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
2018-07-10李广荣
文/李广荣
儿时过年,常在农村的外婆家,对于乡村来说,春节是真正意义上的盛大节日,人们不敢怠慢,即使平日生活清苦的人,也会穿戴一新。
乡村新年来得早去得也迟,早到腊月头,人们便开始忙了;迟到正月底,人们仍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过年在乡村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喜庆团结、吉祥如意,更是人们对自己一年来忙碌的犒赏,同时也是对新一年的期盼。
本来,乡村的冬天是沉静的,农活已进入了“冬眠”期,然而,一进腊月门,便在小孩子们快乐的童谣中热闹了起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随着年的到来,人们便一脸喜气地忙碌开了。女人们三五成群结伴去县上购置年货,男人们在家整理院前屋后零乱的物什,孩子们则不停地催问大人新衣裳、鞭炮、糖果买回来没有……不知谁家的肥猪先发出嘹亮的嚎声,接着“杀年猪”成了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忙年的夜晚是温暖的。一家家、一户户的厨房里不停地冒着氤氲的水汽,人们在忙着蒸年糕、做包子,灶膛里,柴火旺旺地映着主人笑意盈盈的脸庞。大人们也不停地叮嘱孩子要讲吉利语,不然年就不来了。这样的嘱咐对于孩子极有效,即使平时说惯了粗话、脏话的孩子也会忍上一段时间,因为谁不愿意让年来呢?
大年三十傍晚,当女主人端着盘盘碟碟的菜肴上桌,孩子们已和父亲在庭院里准备好了鞭炮。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乡村已迎来了除夕年夜饭。餐桌上,团圆欢快的气氛盈满了每个人的脸庞。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鞭炮声已把孩子们从好梦中唤醒,一个个都按捺不住,争抢着起床穿上新衣裳,一闪身便出了家门——拜年去了。晌午时分,孩子们一个个满载而归,新衣服的口袋里装满了糖果瓜子和压岁钱,一个个互相比着谁的糖多,引得大人们阵阵欢笑。此时的乡村完全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
在正月里,若是谁家娶媳嫁女或做生日,来的客人一定会比平时多。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十多天,乡村的人们便又想着法儿挽留这快乐的日子,便编出了种种俗语,若是谁家女儿、女婿要离娘家回城,就说:“七不出,八不归,逢九遇十往家飞!”其实这样的乡俗,人们只是想留儿女多玩几日,毕竟,只有新年,人们才清闲得舒心、踏实……
喜庆的日子任人们设法挽留,最终还是一天天过去。出了十五,乡村的人们不得不卸了新装,扛着农具走向了自家的田地。他们一边干着活,一边回味着刚刚过完的年的味道,所有辛苦都已经被冲淡,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光景又让他们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一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