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交易有了“电子红娘”
——合川区太和镇建立太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展示平台侧记

2018-07-10赵廷虎

当代党员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太和合川红娘

文︳CQDK全媒体记者 赵廷虎

2018年3月6日,合川区太和镇亭子村。

绵绵春雨浸润下,村庄附近山坡上的草木绿意盎然。

细雨纷飞间,泥鳅养殖大户周朝华正站在塘坎上投放饲料。

“2月底刚卖掉一批泥鳅,位于邻村的70亩养殖基地也建好了,现在有了镇里搭建的平台,泥鳅不愁销,今年我正在扩大规模。”周朝华说。

与周朝华一样跃跃欲试的,还有米市村的萝卜种植大户莫应明。

去年,莫应明的萝卜喜获丰收,白生生的萝卜堆成了小山。

“萝卜长势好,通过平台交易,价格也喜人,算是遇上好年景了,今年还得扩大种植规模。”莫应明说。

让周朝华、莫应明津津乐道的平台,正是太和镇为本地农产品交易打造的“电子红娘”——太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展示平台。

丰产之忧

在“红娘”登场之前,太和镇的不少农民,特别是种、养殖大户曾深陷困境。

2009年底,当了多年武术教练的周朝华随妻子回到老家太和镇搞泥鳅养殖。

彼时,作为传统的商贸重镇,太和镇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农业。

太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展示大厅

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周朝华顺利流转了亭子村石壁沟水库旁的30余亩田地,建起了泥鳅养殖基地。

“刚开始养殖的时候,我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引入了台湾泥鳅新品种,品质和产量都上来了,基地年产达到3万余公斤。”周朝华说。

喜获丰收,原本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周朝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如此大的产量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买家,收购商看泥鳅压塘,故意压低收购价。我气不过,只好自己跑到农贸市场、餐馆推销,一来二去,钱没赚到还劳心费力。”周朝华摇头道。

与周朝华一样,前些年,莫应明的日子也不好过。

看好镇上发展规模农业的时机,莫应明放下采沙生意,在米市村流转了上千亩土地,种起了白萝卜。

“为提高品质和产量,我专门引进了韩国的新品种‘抗病博士’,还使用牛粪作有机肥,连农药都是进口的。”莫应明说。

如此精心的照料,莫应明的白萝卜自然喜获丰收。

然而,萝卜旺市时,却因为销售渠道不畅,一斤仅卖到一两角钱,连成本都不够。

看到一车车萝卜就这样从地里被拉走,莫应明心痛不已。

在太和镇大力推动规模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日益凸显。

这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思考:如何才能转“忧”为“喜”?

“红娘”破题

2016年3月初,春节刚过,太和镇小河村的村民们便坐不住了。

小河村的农产品以胡萝卜、辣椒为主。上一年,因为收购商压价,村里的农产品严重滞销。

为此,村党支部书记王四兴专门找到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周正波,要求镇上帮忙解决销售难题。

得知情况后,周正波立即做了记录,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

随着“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日益突出,太和镇党委、政府也开始琢磨对策。

“太和镇地理条件优渥,农产品优质高产,却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年年吃亏。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对接市场供求,提供市场收购价格,指导农户进行生产,成为解决‘丰产不丰收’困境的当务之急。”合川区政协委员、太和镇副镇长谢鑫说。

在合川区政协、区工商局等单位的协调下,太和镇政府成功与重庆云巴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着手搭建太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展示平台。

“整个交易平台占地近百平方米,主要通过建设太和农产品交易网并依托显示终端,集中展示全镇490个农业大户的96种农产品,包括地理位置和剩余产量等信息,并开发可供采购商和农户使用的手机客户端,用于发布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即时联动、供求信息同步对接。”周正波说。

更为关键的是,依托云巴客科技公司的市场资源和各方渠道,太和镇政府成功与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建立了合作关系,凭借后者庞大的买方市场资源和规范的价格指导体系,太和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豁然开朗。

“此外,交易平台上还提供了永辉超市、美菜网等合作商家以及采购商的需求信息,从而实现了供需对接,大大拓展了农户的信息面和销售渠道。”周正波说。

供求对接

2016年底,太和农产品交易网顺利进入内测,手机客户端开发也接近尾声。不久之后,管理技术人员开始陆续上门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安装客户端,太和农产品交易平台开始步入运营。

起初,周朝华并没有在意这个小程序。后来,在一个闲暇的下午,周朝华尝试着拍了几张泥鳅照片传到网上,填好信息后,填写了32元一公斤的定价。

没想到,很快就有采购商联系周朝华。

“第二天,合川城区的水产经销商就上门提了150公斤的货。第三天,重庆主城区的经销商又来购买了一批,泥鳅价格也水涨船高地提到了36元一公斤。”周朝华喜出望外。

更让周朝华欣喜的是,通过交易平台的“采购大厅”,他还招揽到不少生意。

一次,合川区三汇镇一农业公司负责人到网上发布“泥鳅寸苗”需求信息,出价4分5厘一尾,共需20万尾。

“此前,收购商上门采购寸苗仅给3分钱一尾,这次溢价不少,我当即联系了周边的泥鳅养殖户凑单完成了这笔生意。”周朝华说。

在周朝华高兴之际,莫应明也惊喜连连。

“现在只要把萝卜信息发到网上,很快就会接到全国各地的订购电话。听经销商说,我种的白萝卜最远已经卖到了俄罗斯!多亏了太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展示平台这个‘红娘’。”莫应明说。

供求联动一网牵,种养殖户们的“丰产之忧”逐渐转变为“丰收之喜”。

数据为师

2017年秋天,又到了萝卜种植的季节,连日阴雨却让种植户不敢下种。

莫应明观察着市场动态,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后来,趁镇上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之际,莫应明将担忧告诉了他们。

技术人员打开了“交易平台”,点开了萝卜价格走势图,和莫应明探讨起来。

走势图上,白萝卜的价格呈上升趋势,然而销量却在不断锐减。

随即,技术人员又点开了“采购大厅”,发现白萝卜的需求信息正在逐步提升。

“这说明受天气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白萝卜正在减产,此时正是种植萝卜的大好时机。”工作人员提醒道。

听罢,莫应明又慎重地联系了几名农技专家,咨询此时的气候是否适合白萝卜生长。

全面获取了信息后,莫应明作出决定:耕地下种。

到了收获季节,莫应明手里有现货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开,引来各地经销商抢购——在他的萝卜基地旁,每天都有数辆卡车排队拉货。

到了今年1月,全国出现大面积降温降雪,莫应明的萝卜更成了抢手货,价格一路上扬。

周朝华也通过交易平台分析了泥鳅的价格走势。

“按过往经验,重庆市场每公斤60-100条的泥鳅最受顾客喜欢,然而我通过观察买家数据发现,实际上每公斤40-50条的泥鳅销量最好,也就是说泥鳅养得大一点反而更好卖。”周朝华说。

为此,周朝华特意将泥鳅多喂养一段时间,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了不少,仅此一举就多赚了几万元。

通过以“数据为师”,太和镇的乡亲们寻到了生产与营收优化配合的最佳路径。

猜你喜欢

太和合川红娘
合川脱险
他笑了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红肉蜜柚在合川引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医学转化中的“红娘“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