都很少,教学点上仅有的几台电脑是早几年被淘汰的型号,为了应付检查用的。即使是条件较好的中心校,国家通过远程教育过程拨付的若干台电脑,因为没有专业教师而弃之不用。现代化文盲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在这方面,村小儿童远远地被甩在了主流教育之外,阻碍其未来顺利融入现代化社会。
儿童期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经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轨迹,儿童发展起点所具备的健康状况、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会影响他终身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优势累积的过程,反之亦然。
三 改善村小儿童发展边缘化处境的路径
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儿童都不应该被排斥在主流世界之外,尤其是作为弱者的村小儿童,更加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扶助,帮助其走出边缘化的发展困境,走到阳光下,尽早补上早期发展的差缺,提升村小儿童发展质量。
(一)资源分配秉持“弱势儿童优先”法则
“儿童优先”是经《儿童权利公约》认定的最高法则。《世界儿童宣言》明确规定,儿童在身体、心智、道德、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应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并获得各种机会和便利条件。联合国大会《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决议中提出“儿童第一”的原则,强调尽可能使儿童在生存、保护、成长和健康发展方面,有一个最好的开端。我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作为留守儿童中的弱势儿童,村小儿童承受着多重边缘化的困境,国家应在不损害优势群体利益的基础上,给予村小儿童应有的资源和机会。首先,向村小儿童所就读学校均衡配置资源,并予以优先性倾斜,给村小分配同等的师资,并给出差序化补偿待遇。其次,保证课程开齐和开设质量,必须配置和其他学校同质的课程资源。再次,信息化技术资源优先配置给村小和教学点,让村小儿童享受到现代化教育的福利。
(二)针对性的减贫战略下国家特殊干预措施
全球《千年宣言》以及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都提出减贫和消除贫困的目标,并将儿童早期发展纳入发展目标中,致力于实现儿童健康和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6]。我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政策倡议[7]。
针对村小儿童的弱势发展,需要有积极的干预措施。第一,改善家庭贫困状况,政府投资振兴乡村并创生新产业,吸引儿童父母返乡就近就业,可适当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偿,同时,回归家庭,为村小儿童创造亲子陪伴的良好家庭成长环境。第二,制定村小和教学点儿童营养干预特殊计划,设立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可以多渠道筹措,用于购买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品,并做好监管和跟踪服务。对农村寄宿儿童,要加强寄宿学校建设,改善卫生、饮食条件,配置较多的生活教师及心理辅导教师,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丰富孩子的情感生活。第三,在配足教育资源和师资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特殊辅导服务,可以责专人或教师团体定期进行辅导,帮助其尽快提升。师范大学支教实习生派送尽量优先考虑村小和教学点,可以暂时缓解师资不足和辅导不足的困难,并为村小儿童带去新鲜的文化活力。
(三)将数字福利普惠于村小儿童
尽管数字技术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上网人数越来越多,但儿童内部在接触数字和通信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以城市教育为主流教育发展的今天,很多主流城市的儿童已经徜徉在数字教育甚至智慧教育所带来的美好教育场景中,我国广大的偏远农村的村小和教学点的儿童,还在祖辈延续的落后传统教育中积攒人生奋斗的资本,殊不知自己已然与城市世界的儿童过着天壤之别的童年教育生活。
《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指出,数字技术如果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普及,可以改变许多困境儿童的落后现状,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的各种机遇,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并获得必要的技能,从而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数字技术如果不能很好地普及,又会造成新的分化,非普及儿童将会因为潜能得不到释放而落后于主流世界[8]。
已有研究显示,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的增多,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到2016年农村小学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是51.81%,接入互联网比例增加到91.55%[9]。与2001年相比,呈逐渐增长趋势。但在享有网络教育和数字学习机会上,村小儿童仍然和其他儿童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各种相关辅助资源和技术人才,设备的使用率很低,学生的收益率也很低。
数字技术可以为村小儿童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打破传统的师资不足或资源不足的束缚,开发他们的潜力,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划定公平的起跑线。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投入,改变村小儿童只能使用被淘汰的、低劣的电脑设备和无网络环境,在数字资源的供给上予以同等对待,数字设备、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应平等地普及于村小儿童,而且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智慧教育将比数字化教育更进一步,在这方面,村小儿童也需要紧跟时代并从中受益。这些都有赖于政府给村小和教学点均衡投入,建设标准化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借助数字技术的普及,提升村小儿童的教育质量,逐渐弥合阶层间儿童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