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固中的韵律— 洪涛的雕塑语言

2018-07-10

中国美术馆 2018年1期
关键词:泥片偶然性洪涛

张 磊

展览名称:凝固中的韵律—洪涛的雕塑语言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30日— 12月10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8号、9号展厅

展品数量:164件

洪涛既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深沉而又细腻的人,他的雕塑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性表达。而解读他的作品,需要回溯其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以及他雕塑中内容的象征性表达和泥片的符号性抽象观念的影响。

一、生活与音乐

在洪涛的生活中,音乐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期他就对音乐充满了喜爱。他的性格中有悲天悯人、追求正义的一面,也有感受孤独、细腻敏感的一面。他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艺术家激情澎湃的表达能力。

洪涛 《长征——向北?向北!》 青铜 320cm×50cm×45cm 2004 中国美术馆藏

至鲁迅美术学院求学时期,他扎实的雕塑基本功和写实主义手法成为今日创作的前提。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严谨的治学方式和精湛的雕塑技艺影响着洪涛,成为他后来观察世界、体验社会的基础,他在雕塑中呈现出的感官张力和追求精准的情感表达也是来源于此。

留学列宾美术学院期间,他的导师库巴索夫就一直强调音乐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洪涛的工作室中总是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中,雕塑不断变化延展:灵感、情绪、韵律、泥土和偶然性一起生长,进而达到一种内在生命力的传达,寻求一种永恒的存在形式。站在他的雕塑面前,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到达一个情感静止的状态或是心灵为之一震的境界。德勒兹曾经在《千高原》中说过:“音乐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渗透了世界,也被世界所渗透。宇宙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机械式的,其共同的出发点是共鸣。我们可以把音乐至于大自然中,并且表明在人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联结。”在洪涛的雕塑中,开启了将音乐与雕塑衔接的一条路径,将泥土赋予了情绪,将人物赋予了灵魂。

二、雕塑语言

在洪涛的这一系列作品中,题材多取自名家、伟人,但却因某种情绪上的浮动颠覆了传统的雕塑语言与美学上的形式,将他物与内我、实物与情绪联结,通过内在的观察,兼具表象与心理感官的相互关照,反观艺术家眼中的真实。其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简洁的表现元素,泥土的肌理不仅仅是塑造形象,而是直接参与到表现人物的精神性塑造中,他关注的不是局部和细节的加强,而是在整体面貌上给人以精神性的建构和象征性的展现。这也是洪涛在雕塑语言上最有意义的一面。

1. 泥的写意

洪涛 《弘一》 青铜 50cm×30cmx35cm 2015

洪涛将泥的写意视为一种情感性的表达载体,泥片在他的手中裹卷、按压幻化成不同的形态。泥土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而是包含了生命的更多可能性,具有了艺术的灵性与情感的温度。多年的艺术探索让他在泥片中找到了独特的传达方式,随着捏、塑、推等手法的不断变换,形体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成为一种潜意识,植根于他的创作之中。如《西行漫记》中那些流畅简洁的线条在浑然一体中获得了强烈的体量感,通过泥片裹、堆、塑来展现作品的气势,使力量、体积感、动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以泥为基础的空间之体,有形,有质,有量,并由此而产生张力。这体是形而上之体、是精神之体、心性之体。泥在其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物质,而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意蕴深远,敦厚沉郁……

洪涛 《独秀》 青铜 50cm×35cmx35cm 2016 中国美术馆藏

2. 偶然性

在雕塑艺术中主要依赖于雕塑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思维共同形成积淀,最终将达到手、眼、心相一致的状态,物质材料媒介所留下的痕迹是思维的必然性和缔造过程中偶然性高度一致的产物。物质材料媒介的必然性是一定的,怎么样发挥物质材料媒介的偶然性才成为艺术创作的升华。在洪涛的作品中,不管是《长征——毛泽东》中头发的表现,还是《独秀》中一只眼睛的传达,或是迅速完成的《鲁迅》,都是在这种偶然性因素中达到一种贯穿于生命的传递。

洪涛 《鲁迅》 青铜 40cm×30cmx30cm 2014 中国美术馆藏

在洪涛的作品中,这种偶然性因素几乎无处不在,营造出富有生命力且耐人寻味的意境,让我们似能触摸,又难以企及。这是必然性之外的偶然性,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灵感。

3. 韵律感

从2002年起,洪涛开始创作群雕和组雕作品,他将对音乐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创作之中。音乐和雕塑中的韵律无直接关系,但在美学思想和表现意境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雕塑整体的起伏走势、疏密间隔,无不蕴涵节奏,捏、推、塑、雕等手法好似乐曲中的音符,用大小不同的泥片跳跃在作品上,而这些的合成就形成了雕塑中的“韵律”。

《长征——向北?向北!》利用不同人物造型的连续性排列,意象展现众多马匹行走的草地行军场面,构造出动感强烈、变幻万千的美感。胜似信手拈来,却在不经意中找到塑造之法。韵律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缓慢,时而如急风骤雨,时而如春光明媚,顷刻间感受到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4. 物象与视象

洪涛的观看方式是独特的,是对物象、表现、感知的表达,以不倦的探索实践着对传统的雕塑美学形式的超越,打破了物质与视觉真实的界限。肖像系列开始于他对历史人物生命形态的重新感悟与刻画。在寻常的雕塑表现语言中,我们太轻易地认定人物的面部感官带来的表面感受,而将雕塑的肖像塑造成惯见的面貌。洪涛的雕塑则让人认知到面部作为语言的要素,可以通过它扩大理解范围,进一步认知到身体和其他类似的姿态,表达及视象语言,进而发生一种共鸣,创造回声效果。

纵观洪涛的雕塑,在他那些充满激情、韵律、跨越式的作品背后,其实蕴藏着一位苦心孤诣的艺术家,闪烁着人性之光。他的作品虽多数来自于历史,却面向时代精神,让我们反观自身情感,展现雕塑创造、视觉感知与情感动力的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泥片偶然性洪涛
漳河:洪涛百折向东流
选择(外一首)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张洪涛美术作品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洪涛:培养了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
Revised Fault Free Analysis Method for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Smart Gr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